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中国民族乐器教学改革创新的思考
张国亮 王文娟 华音网 2024-09-09

【内容摘要】高校国乐教育教学改革是基于当前教学中的一些弊端而进行的。打破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接受的固定模式,以国乐文化传承为目的,让演奏服务于文化内核,是当前国乐教学改革的焦点问题。文章针对高校国乐教学的现实情况,从文化意识和跨学科系统交叉的视角对国乐教学改革进行思考,主要包括:通过角色转变调动学生的潜能、兴趣及主动思考意识,实现向启发引导式课堂的转变;形成交叉系统,发挥各教学分支与实践间的支撑作用,从而强化学习的多元系统化;整合运用信息技术,为教学研究拓展思路与方法;通过文化融合,树立国乐文化而非单纯演奏技能培养的文化育人观。

【关键词】角色转化;中国民族音乐;教学系统化设计;文化育人观

中国民族乐器演奏教学是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环节,涉及到地方风格、民族民间、戏曲、当代音乐语汇等多方面的内容。目前,民族乐器教学是以技能培训为主要目的,缺少文化和学科体系意识,且学习模式单一,限制了国乐学科的发展,也造成了人才资源的浪费。本文提出的国乐教学改革,是以育人为核心,以文化传承为方向,以系统交叉为方法,将学生作为教学系统的中心,针对课前、课中、课后的全过程,结合国乐不同专业的特点对教学方式、理念等进行思考。通过研究和完善教学思路,形成文化育人观,建立多元交叉的教学体系[1]。

一、中国民族乐器学科传统教学的现状和问题

(一)学科教学分层不够清晰

当前的中国民族乐器教学大多是基于技术技巧的训练,而同一首乐曲,小学、中学、大学、研究生阶段都在学。这种拔苗助长、急功近利的思想违背了乐器学习的自然规律,动摇了基本功提升的逻辑基础,让许多学生的演奏流于表面、华而不实。学生和教师在满足一时的虚荣心之后,面对同样难度级别的各种演奏情况时,会因为力不从心而从骄傲转变为自卑,要从头练起又觉得浪费时间。

由于学科受到分层不清晰的影响,当前的考级教材,不同机构编写不一致的情况也很普遍。如同一首乐曲,有的教材定为3级,有的则定为5级或6级。学科分层不清更严重的危害是让整个行业形成了恶性竞争。低级别的学习变成对高技术难度的追求,而高级别的学生又要追求更高技术难度才能拉开自己和低级别的差距。拔高式教学让本该愉悦身心的音乐学习过程受到干扰,学生充满压力、身心疲惫。这种追求快速、高强度的教学竞技比赛,违背了音乐的本真属性。

(二)授课形式较为单一

中国民族乐器专业课一般采用一对一的课堂教学。这种授课方式跟戏曲与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方式相似,也是国际上通行的乐器演奏教学方式,有利于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因材施教。这种口传心授也有助于对传统风格韵律特点的传承。

但音乐表演专业除了课堂授课外,对综合能力的培养有很高的要求。如舞台艺术实践;对民族民间与戏曲音乐进行田野考察;与作曲家、理论家进行学术交流讨论;同演奏家、民族民间音乐艺术传承人进行实践交流学习;对大量音乐会的观摩学习;参与音乐会的演出排练、设计、编排、海报节目单制作等。仅靠一对一授课是远远不能满足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需要的。

一对一授课目前主要是教师教、学生学。这样教与学的模式高度依赖教师的专业综合能力,如舞台演奏、学术理论、跨学科的学术交叉视野等经验和能力。如果教师的综合能力不足,就要依靠良好的学术和艺术实践交流环境来补充。否则这种单一的授课方式就会成为限制学生发展的瓶颈。

(三)中国民族乐器学科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性

我国现有超过千所院校开设了中国民族乐器专业。但由于各地域和院校间师资、生源、学术平台等教育资源的差异,使中国民族乐器的整体学科发展处于不均衡的状况之中。优质的师资人才培养满足不了院校学科建设发展速度。而本地区和本校教师的教育学术水平发展以及学科视野提升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术和实践交流的深度和广度。单靠地区自身的条件很难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和提升。虽然各地区已经推出了送出去和请进来等一系列举措,但这些办法对于教学和实践环境的改变显得力不从心。单靠教师的个人发展力量也很难对教学形成有力的教育提升,必须形成教师群体智慧和认知合力,才能实现对学科教育改革发展的推动。因此,不打破地域和院校之间的壁垒,就会大大限制整个学科的建设和发展,长此以往,会导致优势教育资源和劣势教育资源地区差距的进一步拉大。

二、课堂教学中师生角色的调整

学科教育环境的改善需要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以点带面,从关键位置—教与学主体关系的改变入手,形成变被动为主动的积极学习氛围,让师生共同形成推动学科教学改革的力量。笔者认为,进行教学改革的第一步就是师生间角色的转换。教师作为教育教学各个环节的关键连接点,是教学的设计者,以及教学场景和角色设定的导演和策划。

在以往的课堂中,教师担任的是主讲人角色,学生是听众角色。主讲人是主动方和输出方,听众则是被动接受方。在这种固定模式里,主讲人的身份让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处在权威位置。作为课程听众的学生群体,只有极少数有机会或者有勇气进行师生间的问答互动。假如学生不主动参与互动,就成为置身事外的旁观者和局外人。随着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性的降低,课堂教学过程很容易变成一言堂。

此外,主讲人的授课形式使课程内容及侧重点高度依赖于教师的专业理念以及对学术的认知能力。许多教师已经产生了严重的课程内容更新滞后性。因为课堂教学相对独立封闭,不具有现实场景的实践需要。因此,课程内容便不是依据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或者实际社会需求等产生,而是主讲人会什么、想讲什么就讲什么。对于学生想解决什么问题、是否对某些环节抵触,以及未来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等关心度较低。由此,课堂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要打破这种延续多年的教学僵局,笔者主张在课堂教学中改变思路,进行师生间的角色转换。这种转换不是让教师不讲课,而是将讲课与教学设计相结合,教师由主讲人的角色转换为既是主讲人,同时也是课程内容学习的引领者和学习交流讨论活动的组织者。学生由被动接受方转换为问题的提出者、解决者和传递者。由教师组织大家分成各个学习小组进行有针对性的交流讨论,每个人从自身角度提出各自观点。这样每一个个体思想得以发挥,形成集体智慧的合力,师生都获得升华感悟,学生在对学习内容的深度参与感、成就感中获得学习乐趣、加深记忆,使课堂教学有了师生互相促进、共同进步的良性学习氛围。课堂形成有效的自主学习机制,教师用科学的教学设计来完善机制,每位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创意,参与到学习机制的完善与迭代之中。

三、系统化教学的建立

系统化教学的概念是以更加立体多元的视角,对教学实施交叉应用。课堂教学作为传统教学的主要方式,具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系统化、多元化不是要取代课堂教学,而是增加更多的途径来为教学服务。中国民族乐器演奏专业属于音乐表演类学科,具有跨界交叉的多元性学科特点。国乐演奏专业不应该仅停留在单一的课堂教学上,而是要充分运用国乐学科教学与舞台实践、社会实践、艺术管理策划实践、乐器制作等相关分支间的联系,开阔视野,形成系统化联动的多元教学思维,从而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通过教学系统的相互支撑实现教学效果的提升。

(一)舞台实践对课堂教学的作用

国乐演奏专业的多元性主要体现之一是教学内容以舞台实践为中心而展开,舞台实践也是教学有机整体的重要部分。在日常教学中,学生对本周内所练习的乐曲或练习曲进行实战模拟演奏,教师针对学生演奏发现的问题进行调整。由于练琴过程处于半封闭的环境,学生的演奏心理比较放松,演奏没有受到情绪等精神因素的干扰。而在课堂上的回课是面对具有较高辨识能力的教师,学生演奏心理有很大变化。因此,课堂回课既是对练习中出现的演奏问题的纠正,也是增强心理感受、提高心理应对能力的锻炼机会。但无论是课堂教学环境还是学生练琴环境,都不具备舞台或现场演出的场域感。

何为场域感呢?场域感包含多个方面的条件因素。首先是声音的空间感。舞台演出多是在具有反音、吸音等声场设计的大空间之中。在这样的空间中,演奏者所听到的声音感与平时普通环境十分不同,包括音准感和声音场域带来的时间感等听觉感受都发生了拉伸和变形。这种感受,对于没有多次舞台演奏经验的人可能无法理解。举例来说:我们在听视频和录音中自己的声音时,会觉得跟自己平时声音不一样,仿佛不是自己的声音了。这种现象同笔者所说的场域差异原理相似。平时说话时我们听到的声音是站在共鸣本体的角度,而从录音机放出的声音则是经过输出和传导后的声音。舞台上的声音也是在场域环境下被减小后的声音。因此,要在舞台上获得较好的效果,需要更加充分的发声振动,也就需要更加充分的演奏力度和状态来实现。这要通过多次的舞台实践来获得认知,并在舞台实践认知的意识指导下调整每次练琴的侧重点。

其次就是身心因素。其中包括呼吸、中枢神经和肌肉系统控制、心跳等。舞台上由于感受到人数众多所形成的生物场变强,会导致身心处于更加兴奋紧张的发力状态,这种身心发力形成了能量的消耗,大脑就会从演奏注意力中转移一部分能量用于兴奋紧张的发力。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基本功不够扎实,或是某一技术难点不熟练,就会出现演奏障碍和肌肉痉挛。如果我们经常接受这种兴奋体验的锻炼,对这一状态产生习惯和熟悉的潜意识,就能很大程度上减少能量消耗。同时,经常进行舞台演奏实践,在能量升级的同时也会促使练琴过程中针对舞台上才会出问题的地方进行有意识的强化训练,从而有效降低神经和肌肉系统在舞台演奏临界点的失误率。这种意识加强和能量升级只能通过舞台经验的积累而形成,是单纯课堂教学所无法替代的。

(二)运用舞台实践和教学相长引导多元化联动自主式学习

1.通过舞台实践激发自主学习

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舞台和教学实践开启自主学习意识,鼓励学生独立发现、思考、解决问题,既让学习过程事半功倍,也能增加学习的乐趣。舞台艺术实践是练琴的输出渠道,获得舞台演奏的体验后,会有演奏失误和不足留下的遗憾,学生期望通过改进和练习获得下一次更完美的演出效果。对这种期望加以合理引导,可以把期望转化为改进完善练琴规划的动力,形成舞台实践激发自主学习的模式。

2.通过教学相长激发自主学习

教学能力也是中国民族乐器演奏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的重要内容。笔者会鼓励本科生进行少儿乐器培训等教学社会实践,或选拔一部分优秀大学生到小学民乐团进行中国民族乐器演奏的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学生主动思考教学进程的安排。在讲解技巧和知识点时,能够熟练理解技巧内涵,并组织语言。在授课过程中,针对不同授课对象的学习进度和疑难问题,通过问答交流可以有效地总结专业规律,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专业演奏的各个环节。这不仅可以让学生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更能够高效率地提升专业能力。

因此,舞台演出实践和教学相长这两种看似与课堂教学无关的实践活动,对教学起到实质性的支撑作用,与课堂教学形成了一套自主学习的支持系统。

(三)多元联动的教学系统

课堂教学一直以来都是中国民族乐器演奏专业教学的主要方式,我们可以称之为线下教学。在多媒体时代,线上教学越来越被国际教育界所重视。作为对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线上教学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对线下教学形成教学支撑。

1.慕课课程

慕课是指开放类的视频资源课。教学团队通过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规划,制作授课视频,在慕课平台进行投放。慕课可以解决基础类专业知识需要对每一届新生进行重复讲解的教学资源浪费问题。学生在课前反复观看并自学慕课内容。在线下课堂教学时,不用再讲解同样的基础知识,把时间用来进行对慕课内容的实践转化。我们称之为翻转课堂[2]。慕课的出现有效提升了教学效率,避免了教学资源浪费,形成了对课堂教学的支撑。

2.在线直播课程与交流

在线直播课是教师、学生同时在线,进行实时授课和学术交流、互动的一种教学途径。在线直播课可以打破地域和院校之间的限制,让远在万里之外的师生实时互动。由于地域和院校之间受各种资源条件的影响,发展较为不平衡、水平参差不齐。通过在线直播的方式与各地区高水平的专家学者进行交流和学习,整合优质资源,可以极大推动本地区、本院校整体教学和学术水平的提升[3],吸纳优质资源,从而对教学形成有力的支撑。

(四)乐器制作研究实践对民族乐器教学的作用

中国民族乐器演奏离不开乐器,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乐器制作和性能的研究实践也是国乐演奏专业的重要课题。因为乐器性能直接影响到演奏的实际效果。许多演奏中的问题都需要结合多种因素来判断,单从演奏这一个角度是不能应对的。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演奏家,就必须对乐器的性能、材质、制作原理、工艺标准及配件的特点、优劣等有一定的研究和了解。曾经有位学生询问泛音该如何演奏的问题,于是笔者在教学中为其详细讲解了泛音的发声原理、规律特点,以及演奏思路和方法。经过一周的练习后,他仍旧因为无法奏出泛音而再次求助。在确定了不是演奏方法的问题后,笔者拿起他的乐器检查才发现,是这把琴的泛音点无法共振。笔者根据经验提出了几种可能性。第一,琴弦问题;第二,琴码问题;第三,乐器本身发声结构问题。琴码问题解决起来最简单。如果是乐器本身的问题,可能需要换琴解决。于是笔者先选了几种不同材质和形状的琴码进行尝试。没想到,只换了第一个琴码便可以顺利演奏泛音了。假如没有对乐器性能的分析经验和能力,遇到这类问题就会严重阻碍学习进程。

学生可以通过向乐器制作专家请教、到工厂实地学习、查阅资料、参与乐器各部分组装等一系列研究实践工作,进一步了解乐器,从而避免许多演奏中的干扰。这也是国乐演奏专业道路上的一门必修课。

学科系统化教学的建立,是用多元交叉的思维对教学进行改革创新的有效手段。拥有跨学科、跨地域、跨文化、跨线上线下等多元思维的系统化教育模式,将成为当代中国民族乐器演奏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的重要方法[4]。

四、中国民族乐器专业课程与思政的融合

课程思政是国家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工程。这里思政的含义,究其根本,是让教育回归育人的本质属性。中国民族乐器演奏学科的专业课不仅是对专业演奏知识技能的传授,更是对人的培育。我们的社会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组成的,道德修养、精神追求与品格的高低决定了社会环境。育人思想也是每位教师都应该具有的职业理念。作为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学科,中国民族乐器演奏专业不仅是一门音乐艺术的专业课,更秉承着立德树人,传承和弘扬中国音乐文化精神的历史责任。因此,民族乐器专业课程的思政教学便是将中国民族音乐同对人的教化紧密结合,将中国文化精神、育人理念同专业能力培养相融合的过程。

谈到音乐对人的教化作用,儒家认为:“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儒家经典《礼记·乐记》曾写道:“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是故先王之政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返人道之正。”其对音乐的主要观点认为,音乐与政治、社会、伦理、礼仪、好恶等都有密切的关系,是教化人的一种重要方式。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也认为音乐可以影响人的道德伦理。他指出:“音乐训练心智,而体育则磨练体质,两者必须保持一种平衡的关系。”

中国自古以来便是音乐与文学互为一体。文字能吟唱,也能读诵。诗乐相映成趣,词与调相得益彰。这种文学与音乐艺术的结合,让文学充满了艺术性,也为音乐增加了文化内涵。无论是先秦时期的诗经、汉代的汉赋还是宋代诗乐和词调,都将音乐与文学融为一体,是历代中国文人生活中的赏心乐事和精神享受[5]。

作为当代中国民族音乐工作者,笔者也一直尝试文学与音乐的结合,策划导演过音乐与文学的诗乐会,从中感受到诗句与国乐结合之后的独特魅力。诗句文字背后蕴含的是中国思想和中国精神,国乐声音背后蕴含的是民族灵魂的力量,二者融为一体,彼此升华,便产生了中国文化的神韵。

中国民族音乐来自民间,来自中国悠久的历史文明进程。因此,国乐之中自然就有文化的底蕴,中国民族音乐的文化属性决定了课程思政不是简单地在课程中加入思想政治的教育,而是重在对中国民族文化的融合,植根于中国民族文化土壤,将音乐中的民族、民间、戏曲、文学、历史等交叉学科内容的优秀育人理念融入对音乐作品的解读之中。音乐演奏教学讲解的不是空洞的音符和技巧,而是音乐作品背后传递的文化精神和人文品格。将中国民族音乐同中国优秀的民族文化相融合,让国乐成为真正代表中国音乐文化精神内涵的文化传承学科。这是作为中国民族音乐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中国民族音乐的专业课教学应以对中国文化精神内涵的挖掘和应用贯穿始终,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教育目标。

结语

中国民族乐器教学的改革创新,不仅是培养中国民族音乐人才的学科命题,更是深刻影响着中国音乐文化所代表的民族文化凝聚力、文化自信以及音乐艺术对国人思想精神的塑造。笔者认为,坚持以学生为本,建立多元系统化的学科支撑,坚持严谨的治学原则,秉承立德树人的音乐文化育人观,是最终实现学科传承创新发展的优选路径。

参考文献:

[1]金运成.高等教育必须树立文化育人观[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102-105.

[2][3]张国亮.中国民族乐器专业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研究[J/OL].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2022-12-17].http://www.cqvip.com/QK/72176X/202210/epub1000003578710.html.

[4]王旻.多元交叉思想视角下运用信息技术对学前专业音乐技能课堂教学改革的探讨[J].明日风尚,2019(24):100,102.

[5]徐静.诗歌与音乐的完美融合—评《音乐文化与盛唐诗歌研究》[J].语文建设,2022(6):I0006.

作者简介:张国亮(1979-),男,山东龙口人,硕士,四川音乐学院民乐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乐器。

王文娟(1982-),女,四川江油人,本科,四川音乐学院教务处课程与教材建设科科长,研究方向:音乐舞蹈学。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