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9日,国家大剧院迎来了苏州民20族管弦乐团音乐会。音乐会以“复兴”为核心主题,在指挥家彭家鹏先生的引领下,演奏家们以精湛的技艺献上了四部当代民族管弦乐精品。
一、新作首秀:风格交融,创新领航
音乐会上、下半场各有两首作品。上半场第一首民族管弦乐版《苏州好风光》是由苏州民族管弦乐团委约作曲家刘长远先生创作,该曲由评弹曲牌【大九连环】改编而成。【大九连环】别名【姑苏好风光】,广泛流传于苏州地区,共七
段,由《剪靛花》《跌断桥》《鲜花调》等民间小调构成。该曲后经谭亚新填词、陈勇编配后,形成了“现代版”的《苏州好风光》,于2004年被确定为苏州市市歌,在当地广为传唱,成为展现当代苏州文化魅力和风土人情的重要窗口。
刘长远曾创作过一版融合女高音与民族管弦乐队的《苏州好风光》,自2020年以来,该女高音版本频繁亮相于苏州民族管弦乐团的舞台上。当晚首演的民族管弦乐版《苏州好风光》是在女高音版本基础之上的再次突破,实现了传统声乐曲的器乐化表达。全曲共分为四个段落组成,分别是快板一慢板一广板一尾声,展现出新的时代的苏州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新气象。该作品具有以下特点:其一,打破原【大九连环】“曲牌连缀”的传统曲式特点,整合为四个既有联系又各具特色、对比鲜明的段落;其二,提取出听最为熟悉的唱段旋律,通过对旋律片段的大量重复、变形、衍展等手法,使得听众既能品味原曲调之韵味,又能听到新颖之处;其三,此民族管弦乐版本完全以器乐代替人声表达,相较于其他民族管弦乐作品,该曲的创作重点仍在于突出原曲的旋律线条,配器手法保持简约,既有对原唱段旋律美感的完整展现,又强化了不同乐器间的音色对比,赋予同一主题旋律以多样化的音乐性格,实现古今苏州音乐形象的对比展现。相较于声乐版本,此版本在听觉体验上更为丰富与立体,彰显出民族管弦乐乐队的优势和特色。
民族管弦乐版的《苏州好风光》作为当晚音乐会的第一首作品,吸引住了观众的眼球,让现场观众更为期待乐团更多的作品。它仿佛是现代苏州的一张音乐名片,展示出这座古老城市在新时代的独特魅力。该作品在演出后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好评,笔者相信,这首精致的民族器乐版《苏州好风光》将会成为该乐团的保留曲目之一。
上半场第二首作品,第五中国交响乐《复兴》是苏州民族管弦乐团委约关硒忠先生的新作,当晚为北京首演。关硒忠先生的作品涵盖了交响乐、协奏曲、大型乐队作品、舞剧、交响大合唱等多个领域,他的创作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擅长将传统音乐元素与现代作曲技法相结合。《复兴》以盛唐气象为切入点,描述了一个伟大民族的荣辱悲欢,预示着中华民族的复兴强盛,作品共分为五个乐章:一、慢板-梦延:以苏州弹词开篇的简短旋律为基本动机,并将其幻化为一名说书人,带领观众梦回盛唐、评论千古。二、快板-剑舞:该段落突出打击乐和唢呐、笛子等管乐的表现力,音响集中在高声部,明亮欢快,如同意气风发的武士舞动长剑,击鼓高歌。三、广板-国殇:说书人的形象再次通过琵琶的弹词动机而跃然耳畔,但伴随而来的是不协和的和声音响与低回的旋律线条。这段落也是作曲家笔墨最为浓厚的部分,琵琶动机的反复弹奏,宛如一声声无奈的叹息与感慨;管子的独白则如同悲痛的倾诉,直击心灵;大提琴与低音提琴的低吟,更像是沉重的诵经,充满哀思。三者相互缠绕,交织出“金戈铁马去,马革裹尸还”的苍凉景象。四、谐谑曲-胡旋舞:该段落以三拍子的律动展现了胡旋舞的奔放与热烈。声声竹笛蕴含着跳跃的活力,与弦乐快速流畅的演奏所营造出的“旋风”效果相得益彰,共同勾勒出盛唐繁华的市井印象。五、快板-复兴:弹词开篇的动机在各个声部绽放,瞬间幻化为激昂的号角、悠远的钟声、震撼的鼓点以及深情的歌声,它们交织在一起,如同引领者一般,鼓舞着前行的人们,催人奋进。
该作品以苏州弹词为核心动机,贯穿全曲,不仅奠定了鲜明的“苏州音乐”风格基调,也彰显了作曲家对苏州地方文化的尊重与传承。值得注意的是,作曲家将敦煌古曲元素融入其中:例如采纳《撒金沙》《水鼓子》《慢曲子西江月》《胡旋舞》《倾杯乐》等敦煌琵琶曲的旋律素材,再将其融入乐队编排,除对节奏进行适当调整及部分乐句的复沓外,基本保留了原貌,通过结合现代和声技术与民族管弦乐的丰富配器,赋予了古老曲调全新的生命力。另一方面,作品在宏大叙事框架下,实现了敦煌琵琶曲、苏州民间音乐与当代作曲技法的深度融合,五个乐章的主题在这一框架下相互呼应,体现了作曲家对于历史的回溯、对民族精神的颂扬以及对民族未来的美好祝愿。《复兴》是一部规模盛大、气势恢宏的作品,经由演奏家们的精湛演奏,为现场观众带来了强烈的震撼与共鸣,是一次成功的艺术呈现。
对比音乐会上半场《苏州好风光》与《复兴》这两部作品,不难发现它们在创作初衷、技法运用及作品规模上的显著差异。《苏州好风光》以其根植于民间、听众耳熟能详的旋律为基石,构建了一个短小而精致的音乐世界,使得听众在新作品中能够时时捕捉到旧时的影子,从而轻松跨越审美门槛,实现广泛的共鸣与喜爱。它不仅是城市文化的生动代言,也是雅俗文化交融的典范。反观《复兴》,其作为一部融合了多元音乐元素与复杂技法的宏大作品,展现了作曲家对音乐语言的探索与实验。这种前卫的尝试也意味着部分听众需要更多时间去理解和接纳。
指挥:彭家鹏
二胡演奏家胡志平
正如文学作品解读的多元性,音乐作品同样承载着创作者与听众之间对同一文化对象的不同理解。音乐会结束后,曾有观众提出“作品中的《胡旋舞》并没有达到我想象中的《胡旋舞》的音乐效果”。仅以此为例,《胡旋舞》作为连接历史、现代与中西文化的桥梁,在不同维度下展现出迥异的艺术风貌。历史中的《胡旋舞》以其快速旋转、动感十足的舞姿闻名,而在当代社会中,它更多地被赋予了文化符号的意义,承载着对古代艺术的想象与重构。作曲家心中的《胡旋舞》是基于个人情感、审美及创作理念的艺术再创造,这种个性化的表达往往超越了传统概念的框架。在中西合璧的创作实践中,《胡旋舞》的呈现更加复杂多变,它既要保留中国民族音乐的精髓,又要借鉴西方交响乐的宏大叙事,这种平衡艺术成为作曲家与乐团共同面临的挑战。如何在传统与创新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使作品既能触动听众,又能引领音乐创作风尚,是每一位作曲家和演奏者不懈追求的目标。
二、经典再现:共谱雅乐华章
音乐会下半场是两首民族管弦乐协奏曲,二胡演奏家胡志平和琵琶演奏家董晓琳分别以精湛的技艺带领观众重温经典,掀起了音乐会的高潮。
二胡协奏曲《洪湖主题随想曲》也被称为《洪湖随想曲》,是由二胡演奏家、作曲家闵慧芬先生在20世纪70年代根据歌剧《洪湖赤卫队》的中心唱段“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改编而成。原唱段描绘了洪湖人民在旧社会的苦难生活、赤卫队对敌斗争的英勇画面,特别突出了女英雄韩英大义凛然的革命奉献精神。在作品的改编过程中,闵慧芬先生保留了原唱段的旋律,尤其在作品的前半部分,生动诠释了韩英坚定不移的革命斗志。当晚,二胡演奏家胡志平精准地掌控了作品中唱段的气息流转与情感语气,以坚定、果断的音色处理,将这一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特别是胡志平在独奏部分多种高难度技巧的演奏,如快速的滑音、强烈的颤弓、大幅度的运弓等,给观众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胡志平的演奏在情感上既克制又深情,实现了音乐情感的收放自如,宛如革命者内心深处的独白,引发了观众的情感共鸣。
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由吴祖强、王燕樵、刘德海创作于1973年。该曲以蒙古族小姐妹玉荣、龙梅在暴风雪中保护公社羊群的动人事迹写成,1977年由中央交响乐团首演,开创了琵琶协奏曲之先河。《草原小姐妹》曾被评为十大现代琵琶协奏曲之首,其地位显赫且影响深远。正因其深入人心的经典地位,观众对这首作品的现场演绎抱持着尤为挑剔的眼光。琵琶演奏家董晓琳以其严谨细腻、沉稳大气的演奏风格,精准地把握了《草原小姐妹》的整体节奏,细腻地展现了作品中多变的情境,将激情与稳健完美融合。在董晓琳的引领下,观众们再次置身于那段经典的旋律之中,共同回味着那份动人的情怀。
在当下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创新如同潮水般涌动,新作品层出不穷,而经典作品的上演依然不可替代,其现实意义深远而广泛。重温经典,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深情致敬与有力传承,更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独特魅力的广泛弘扬。这两部协奏曲,作为中国民族管弦乐发展历程中的璀璨明珠,已深深扎根于民族文化的深厚土壤之中。苏州民族管弦乐团在追求创新的同时,始终坚守对经典作品的演奏,这一行为超越了音乐演奏与欣赏的范畴,成为了社会情感与文化精神的表达。通过这些跨越时代的旋律,听众得以重新感受那份历久弥新的文化内涵。音乐作为一种普遍而强大的文化符号,能够引导人们思考、感悟,进而在潜移默化中传递着文化的深层次价值。从当晚观众的反应可以看出,观众有着对经典作品的热情与喜爱,这正是文化认同与情感共鸣的生动体现。
三、探寻与思考
苏州民族管弦乐团成立于2017年年底,在短短的六年多时间却展现出了强大的实力,迅速在国内外舞台上崭露头角。在欣赏本场音乐会之余,笔者也进行了思考,为何苏州民族管弦乐团的成长如此迅速?
品牌定位精准,艺术创作持续创新。乐团深深扎根于苏州及江南地区的传统音乐文化,将本土文化精髓融入演奏和创作中。乐团委约作品众多,且几乎每一首委约作品都充分体现了江南特色、苏州风格,这无疑是对其品牌定位的最佳诠释与回馈。在《复兴》音乐会中,笔者就有幸聆听到两首特别委约的新作。回顾其建团以来的委约作品,如《风雅颂之交响》《干将莫邪幻想曲》《丝竹的交响》《烟雨枫桥》《四季留园》《虎丘的传说》《桃花庵》《大运河》《吴越春秋》等,可谓立足苏州文化而又取材广泛,展现了苏州民族管弦乐团对自身品牌特色的精准定位,以及对音乐创新的不懈追求与推动。其曲目库日益丰富,这些“量身定制”的作品已成为乐团品牌特色的鲜明标志。自成立之初,苏州民族管弦乐团便持续探索新的艺术表现形式与传播路径。笔者在深入研究相关资料后,不由得被其全方位的发展模式所惊讶。乐团不仅坚守传统音乐会的舞台,更在音乐教育、文化普及以及数字音乐领域深耕细作,构建了一个与观众深度互动、携手共进的良性循环体系。通过举办大师班、工作坊、社区音乐会以及校园巡演等活动,推动了民族音乐文化的普及与传承。同时,乐团充分利用数字平台,如SUCO音乐厅的在线音乐服务,拓宽传播渠道,吸引更广泛的受众群体。也因此,疫情期间众多乐团面临演出困境时,苏州民族管弦乐团抓住了这个契机,实现了自身的快速发展与成长。
琵琶演奏家董晓琳
以一流音乐家为底蕴,探索多元发展之路。苏州民族管弦乐团的迅速成长,得益于一支由行业顶尖专家构成的精英艺术家团队。艺术总监兼首席指挥彭家鹏、艺术指导朱昌耀以深厚的艺术
造诣和丰富的乐团管理经验,为乐团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艺术顾问团队中的赵季平、刘锡金、王书伟、顾冠仁等专家,为乐团带来前沿的艺术理念和高度的专业指导,确保了音乐创作的民族化、多元化和国际化。为了回应观众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苏州民族管弦乐团精心构建了一套系统化的“音乐季”演出体系,涵盖了大型音乐会、普及性演出、艺术教育普及、全国巡演以及国际交流等多个维度。在大型音乐会板块,汇聚了顶尖艺术家,演绎前沿作品,为观众呈现高水准的艺术盛宴;普及性中型音乐会则注重与观众的互动与交流,营造亲切、和谐的音乐欣赏氛围;艺术教育普及工程致力于提升公众的音乐素养;全国巡演板块与国际交流板块促进音乐传播,让国内外观众领略到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这一系统化的演出体系,精准对接了不同口味、层次与需求的观众群体,实现了音乐文化服务的个性化与精细化,让每一位观众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音乐天地。
乐团谢幕
综上,《复兴》音乐会已超越了一场单纯的音乐盛宴,它是一场深刻的文化对话,让每一位现场观众在聆听音乐时,也深切感受到了苏州民族管弦乐团蓬勃向上的生命活力与无限潜力。这支乐团无疑是当代民族音乐领域的一颗璀璨明星,引人瞩目。笔者深信,苏州民族管弦乐团的蓝图绚烂而广阔,他们将继续挖掘、传承深厚的民族音乐文化,同时勇于站在时代前沿,不断探索民族管弦乐创作与表演的新边界。这种持续的创新精神,将为中国民族音乐的繁荣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与动力。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央音乐会学院音乐学研究所重大项目“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和创新机制研究”(项目批准号:22JJD760001)阶段性研究成果]
(本文图片均为张斯伟摄)
荣蕙荞 中央音乐学院教务处教师,中央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