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传承不守旧 创新不离根(第二届全国民族器乐展演述评)
吴玉霞 华音网 2024-12-16

由文化和旅游部、江苏省人民政府主办,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无锡市人民政府承办的第二届全国民族器乐展演在江苏无锡举办。本次展演为期9天,从34个民族乐团119个乐种组合中遴选出10家民族管弦乐团以及31个民间乐种组合现场展示,为初冬的江南带来一缕新风。

丝竹风雅管弦鸣

开幕式上演宏大主题“光明行”寓意深远,这部由青年指挥家孙鹏携手无锡民族乐团演绎的大型民族交响史诗,主题聚焦从江阴走向世界的中国民乐文化发展奠基者之一刘天华,以东道主的姿态欢迎四海宾朋。作曲家罗麦朔以二胡、琵琶为象征,以序曲、尾声和五个乐章的民族交响为依托,展现中国民乐学科建立、建设的重要领路人刘天华的人文情怀,诠释“中西合璧”之理念。通过《良宵》《病中吟》《歌舞引》《闲居吟》《光明行》等经典元素的融入,伴随演奏家邓建栋、杨靖的精彩诠释,音乐家们在动机扩展与交响音画的跌宕起伏中,营造奋发有为的坚定信念,将刘天华作为精神文化的标志,叙述国乐巨匠身先士卒影响中华民族音乐文化进程的历史功绩。作品具有很强的人文性,体现传承不守旧,创新不离根的文艺力量。

新时代中国民族器乐艺术的发展,离不开厚重的文化传统与人文滋养,是中华文明得以传承接续的精神感召。何以中华民族情,何以中国民族魂,是文艺工作者必须直面的现实课题。苏州民族管弦乐团委约作曲家刘长远量身定制的大型民族管弦乐《征程·光明》视角独特、内涵深沉,其丰满的音效与复合节奏的运用,在指挥家彭家鹏放达不羁、精准激昂的指引下,通过序曲、征程、光明等9个章节,建构民乐与交响呼应、声乐与民乐结合、文学与音乐融合的美学意蕴,彰显时代精神、民族风范。

文化的启示,精神的向度,体现于中国整体的文化风貌。第二届全国民族器乐展演的观众参与度,是检验音乐作品关注度、艺术院团欢迎度的重要依据。北京民族乐团携青年作曲家郑阳创作的《大运河》以及12场的演出经验,与指挥张鸣共同印证了舞台经典是需要不停打磨、反复推敲的真理。曲作者为深入了解民乐音色的独特而一次次走进剧院深入体验,令人动容。

河北歌舞剧院民族乐团《雄安》、新疆艺术剧院民族乐团《天山南北》是主题性、艺术性、风格性并存的时代新声,前者是一项历史性的工程,以民族管弦乐形式讴歌时代风貌;后者以新疆独有的魅力,颂扬和美千年的奇幻传说和盛世繁荣的当今生活。如何以民族管弦乐形式呈现当代文化审美,践行“两创”精神,10家民族管弦乐团及其奉献的优秀佳作,均以各自的独特与魅力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观众和乐迷。


在古代音乐理论中,黄钟和大吕是十二律中的律名,其音乐和言辞中象征着庄严、正大、高妙、和谐,常被用来形容作品的最高境界。中央民族乐团《颂·黄钟大吕》,取“十二律吕”之概念,带有符号性的寓意和象征性意向。十二律对应12首作品,试图以多种音乐形态渲染唯美、深入传统,带领观众近距离接触古老的乐律体系,以中国风韵展现中国气派。金声玉振、八音和鸣。作曲家郝维亚选用钟、磬、琴、箫等八件古器创作的开场曲《颂》由青衫渡、俪人行室内乐组合演绎,富含满满的仪式感。该作品与作曲家赵季平的民族管弦乐《国风》形成首尾呼应,而《春江花月夜》的诗意、《金戈铁马》的气势所形成的文武两极,与经典古曲《酒狂》和王云飞的《梅》虚实相和、古今融汇,展现乐团新的理念与追求。


深入音乐的内核,势必要知其道而深得其道,以哲思辨析探流溯源,把握美学观,传导价值观。如何界定民乐艺术时代新语,将其作为跨文化范畴扩而充之,以开放、包容之心映照精神之境,体现艺术人类学对爱和美的释义,突破技术的藩篱直抵人心,是新时代高质量艺术发展的重要标识。

国乐风华英姿爽

艺术展演不仅是一个专业事项或一次盛大聚会,也不单纯是一波国乐文化的士气提振,为广大的从业者、习乐者、爱乐者提供交流、学习、展示和观测的平台,更是了解当代民乐艺术发展前沿动态的重要窗口。所谓琴声、乐声,是心灵呼唤;人美、蕴美是情的涌动。音乐艺术的非语义性特点,有其自身的本真暨理性和逻辑。

海派风华觅知音,国韵国潮展国风。作曲家王云飞历时半年为上海民族乐团精心打造的《国乐咏中华》,作品灵感来自中华传统礼乐文化,表达五千年中华文明,汇聚“大春秋”“醉山水”“纳百川”“天行健”“咏中华”五个篇章,通过富有历史纵深的创作视角,将民族乐器置于全球化的视野中,结合年轻一代的审美取向,打破传统民乐的边界,赋予其高雅大气的当代气质和时尚新颖的国际化表达,力求从古典雅乐中寻找中华优秀文脉,以丰富的民族群像展现中华儿女情深,构筑属于这个时代的精神表达。指挥家姚申申丝滑的把控,演奏家潇洒的演绎,为作品带来勃勃生机。而伽倻琴、萨塔尔、弦子、芦笙等不同乐器,展现民族团结融合的文化气象,通过鲜活的人文地貌、手足情深和民俗民风,展现能歌善舞的欢乐喜庆。

择善而从、鉴往知来,在多元融合的大文化背景下,任何传统艺术都将面对时代风潮,需要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基础上发展,以创造精神赋予传统民乐新的时代内涵,以创新精神丰富传统民乐的表现形式。山东省歌舞剧院民族乐团原创新作《写意齐鲁》的上演是本次展演关注度较高的音乐会之一。作为新近加盟乐团的艺术总监,指挥家刘沙以怎样的姿态带领乐团发展,为新起点、新高度运筹帷幄,本次展演可谓小试牛刀。作品将具有历史纵深感的人文积淀,融入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大框架之中,以泰山屹立,黄河入海,孔孟古今,抒发齐鲁精神,将当今活跃于艺术领域的王云飞、高白、罗麦朔、朱长磊、文子洋、李博禅、郑阳的作品归入齐鲁大地文化瑰宝,呈现民族管弦乐艺术的丰富多彩。《泰山颂》作为开篇曲,有一种精神和仰望之意,《明湖春景》曲风灵秀,《天下大同》各声部间音声之调动层次分明,《鲁韵》《万年欢》浓郁的戏曲元素和地域色彩,彰显民间文化的淳朴与炽热;而《沂蒙深情》的诗兴暖意和《长河入海》的磅礴气势,则为观众展现了新时代民乐人的豪迈与坚定。

内化于境、双向奔赴,创新表达永远在路上。本次展演除了9家职业乐团,引人注目的还有浙江音乐学院。这是一所年轻的艺术院校,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办学、高质量发展”的办学理念已成为该学院的办学特色和一大亮点,其中民族乐队学院等五大学院的建立建设,拓宽了教学视野,为青年学子艺术实践提供保障、搭建平台。由王甫建执棒的民族管弦乐《长歌潇湘》(湖南民族乐团)、《大乐永和》(浙江音乐学院)具有深厚的中国气蕴和地方特质,前者以“土地”为核心表达深邃内涵,“锦绣河山”“湘风湘情”“长歌潇湘”三个篇章抒发红色文化与人文精神;后者团队年轻而富有活力,展现江南的雅致与独特。其中的浙派筝曲、非遗琴韵,与有着大江南标识的浙江民歌、婺剧音调、十番锣鼓交织融合,呈现一派风景如画。值得一提的是,浙江音乐学院乐队学院“探索民族器乐独特的文化品格,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加快学生成长通道”的办学理念值得推广与借鉴。


十里风采知多情

民族器乐表演艺术的三要素有明确的指向,即被表演的作品、表演者以及用以表演的乐器。本次31个民间乐种组合,涵盖各类表演形态,既有民间传统地道的乐种乐派,也有现代原创室内乐新作以及多民族音乐融合的新型组合。

闭幕式音乐会上演12个不同类型的民乐作品,包括河北抚宁鼓吹乐团《满堂红》、山东枣庄市鲁南软弓京胡组合《百鸟朝凤》、巴尔鲁克组合《欢乐颂》等。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组合风格迥异,他们带着绝技,以各自的淳朴与热情讴歌时代、赞美生活。



丝竹雅韵细腻委婉、轻盈灵动,加花减音、你繁我简,“小、细、轻、雅”蕴含清新悦耳、淳朴优美的音乐灵性。粗狂热情的民间吹打,让人感受到活态遗存的朴实真诚,民间意趣的多元内核,体现中华民族的融合之美。在各艺术小组“评议”交流中,深切体会到基层文艺传播的坚守与不易,为他们的执着感动、点赞。

民间乐种竞相争艳,从历史厚重的舞台意蕴到富有时代特色的原创新作,无不感受到中华优秀文化的深厚沃土所滋养的文化底色。民族民间艺术是深入骨髓的文化情态,不是随随便便的走马观花,学院传承与民间传承各美其美、相辅相成,音乐院校传承民间传统,重视民间乐种在传承中的精神价值值得探研。中国音乐学院的“1行动计划”、上海音乐学院的“丝竹课堂”、浙江艺术职业学院的丝竹传承,回应了民间音乐如何在学校有效传承的焦点话题。

独特的创意表达需要有对传统文化深刻的认知和理解,民族器乐表演艺术的专业性与民间性是存在异同关联的。中国器乐艺术的学科建设,虽受西方科学规范的意识影响,但并不意味中国没有自己的独特审美。徐上瀛《溪山琴况》中的24况,对中国古琴艺术的美学意义足以映衬各文化艺术自身的独特意蕴和审美追求。汇南北之乐,扬惠风和畅,颂时代风尚,为民乐艺术繁荣发展拓宽思路、引发思考。

在新的文化语境下,如何呈现特色语汇、特色风韵、特色地域、特色乐器,通过优秀民族乐团展演、民间乐种组合展演、家门口赏民乐——艺术走基层、民族音乐艺术沙龙、专题音乐座谈会及“一团一评”“一场一评”等深度延展,碰撞出更多的智慧之光是举办活动的宗旨。来自全国各地的民乐艺术家、音乐学者及行业代表齐聚一堂,围绕“民族乐团作品创作与院团建设”“民族民间音乐的当代传承与发展”两个议题进行研讨交流,来自全国各艺术院团的14位专家,就“新时代民族管弦乐艺术的实践与思考”(吴玉霞)、“中国民族管弦乐的创作解读和思考”(刘沙)、“中国民族乐团作品创作与乐团建设的多重思考”(刘长远)、“对当代民族管弦乐创作的几点思考”(王丹红)、“和合、共生、共赢”(王云飞)、“新时代中国民族管弦乐创作之探索”(谢鹏)、“推新作、出新人、抓管理、促演出”(朱昌耀)以及“民族民间乐种的当代传承发展”(席强)、“对中国器乐乐种发展之路的思考”(张伯瑜)、“民间乐种中同名曲目的共性与个性”(周青青)、“民间乐种传承的当代启示”(郭树荟)、“乐种传承精神”(张振涛)、“曲牌‘小桃红’在赣江流域的流变”(胡晓东)、“彰显中国民间乐种的性格特征”(杨青)等展开专业梳理与深度阐述,为未来的发展窥察路径、交流思想、凝聚共识、建言献策。

江南民族音乐传播的观演土壤之好,欣赏水平之高为活动留下深刻印迹,也让我们充分感知国家倡导繁荣民族艺术、传播民乐力量、职业艺术人共同努力的必然。活动围绕文化的厚度、技艺的高度、思想的深度展演展示,来自全国各地1600余名艺术家和民乐工作者奉献了14场不同形式的音乐会,现场观看人数达1.1万人次,平均上座率90%,起到了带动民族乐团建设、激发民族音乐创作、推进民乐人才培养的引领作用。相信在各级各层的共同努力下,民族管弦乐艺术事业必将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在更开阔的艺术舞台绚丽绽放。

文 | 吴玉霞

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