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潮汕地区,这片位于广东东部沿海的宝地,被韩江、榕江、练江三江环绕,它们如同潮汕平原的母亲河,滋养着这片土地。三江流域的历史悠久,文化艺术种类繁多,其中,被誉为“活化石”的潮州音乐,是我国著名的民间器乐乐种,也是广东三大民间器乐之一,更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潮州音乐根植于潮州方言区,源远流长,是历代中原汉民族南迁,中原音乐文化与潮汕百越先民音乐文化相互渗透、融合的结晶。如何将潮州音乐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活用于当代音乐创作中,使其既具有新时代的气息,又不失传统的韵律,这是长期以来音乐学家和作曲家探索的重要课题。
新近,在汕头市举办的“第二十二届国际潮团联谊年会”和“第十届世界潮商大会”期间,一部由汕头市委宣传部策划并邀请中国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赵季平为艺术总监、广东省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陈佐辉为艺术指导、著名指挥家张列为音乐总监兼首席指挥,委约杨一博、敖翔、罗紫艺、罗麦朔、陈思昂、张巍等六位著名作曲家共同创作的宏大的“新潮乐”,民族交响乐套曲《大潮长歌》脱颖而出,令人震撼。这部“新潮乐”蕴含着丰富的意象,无论是“涉江”“跨海”还是“乐生”“涌潮”,每一个乐章都以其深邃的艺术内涵和庞大的音乐结构,唤醒了我内心深处的潮汕血脉,令笔者激动不已。它时而让我想起了侨批中那封家书的字迹,时而又让我感受到了红头船与大海搏斗时的波涛汹涌。这些场景通过乐音的声响,像走马灯一样在我脑海中浮现,汇成了一幅幅潮汕人奋斗历史的生动画卷,它们是如此栩栩如生,充满活力。笔者由衷地为这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潮乐”首演成功感到欣喜若狂,也为它能够将潮州音乐的传统艺术元素发扬光大,使其具有新时代气息而感到自豪!
《大潮长歌》这部旷世之作,由“涉江”“跨海”“思恋”“信念”“乐生”“涌潮”等6个乐章组成,整部作品演奏完毕约需70分钟,可见这部作品有多么宏大。这部“新潮乐”以民族交响乐套曲的形式呈现,在创作上保留了传统潮州音乐的文化精髓,运用现代作曲技法进行构思、创作,巧妙地把传统的潮州音乐元素与现代的创作技法糅合在一起,打破了传统潮州音乐整体性的音乐结构,用新的音乐语言但又不同于西方音乐的结构模式,而是结合传统戏剧音乐的结构进行创作,配与现代和声作为作品的支撑,使作品的声响结构具有立体感,音色多元化,色彩更加丰富,更能表达音乐的内涵。通过演奏家们的二度创作,错综跌至的乐音,宛如在向人们讲述潮汕的风土人情和潮汕人的“精、气、神”。
二、涉江、跨海——潮汕人的大无畏精神
音乐,它不仅仅是声音的组合,更是一种形象的展现。当《大潮长歌》第一乐章开篇《涉江》的音乐响起,管乐声部由远而近的声音传来时,仿佛在诉说潮汕古老的故事。瞬间,听众都屏驻了呼吸,深深的被音乐所感动,宛如亲临其境。当潮州音乐特色乐器二弦那纤细、明亮,既柔和又坚定的旋律出现时,许多听众的泪水不由自主地滑落——那是一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奋斗的潮汕人的形象,他的背影显得如此遥远,如此艰难……。随着由潮州弦诗乐《浪淘沙》变化而来的音乐主题的出现,加上弦乐声部、弹拨声部、打击乐声部的逐渐加入,音色由开始的纤细变得浑厚,把韩江的“源和奇”“榕江的美和润”“练江的雄和涌”以及潮汕子民坚韧不拔的精神,刻画得淋漓尽致。最后音乐从弱到强推向高潮,宛如三江出海的宏伟景象。表达了对潮汕文化的深情礼赞,对潮汕人精神的崇高致敬。整个乐章的音乐紧紧地扣住听众的心,如一幅长卷国画,妙哉,美哉。
祖祖辈辈以海为生的潮汕人,在明代时期,面对海禁,铤而走险,冒死冲破禁则,奔向大海,从而使潮汕海上丝绸之路得以延续。在那动荡的岁月,潮汕民不聊生,千千万万潮汕儿女为了家庭,为了生计,从樟林古港起航,离乡背井闯天下,用泪水、用一颗颗火热的“中国心”书写着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潮侨故事。
第二乐章《跨海》音乐一出来,气势磅礴,为之震撼。作曲家把潮州锣鼓乐融入民族管弦乐中,用低音大鼓、潮州唢呐及管乐群等作为主奏乐器,那浑厚的声响与高亢的声音,加上不协和的和声结构,这种宏大的声效场景就如“过番”的潮汕人面对大海的抗争。坚毅果敢的鼓声指引着红头船勇往直前,铿锵的斗锣更像是镶在每一个“过番”人身上的铠甲,交织的音符如狂风暴雨般砸来,面对恶浪滔天,“过番”人艰难、顽强地与惊涛骇浪搏斗。随后,音乐转入了慢板,潮州弦诗乐那动人的曲调,通过自带哀愁的唢呐声音道尽了“无可奈何炊甜粿”的不舍和“回头不见我家乡”的悲凉,把现场听众的情绪带入到音乐中,催人泪下。但这一切都阻挡不住齐心协力、英勇无畏的潮汕人先辈敢为人先的雄心壮志!此时,潮州锣鼓乐与民族管弦乐再次响起,音乐变成高亢而明亮并推向整个乐章的高潮,展现了潮汕人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作曲家把传统的潮州锣鼓乐与现代的民族管弦乐无缝衔接,完美融合,令人赞叹。你明明一听就可以辨别出它来自传统潮州音乐,但同时你也知道它不是纯粹的、传统意义上的潮州音乐,而是通过现代的创作手法,把传统与现代都揉在了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争不抢,互为因果,这是《跨海》音乐的可贵之处,神来之笔。
三、思恋、信念——潮汕人坚强的意志和家国情怀
当音乐缓缓进入第三乐章《思恋》时,那波浪般的音乐节奏和略带哀愁却又柔美的旋律,仿佛是“过番”人们内心深处的思乡情怀的体现。它在每个人的心中缓缓流淌,带着一种深深的、无法言说的眷恋,以及对家乡和亲人无尽的思念。这种情感忽远忽近,就像那艘红头船在浩瀚的海洋中轻轻漂浮,听众们完全沉浸在这音乐的海洋中,不知不觉间被带入了一个梦幻般的境界。就在这时,一声悠扬的人声从远处渐渐传来,恰似游子的吟唱,倾诉着心中对故乡的无尽眷恋和思念。作曲家在这一乐章中巧妙地采用了声乐协奏曲的形式,将声乐部分作为整个乐章的核心,通过人声与乐队的完美碰撞,创造出一种不同凡响的音乐场景。演唱者需要以近似于潮剧唱腔的韵律,用潮州方言演唱“勿问我因何来南洋,勿问我以前是乜样,勿问我岂记得先祖,岂记得祖炉顶个许一枝香……”,将漂洋在外的潮侨们内心深处的“思”和“恋”通过歌声尽情地表达出来,娓娓道来……。
《思恋》的旋律音调充满了浓郁的潮汕民间音乐的韵味,作曲家巧妙地将潮州音乐中富有特色的“轻六”“重六”“活五”等独有的调式融入到现代音乐的创作技法中,使其成为音乐曲调的主要调性、调式。在旋律的构思和和声的布局上,作曲家又巧妙地利用了“4”与微升“4”两音的碰撞和交替使用,无论是在旋律线条还是和声语言上,都为音乐带来了变化莫测、漂泊不定的效果。那柔和的乐声就像潮水中的涟漪,无限的回忆与无限的希望缠绵交织,轻轻诉说着那份深沉的思恋。这动人心弦的旋律,触动了每一位听众的心灵深处,唤起了他们内心的共鸣。
音乐创作的精髓在于其独特性和创新性,它不能简单地模仿或重复,而应该给听众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和新奇体验。当笔者还沉浸在第三乐章那悠扬的旋律中时,突然间,一声铿锵有力的鼓声打破了宁静,紧接着笛、管、笙和箫等传统乐器合奏出的宫庭音乐风格的曲调,如同一记重锤敲击在笔者的心上,让笔者从音乐的梦境中惊醒。这不正是那富有地方特色的潮阳笛套音乐吗?
进入第四乐章《信念》,音乐的开篇就给笔者带来了巨大的惊喜。作曲家巧妙地将笛套音乐的元素融入到民族管弦乐队的演奏中,同时巧妙地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潮州吹打乐《将军令》的旋律贯穿整个乐章。随着旋律的层层推进,音乐的光彩愈发夺目,如同在夜空中绽放的烟花,璀璨而耀眼。在这样大型乐队的烘托下,音乐不仅显得更加厚重和有气势,而且更显得通灵而庄严。作曲家采用这样庄严、厚重的曲调来表现潮汕人坚定不移的信念和对祖先的崇敬之情——“孝道”,笔者认为这样的音乐表达与潮汕人的精神内核非常契合。
“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汕人”,这句话道出了潮汕侨胞遍布全球的足迹。他们不畏艰难,漂洋过海,历经无数的磨难和挑战,没有坚强的毅力和非凡的智慧,是无法在异国他乡闯出一片天地的。而当他们终于在海外立足,事业有成时,他们依然铭记着家乡和亲人的嘱托,饮水思源,知恩图报,积极地传播和弘扬潮汕人“孝悌忠信”“一诺千金”的传统美德和精神信念。《信念》这一乐章不仅是作曲家对潮汕文化的深刻体现,更是对每一位海外潮汕侨胞心中那份坚定意志的深情礼赞。
四、乐生、涌潮——潮汕人乐观向上和勤奋拼搏的精神
《大潮长歌》这部宏伟的音乐作品,每一个乐章都蕴含着独特的魅力,能够不断地为听众带来惊喜。当乐队演奏到第五乐章《乐生》时,一股清新愉悦的旋律,伴随着轻快的节奏,宛如春风拂面,突然间闯入你的听觉世界。这一乐章的音乐形象与前四个乐章截然不同,作曲家巧妙地运用了古筝的轻柔刮奏来衬托琵琶的快速弹奏,而弦乐等其他声部的层层叠加,使得轻快的旋律和明亮的音色仿佛映射出潮汕人忙碌而充实的生活场景。随着整个大乐队的加入,音乐的宏大感和戏剧性得到了显著增强,更加生动地展现了潮汕人在面对艰难险阻时所展现出的坚韧不拔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三山六海一分地”这一形象的描述,生动地说明了潮汕地区的地理特征。由于土地稀缺而人口密集,潮汕人身上既有着深刻的危机意识,又不失乐观向上的精神,这种双重特性孕育了他们精耕细作的生活方式。这些特点不仅体现在潮汕的建筑风格、饮食文化、手工艺术上,也反映在他们的经营方式上。同时,这种精神也激发了潮汕人“爱拼才会赢”的豪情壮志。另一方面,潮汕地区自然灾害频发,潮汕人将他们的信仰寄托于众多各司其职的神明和先贤身上。他们敬畏天地的天性,孕育出了一种集释、道、儒文化于一身的乐观、豁达、和谐、生动的潮汕精神文化。
音乐如何才能充分表达潮汕人民勤劳朴实、乐观向上、积极拼搏、创造美好生活的性格特征呢?作曲家在创作《乐生》这一乐章时,巧妙地将潮州音乐中的细乐演奏形式融入到民族管弦乐队之中,通过三弦、琵琶、筝(潮州细乐)与民族管弦乐的协奏,既展现了生动活跃的节拍韵律,又体现了充沛激昂的音乐张力。同时,作曲家从潮汕人耳熟能详的潮州弦诗乐《景春萝》和《狮子戏球》中汲取了创作灵感。他将《狮子戏球》的旋律作为整个乐章的音乐基础,优美的旋律和亲切的乡音充满了生动的乐天精神,由内而外地散发出潮汕人民对生活的积极性和喜乐感。
音乐,作为一种情感表达的手段,它总是能够带给我们欢乐和感动。作曲家在《乐生》这一乐章中,将《景春萝》的旋律通过多次不同的变奏,运用得淋漓尽致,如同清水芙蓉般清新脱俗,生动、活跃、充沛,跌宕起伏,完美地呈现出这份属于潮汕人的“精、气、神”。
当《乐生》这一乐章以其欢愉、轻快的旋律结束之后,紧接着,强有力的鼓吹乐声响起,标志着乐曲进入了最后的第六乐章《涌潮》。这一乐章与开篇的第一乐章《涉江》形成了鲜明的前后呼应,仿佛是整个乐曲故事的高潮和总结。
红头船虽然已经成为历史的一页,但其背后所承载的丰富文化和精神价值,依然是潮汕人心中引以为傲的象征。那种“敢为人先、勤奋拼搏、开拓进取、团结奉献、笃诚守信、心系桑梓”的“红头船精神”,不仅是潮汕人世代相传、不断弘扬的核心价值观,更是所有潮汕人的精神根基和灵魂所在。在《涌潮》这一乐章中,作曲家巧妙地将潮州弦诗乐《浪淘沙》的旋律和节奏,通过现代音乐创作技法进行了创新性的拓展和延伸。他以潮剧唢呐锣鼓牌子《朝元歌》为创作灵感,将潮州大锣鼓的演奏形式与现代民族管弦乐队的元素融合在一起,使得音乐的气势更加磅礴,生动地展现了潮汕人“勇立潮头、吃苦耐劳、敢于开拓、笃诚守信”的奋斗精神。当整部音乐作品达到高潮时,作曲家又巧妙地融入了男女声诵唱“工尺谱”的元素,与乐队的演奏完美融合,形成了一个宏大的声场。单就那个潮语工尺谱的诵唱结束时的“上”字,宛如画龙点睛之笔,让笔者不禁为之动容,赞叹不已。这些精彩纷呈的音乐动力,共同构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心愿图景,深刻地展现了潮汕文化独特的精神魅力,激励着所有潮汕人在新时代的征程上,锐意进取,开创属于潮汕的美好未来的精神力量。
五、结语
在聆听完《大潮长歌》之后,我仿佛置身于深夜的宁静之中,那悠扬的旋律似乎还在我的耳边回响。这不仅仅是一场音乐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每一个音符都像是在诉说着潮汕人的故事,那些关于奋斗、关于梦想、关于家国情怀的篇章,在乐章中交织,在旋律中流淌,它们共同编织出一幅幅动人的画面。
音乐的魔力在于它能够触动人心最深处的情感。当“涌潮”篇章的高潮部分响起时,我仿佛看到了潮汕大地上的每一个角落,那里有勤劳的人民、有波澜壮阔的海景、有历史沉淀的痕迹。这一切都通过音乐被赋予了生命,它们在音符中跳跃,让我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这种震撼不仅仅是听觉上的,更是心灵深处的共鸣,它让我对潮汕这片土地和人民充满了敬意和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