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媒体技术对传统音乐的演奏形式具有直接影响,同样的传统音乐作品在不同介质及表演情感状态下,所呈现的演奏效果可能截然不同。现代化语境下传统音乐与新媒体技术的结合要义在于:保留原有音色优势,巩固音乐演奏;彰显地域独特风格,激活情感碰撞价值根基;挖掘传统文化精髓,创新作品演奏风格。进而指出,新媒体技术对传统音乐演奏形式具有拓展音乐表演空间的积极和表演情感投入受限消极双重现实影响。最后,从数字录音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在线直播技术、智能推荐技术、跨界融合技术、资源共享平台、3D打印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社交传媒平台方面提出了新媒体技术如何赋能传统音乐更多表现空间,重塑传统音乐演奏形式。
关键词:新媒体技术;传统音乐;演奏形式
传统音乐在思维逻辑及演奏形式方面有着鲜明的时代属性,而随着时代环境的变迁,音乐艺术的生长土壤随之发生变化,需要在重新审视客观条件的前提下,在变革中与新的时代环境相融合,进而实现传统音乐的传播与发展。新媒体技术是数字化时代生成的一系列媒体传播手段,可通过网络化介质的全面应用,达到赋予传统音乐更多表现空间的目的,对传统音乐的演奏形式产生了直接影响,用于重塑传统音乐演奏形式的路径也因此増多。同样的传统音乐作品,在不同的介质及表演情感状态下,所呈现的演奏效果可能截然不同,通过探究技术媒介在其中的影响,有助于找准新时代传统音乐演奏的新立足点,推动演奏实践效果的优化。
一、现代化语境下传统音乐与新媒体技术的结合要义
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技术逐渐融入到各个文化艺术领域,其中传统音乐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媒体技术的支持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然而,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不仅为传统音乐演奏形式提供了创新契机,也对其原有的表现方式和传播路径提出了挑战。在现代化语境下,探讨传统音乐与新媒体技术的结合,不仅是文化传承的需要,更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以下从传统音乐的音色优势、地域风格以及文化精髓三个层面,探讨两者结合的核心要义。
(一)保留原有音色优势,巩固音乐演奏根基
传统音乐的艺术魅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本真的音色优势,能够给人以强烈的表现力及感染力。因此,即便在新媒体技术环境下,传统音乐的演奏仍应以尽量保留、还原本身的音色优势为主旨,使听众能够透过新媒体介质感受到传统音乐的本质魅力。以二胡演奏为例,二胡作为拉弦乐器,以音色柔美、节奏舒缓、音域集中为主要特征,适用于表演者个人情感的精准传达。[1]在传统二胡乐器的基础上,数字化时代催生了集传统二胡演奏技巧与现代电子音乐于一体的新产物—电子二胡,可通过放大器、效果器的应用,使二胡演奏的声音效果更为丰富多元,也使二胡音乐演奏的情感表达范围更为广阔,因此电子二胡演奏形式获得许多青年人群的青睐。专业的二胡演奏者在利用新媒体设备探索二胡音乐新领域的过程中,会注重保留二胡原本的音色优势,如利用二胡的拟人化音色及多种演奏手法,在曲目改编中延续原声乐音调的特点,放大传统音乐曲目的情感基调,使音乐演奏呈现出既保留传统、又区别于传统的效果。[2]由此可见,传统音乐与新媒体技术的结合是音乐演奏形式的创新契机,需要立足于传统乐器、演奏方法的独特优势,辅以现代科技的技术优势,才能从根本上巩固音乐演奏的表现力根基,突出传统音乐艺术魅力。
(二)彰显地域独特风格,激活情感碰撞价值
传统音乐的风格、特色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其地域“基因冶,与所处的地理环境、语言环境、生活环境及民风民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也折射着当地居民的文化取向、生活习惯及艺术审美观念。[3]基于中国地域辽阔、民族文化百花齐放的特征,根植于不同地域的传统文化往往也有着不同的韵味,给人带来的感官体验各不相同。譬如,陕北地区民风以率性、洒脱为鲜明特征,创作的陕北戏曲、民谣也大多具备高亢激昂的风格特征,诸如“秦腔冶“信天游冶等代表作品均是当地风土民情的艺术反映。通过在音乐曲目演奏中提炼、彰显地域独特风格,可从文化共鸣的角度激活受众的情感认同,由音乐的韵律、曲调中感受背后的民族情感,从而与演奏者建立起深层的情感联系,产生激烈的艺术情感碰撞。新媒体技术环境下,传统音乐演奏者与受众之间的互动渠道增加,双方可在线上、线下的不同音乐演奏环境中产生情感互动交流,依托这一优势,应当通过音乐设备、技术的应用,放大音乐演奏中的地域风格特点,引导受众在音乐欣赏与体验的过程中接收到多元的地域文化,并逐步建立起实时反馈自身感受的能力,与演奏者共同构成闭环的音乐演奏环境,推动传统音乐传播体系进入良性循环状态。
(三)挖掘传统文化精髓,创新作品演奏风格
通过追溯传统音乐文化的来源可知,无论是音乐曲目的创作或是演奏技法的生成,都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高度的相通性、关联性,传统音乐在新媒体环境的传播也直接反映着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传承思路。因此,在新媒体技术支持下进行传统音乐演奏时,可通过挖掘传统音乐曲目背后的创作背景、历史文化等要素,体悟传统文化与音乐艺术的精髓所在,借助新媒体技术进行转化及二次创作,赋予作品现代化演奏风格。譬如,刘天华的代表作品《光明行》创作于1930年前后,当时的历史背景为中国革命低潮的阶段,但当时的知识分子与革命志士始终从未放弃挽救中国命运,带领全体中国人民持续为实现民族兴旺而奋斗。[4]二胡音乐代表人物刘天华先生在音乐创作中借鉴了西方转调和旋律进行的模式,并融合了小提琴的演奏技巧,谱写了《光明行》这一曲中国式进行曲,一方面传达了中华民族坚定的革命信念,另一方面也将二胡作这一原本不受重视的乐器作为独奏乐器搬上舞台,驳斥了当时西方认为中华民族传统乐器“不成气候冶的偏见。新媒体技术环境下,可通过各个媒体渠道,持续加大对传统音乐作品文化背景的挖掘力度,并在经典曲目的二次创作中,对提炼出的传统文化精髓进行大胆的创新,使优秀音乐传统文化精神能够越过时代的藩篱,进入新的社会音乐文化语境中。
二、新媒体技术对传统音乐演奏形式的现实影响
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传统音乐演奏形式的创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同时也伴随着一定的挑战。在传统音乐领域,新媒体技术不仅改变了音乐的传播方式,也对音乐的演奏形式产生了深远影响。这种影响既体现在对音乐表演空间的拓展和艺术思想的革新等积极方面,也反映在情感投入受限和技术依赖增强等消极方面。
(一)积极影响:拓展音乐表演空间,革新音乐传播思想
传统的音乐演奏环境下,音乐表演被局限于三维空间内,面向的人群、传播的范围都相对有限。新媒体技术进入传统音乐演奏领域后,在原有的演奏形式基础上带来了技术变量因素,产生的积极影响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构建虚拟演奏空间,无限延伸表演场景。以线下表演为主的传统音乐演奏行业曾一度陷入“空间坍缩冶的危机。譬如,社交娱乐方式日趋丰富化,人们更倾向于选择触手可及的、艺术鉴赏门槛较低的娱乐方式,传统音乐演奏行业生存空间受到挤压;新冠疫情的传播使得线下传统音乐市场受到严重冲击,许多优秀演奏者的表演无法直接进入受众的生活环境当中,常规的演奏形式也无法满足传统音乐的传播需求。[5]在此前提下,传统音乐线上演奏空间的构建意义开始凸显,许多传统音乐演奏者尝试通过新媒体渠道搭建虚拟化空间,并由此推进演奏形式的突破改革。通过新媒体技术的应用,由数字媒体与传统音乐演奏形式相结合的产物逐渐走进大众视野,“数字音乐厅冶模式也逐渐得以推广,新媒体平台成为连接人们与传统音乐的一座跨文化桥梁,将传统音乐从三维空间中进行剥离,以虚拟空间的形式构建出全新的视听空间,使更多人群能够通过数字技术载体进入其中,感受多元化演奏场景。受传统音乐线上演奏需求的驱使,近年来,传统音乐演奏与新媒体平台的合作逐年增多,除表演类应用程序之外,一些传统音乐演奏现场的音频、视频
文件也在各大新媒体平台被广泛推广,人们与传统音乐艺术之间的距离被无限拉近,原本相对狭窄的表演场景也在技术支持下得以无限延伸。[6]另一方面,革新大众音乐观念,引入先进艺术思想。较之传统音乐创作的初始阶段,现阶段的音乐演奏形式、传播方式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但大众的认知未必能够及时跟进现代艺术思想的革新进程,艺术审美与情感的需求可能因此得不到有效满足。新媒体技术及平台的涌现为传统音乐重新进入人们视野带来了新的契机,尤其体现在对大众音乐思想的革新层面。譬如,传统音乐演奏作品在各大新媒体平台的传播使得大众对传统音乐体系建立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人们透过线上媒介感受到传统音乐演奏的魅力所在,传统音乐原本的受众体量无形间得以增长,传统音乐的演奏形式也因此得以为人所知,进而开始主动接触、传播先进的音乐艺术思想;同时,新媒体音乐平台通过构建虚拟空间,可对传统音乐演奏形式中的亮点、特色进行放大,使传统音乐原本的受众逐渐消除对“数字音乐厅冶的偏见,尝试透过技术媒介去感受音乐演奏的本质,从而对传统音乐的演奏形式进行更深刻的解读,将音乐欣赏过程回归于体悟音乐精神的本质,新媒体的技术价值也由此显现。[7]
(二)消极影响:表演情感投入受限,设备因素占比加大
即便新媒体技术对传统音乐演奏形式有着客观意义上的积极影响,但仍不可否认,音乐演奏具有连贯性、瞬时性,在技术的“切割冶作用下,演奏形式的魅力可能会受到一定弱化,形成一种外界的干扰,产生的消极影响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阻碍表演者的情感投入,影响演奏心理状态。传统音乐表演艺术是一种基于人类美学心理而产生的创造过程,在演奏形式的塑造过程中,需要表演者处于高度投入状态,将自身对于传统音乐作品的理解注入到演奏过程,从而完整地呈现音乐作品本身的魅力。[8]但许多传统音乐演奏者在新媒体技术环境下,容易因环境变动、观众缺失而导致心理状态失衡,加上演奏场景随时可能被停止、重复,导致难以完全进入情感投入状态,进而对演奏的心理状态产生直接影响。对于音乐表演者而言,处于练习场景与表演场景属于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其中一大重要切换标志便在于观众的临场存在,当表演者与观众之间间隔着新媒体技术这一“屏障冶,表演者便可能一时之间无法从练习场景切换到表演场景,这种场景切换的模糊性可能会加剧表演者的情感投入难度。
另一方面,技术设备对演奏效果的影响占比增加,不确定性上升。随着“数字音乐厅冶模式的推广,传统音乐线上演奏形式的占比开始加大,录音器材、录音技术甚至编辑技术在音乐演奏中的作用愈为明显,音乐演奏效果不再完全取决于表演者自身的技巧及情感状态,而是要将技术设备等因素的影响考虑在内。[9]目前,随着新媒体技术的爆炸式进步,传统音乐演奏形式中可利用的先进技术设备日益丰富,意味着对于原始音乐素材的可加工空间也不断拓展,但与此同时,技术设备带来的不确定性也随之上升,客观存在的技术故障概率可能导致音乐演奏效果受到负面影响,也可能造成传统音乐演奏竞赛中的公平性失衡问题。
三、新媒体技术对传统音乐演奏形式的重塑路径
在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下,传统音乐演奏形式正在经历一场全方位的重塑。这种重塑不仅为传统音乐注入了新的表现活力,也为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路径。从技术赋能到场景构建,从互动体验到传播渠道,新媒体技术为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创新创造了全新的可能性。
(一)数字录音技术重塑传统音乐细节质感
数字录音技术是采用高保真的方式对音乐中的音符、音色进行识别、捕捉,以达到精准呈现音乐细节的目的。传统音乐演奏的艺术魅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细节处,数字录音技术较之传统模拟录音技术,可更好的规避噪音干扰、音质损失等问题,有效还原传统音乐的细节质感,给受众带来更丰富的层次感、体验感。同时,混音技术还可通过精准的音色调整、音量平衡、空间定位等功能,对传统音乐中的各个细节要素进行分离或融合,建立起出更立体的音场,再利用数字录音技术呈现给受众。传统音乐的演奏中,可利用混音技术与数字录音技术相结合的方式,立足传统音乐主要乐器的音色特点,加入适当的现代电子音乐节奏元素,使演奏作品同时呈现传统韵味与现代活力,产生更多音乐表达可能。基于数字录音技术与混音技术的高速发展,还可在传统音乐的后期制作中,采用剪辑、拼贴等技术手法,对传统音乐的原曲目进行适度改编,在跨时空的音乐文化融合中,进一步重塑传统音乐细节质感。
(二)虚拟现实技术重塑传统音乐演奏场景
虚拟现实技术(VR)是利用计算机模拟建设的三维虚拟世界,能够为用户提供身临其境的视听感官体验,可用于重塑传统音乐演奏的环境场景,供受众沉浸式感知音乐舞台的场景布置、演奏乐器的操作手法、演奏者的肢体动作甚至微表情等,在感官体验上高度接近实际演奏现场。[10]传统音乐受众通过佩戴虚拟现实设备,仿佛进入真实的传统音乐演奏场景当中,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可直观地感受到传统音乐的艺术氛围。譬如,传统民族乐团演奏涉及民族服饰、古代建筑、传统乐器等要素,常规的演奏形式难以使受众感受到整体的恢宏氛围,而在虚拟现实技术支持下,受众能够在模拟空间内置身于古代宫殿场景当中,切身感受历史场景下传统音乐的文化内涵,近距离“触碰冶那些已经难以重现的场景物质,从而对传统音乐精神内核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三)增强现实技术重塑传统音乐互动体验
增强现实技术(AR)是将真实世界信息与虚拟世界信息进行“叠加冶与“缝合冶的一种新技术,可通过多媒体、三维建模、场景融合等手段来增强人的视听感知,由此获得全新的信息接收体验。将增强现实技术用于传统音乐演奏中,有助于在原本单向化的演奏形式基础上增加双向互动环节,使音乐演奏者与受众之间的情感联系更为紧密。譬如,传统音乐演奏者在进行某一曲目的演奏时,可同时利用增强现实技术将曲目的文化背景及故事情境引入演奏过程中,强化受众的情境体验。同时,受众也可通过增强现实技术音乐互动平台,进入虚拟的音乐演奏空间,学习或感受演奏者表现的演奏技法,并以点击、评论等形式发起反馈,在双向互动过程中丰富情感体验。
(四)在线直播技术重塑传统音乐推广渠道
随着短视频平台与在线直播模式的兴起,传统音乐传播主体面向大众展现传统音乐演奏形式的契机增多,这也是新媒体技术重塑音乐推广渠道的直观体现。在线直播具有不受地域空间限制、可实时互动的特征,即便传统音乐演奏者与受众分别位于不同区域,都可通过网络直播平台建立互动关系,且由于在线直播技术可同时面向成千上万的人群,打破了过去传统音乐推广中场次人数限制,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吸引传统音乐的潜在受众,将传统音乐演奏形式推向更广阔的范围。基于在线直播技术的低门槛应用特征,民间“草根冶传统音乐演奏者也可通过直播平台走进大众视野,向大众展示音乐演奏的技巧与功底,一些独特而小众的民族乐器演奏形式因此得以流传,大众对于传统音乐的认知度也由此逐渐提升。同时,利用短视频平台的剪辑、配乐等功能,可将传统音乐曲目的经典旋律、高潮部分浓缩于易于传播的短视频作品当中,快速抓住受众的注意力,从而在短时间内引发推广传播的“裂变冶效应。
(五)智能推荐技术重塑传统音乐受众体系
新媒体环境下,数字音乐库的建立成为常态,传统音乐作品被大量上传至线上数据库中,实现了针对性的高清存储与分类管理,作为珍贵的传统文化遗产被加以保护。在此前提下,为进一步实现传统音乐作品在大众群体中的有机传承,数字音乐库还配备了日趋完善的搜索功能、智能推荐功能,使音乐库内经过高精度数字化处理的传统音乐曲目能够通过关键词被人进行搜索,并由系统对用户的搜索历史、线上听歌历史、收藏列表、喜好标签等行为数据进行分析,根据用户喜好,向其推荐符合其音乐喜好的传统音乐演奏曲目,从而建立起对应的受众体系,使传统音乐得以在目标受众群体当中获得有效的传承。譬如,当用户频繁搜索或重复听某一类型的传统音乐演奏曲目时,系统会通过智能推荐功能生成类似的音乐作品清单,并向用户进行自动推送,辅助用户更精准深入地了解同类曲目的演奏风格、演奏形式。
(六)跨界融合技术重塑传统音乐传承空间
新媒体视域下,跨界融合成为产业发展的常态,传统音乐与其他领域的结合也逐渐频繁,直接带动了传统音乐传承空间的重塑。以电子游戏为例,电子游戏广受青年群体欢迎,在情节的制作与玩法的设置基础上,通常还会以符合游戏画面风格的背景音乐与音效设计来增强用户的代入感。传统音乐可通过与电子游戏产业建立合作关系,将传统音乐元素注入游戏背景音乐及音效当中,以游戏空间为传统音乐演奏的“新阵地冶,为游戏用户提供与画面匹配的听觉体验,无形中达成潜移默化的音乐文化传承效果。譬如,一些古风游戏本身便以“中国风冶为主要卖点,可采用琵琶、二胡等传统乐器旋律作为背景音乐,既能保障用户视听体验的统一与同步,又可加深用户对于传统音乐曲目的记忆,对于拓宽传统音乐传承空间具有深远意义。
(七)资源共享平台重塑传统音乐创作生态
数字化乐谱制作与共享平台作为新媒体时代的产物,能够实现对传统音乐乐谱的高精度数字化转换,将海量的传统音乐乐谱资源汇集在内,以完整、准确的形式供用户使用。在这类资源共享平台内,用户可经过搜索关键词获得所需的乐谱资源,并应用平台的乐谱编辑与制作功能,对乐谱进行个性化调整优化,尝试代入传统音乐制作者、演奏者的身份,加入到传统音乐演奏形式的创作体系中来。同时,传统音乐爱好者还可在平台内与他人分享自己珍藏的乐谱资源,与其他爱好者进行交流共享,共同构建出良性互动的音乐共享创作生态,一方面解决传统音乐资源保存与传播的难题,另一方面为传统音乐的二次创作奠定稳固基础,使传统音乐演奏形态在新时代呈现出更多元的发展趋势。
(八)3D打印技术重塑传统音乐演奏设备
3D打印技术具有高精度、可定制特征,能够对传统乐器的结构、形态进行复制,用于传统音乐的演奏中,为传统音乐演奏提供完善的器材设备。譬如,要对一把古时的琵琶进行复制,首先可利用3D扫描技术获取琵琶的尺寸、形状、纹理等相关数据,将取得的数据导入3D打印软件中,进行数据处理及优化,并生成3D打印的模型文件,根据演奏需求,选用与原始制作材料近似的材料进行复制,使复制品的外观及质感更接近原件,从而提高还原效果。同时,结合传统音乐演奏者的具体需求,还可对复制品的弦距、指板等参数进行个性化调整,使之更符合演奏者的手形、习惯,提升演奏体验,侧面达到强化演奏效果的目的。
(九)人工智能技术重塑传统音乐再创模型
人工智能技术对于传统音乐的演奏与再创可起到重要的模型支持意义,使传统音乐既可保留原曲的底色,又可注入更丰富的时代创意要素。譬如,利用人工智能系统对海量传统音乐作品进行大数据分析,提炼出典型的旋律、节奏、和声等音乐元素特征,搭建对应的数据模型,形成传统音乐理解、转化与再创的基础。根据不同的创作主题与情感表达需求,人工智能技术可进一步依托模型,自主生成旋律片段,并结合旋律的变化走向,智能选择适宜的和弦作为搭配,提升音乐演奏的层次感,更贴近真实的演奏效果。同时,在乐曲结构的规划及编曲方面,也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自动生成相应结果,以自动化的编曲方式提高传统音乐再创的效率,将新的灵感与创作契机注入传统音乐演奏中。
(十)社交传媒平台重塑传统音乐传播载体
社交传媒平台集聚了大量具有线上社交需求的用户,传统音乐演奏团队可利用这类平台发布精心策划的传统音乐演奏作品,从而触达更广泛的受众群众,使社交平台成为传统音乐的有效传播载体。譬如,传统音乐演奏者可与社交平台上的知名博主进行互动,以合作演奏、共同推广等形式进行传统音乐的传播,进一步巩固传统音乐演奏的受众基础。同时,还可采用组织传统音乐演奏团队举办线上音乐会的方式,与平台用户建立社交关系,并在对话与互动中了解用户的音乐审美取向,以符合受众喜好的演奏风格提高吸引力,强化传统音乐传播载体功能。
综上所述,新媒体技术对传统音乐演奏形式的影响可分为积极、消极两个维度,在未来的传统音乐传承与创新中,应当尽可能放大新媒体技术的积极影响,对作品的演奏方式、表演观念、传播路径等进行重塑,在新的音乐演奏环境下,从顺应时代发展趋势的方向出发,建立起传统音乐作品与技术工具之间的平衡,维持传统音乐精神内核的独立性与稳定性,使之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阿地力·阿布都卡的.现代科技对音乐创作、演奏和表演的影响与变革[J].戏剧之家,2024(20):106-108.
[2]汪璠.数字媒体视域下傩文化的可视化设计与应用研究[D].武汉:湖北师范大学,2024.
[3]林别嘉.传统音乐文化如何融入音乐表演课程—基于钢琴演奏教学的实践探索[J].中国民族博览,2024(01):119-122.
[4]林别嘉.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在钢琴演奏作品中的传承与创新[J].绥化学院学报,2023(12):85-87.
[5]田映穗.历史演奏运动的学理发展与演奏风格变迁[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22.
[6]戎泽.刘星《第二中阮协奏曲》的传统音乐素材及其演奏探析[D].上海:上海音乐学院,2022.
[7]王潞颖.新媒体视角下二胡表演艺术发展传播困境[J].艺术评鉴,2021(18):11-13.
[8]李建华.建构数字音乐领域研究的新范畴—评《智能音乐学与中国音乐数字媒体论》[J].社会科学家,2021(06):170.
[9]杨祉.关于数字化时代下传统音乐表演形式的探讨[D].上海:上海音乐学院,2021.
[10]冯曦.弦乐器与计算机交互电子音乐系统构架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9.
作者简介:倪甜甜(1986-),女,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音乐与舞蹈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2022年省级质量工程项目:精品课程《幼儿歌曲弹唱》(2022jpkc178);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22年校级质量工程项目:特色高水平专业“音乐教育冶(TCSZ2022tczy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