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室内乐的发展
关立红 华音网 2025-04-10

[内容提要]室内乐作为“器乐演奏艺术领域内的最高层次”,在我国的发展主要在改革开放以后。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对于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对话、促进世界文明的繁荣发展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多元文化交流为中国室内乐的发展提供了平台和载体,因此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为中国室内乐的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关键词]“一带一路”/多元文化交流/中国室内乐

学者费孝通用“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相容,人类大同”十六字对多元文化给予了最贴切的表述。通俗地讲就是不同国家、地区、民族的文化既多元共鸣、百花齐放,又相互学习、融合,最后达到天下大同。那么多元文化交流发展的原动力是什么呢?笔者认为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文化包容”。从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以来,在文化包容理念导引下,在文化贸易和文化投资、我国传统文化传播、开展活动交流方面,我国与沿线多个国家和地区文化交流日益深入,催生出种类繁多、覆盖面广、兼容性强的“一带一路”多元文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文化包容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打造利益、命运、责任共同体的“润滑剂”。

在国内,我们采取“走出去”——学习先进文化、“引进来”——促进万象融合的方式推动文化的发展。另外,服装设计的推陈出新、饮食文化的地域融合、建筑行业的转型发展、汽车生产技术和设备的更新换代等等,在多元文化交流的碰撞下,人们的日常生活领域、公共生活空间、精神生活层面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中国室内乐的发展同样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一、中国室内乐的发展回顾

室内乐于公元16世纪末产生于意大利。原意是指在室内演奏的家庭式音乐,最初是指在贵族的客厅里演奏的音乐,那时的演奏人数不多,听众也是少数。到了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上半期,这时的各门类艺术已经不再仅仅是上层社会贵族阶级所独自欣赏的高雅艺术,社会上大量新崛起的中产阶级,也成为剧场以及音乐厅的平常观众。因此在这一时期,那些来自民间底层的喜歌剧,以及平易近人、生动活泼、具有鲜活生活气息的器乐音乐大量涌现。这时的室内乐也逐渐走出了闭塞、狭小的私人住所,逐步走进了广大市民阶层。室内乐的表演地点也从私人家庭转移到了公开、更为大众化的音乐表演场所,室内乐在其具体含义上也发生了新的变化,逐步成为了由少数乐器表演的与具体演出场所并无关联的古典室内乐。

室内乐发展到现代,其定义可以引申为:“在比较小的场所演奏的音乐”。具体是指:“由一件或者几件乐器演奏的型制较小的器乐曲”。演奏形式可分为二重奏、三重奏、弦乐四重奏、五重奏结合管乐演奏直至九重奏等多种形式。历经几个世纪的时代变迁,室内乐被誉为“器乐演奏艺术领域内的最高层次”。以欧美国家为代表的现代室内乐,不但作品创作由单一地运用本民族的节奏向新古典主义、新浪漫主义音乐等多种音乐扩展,而且具有整体完备的教育教学体系与和谐自然的音乐文化。

作为西方的器乐合奏体裁,室内乐的演奏形式已成为国内外作曲家所重视的创作领域之一。进入20世纪,许多室内乐作品运用了具有现代意识的作曲手法,使其更贴近时代,发挥艺术长久的生命力。

而中国室内乐起步相对较晚,室内乐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较为曲折的过程。不同于西方古典音乐的传承及艺术审美上的认同,作为“外来艺术”的室内乐体裁,在中国的发展并不像钢琴、小提琴、交响乐、歌剧那样迅速、普及。因而优秀的室内乐作品和优秀的室内乐演奏者为数不多。

从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中期,室内乐在中国经历了探寻摸索阶段。有机会接触到西方音乐的中国音乐人,在学习西方作品的创作技法、表述形式的基础上,逐步探索中国民族文化与西方音乐融合的道路,开启了中国室内乐与国际接轨的新尝试,其中极具代表性的是石夫的《塔吉克舞曲》和江文也的《乡土节令诗》,民族风格鲜明,音乐形象生动。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打开了和世界交流的对外窗口,越来越多的外国作品涌入中国,不但带来了全新的创作理念、创作技法,而且拓宽了中国音乐作品创作的视角,国内各种体裁、各种形式的音乐创作也随之开始复苏,中国的室内乐作品创作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作曲家,创作了众多异彩纷呈的室内乐作品,形成了室内乐作品创作的高峰,中国的室内乐开始了民族化发展的新阶段,中国本土的室内乐呈现出可喜的态势。

中国室内乐作品的主要特点是创作风格的民族化。作曲家在继续学习和借鉴外来音乐经验的同时,在立足于中国民族文化与西方音乐融合有益探索的基础上,在创作过程中大胆地注入中国传统文化、传统音乐元素,使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这已成为目前我国室内乐创作的发展趋势。代表性的音乐作品有:谭盾的《风·雅·颂》、《马可·波罗的神秘之路》,张庆祥的《玉门散》,王立平的《红楼梦组曲》,王西麟的《太行山音画》等等。纵观这些优秀的室内乐作品,既有浓郁的中华民族音乐基因,也有现代的世界性音乐元素。这些艺术作品以其耳熟能详的旋律和焕然一新的音色与风格活跃在中国室内乐的舞台上,逐步形成了洋为中用、中西合璧、百花齐放、引人入胜的发展方向,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认可与接受,也使更多的艺术家和学者开始关注中国室内乐的发展。

二、“一带一路”多元文化交流给中国室内乐融合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多元文化交流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拓宽了视野,充实了底蕴。文化交流合作是“一带一路”的灵魂,平等对话,互相尊重,开放包容,互学互鉴是基本原则,因此,中国室内乐的发展可以说是困难与希望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发展的机遇前所未有

一是多元文化交流确立了融合发展的前提。自推行“一带一路”战略以来,我们满怀民族自信地与世界各国进行文化交流,促进了中国文化与各国文化的融合发展,中国室内乐同样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二是日趋频繁的文化交流互动助推了室内乐融合发展。近年来,随着多元文化交流的深入,国内外音乐交流活动呈持续上升趋势,室内乐也在音乐交流中频繁亮相。如“一带一路”国际音乐季、“一带一路”中澳乔治·布莱耶国际钢琴艺术家交流会、“北京国际室内乐音乐节”、“上海室内乐艺术周”等等,这些交流活动为中国室内乐的融合发展增添了动力。

(二)面临的挑战依然严峻

一是与西方国家发展水平仍存在差距。室内乐产生于西方,被誉为“西方古典音乐的奠基石”,在西方音乐发展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中国室内乐在改革开放之后才得以全面发展,因此,不论创作氛围、创作技巧、教育教学体系以及演出形式、观众欣赏水平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距。另外,由于室内乐在我国属于“小众”音乐表现形式,造成室内乐演奏人员不固定、合作期短,演奏水平难以提高。二是人才培养机制还不健全。目前,单独设置室内乐课程的国内艺术院校占比较小,大多数艺术院校主要是通过邀请国际室内乐大师来校授课,学习和提高室内乐水平,但大师授课短短几日,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教学与舞台实践相脱节的现状,传统的室内乐教学方法已无法满足飞速发展的时代需求,也无法培养出符合多元文化交流要求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三是发展格局不平衡。因受经济发展水平和群众审美水平的影响,室内乐在中国的发展水平呈现南高北低的态势。优秀的室内乐作品创作者、演奏团队大多分布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及江浙一带经济发达地区,而在东北、西北等经济欠发达地区则分布较少,这种不平衡发展制约了中国室内乐整体水平的提高。

三、“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室内乐的发展策略

要在多元文化交流的背景与视野下,促进中国室内乐与之融合发展,就要借鉴其他国家在创作、教育教学、表演实践以及音乐人文等方面的经验,结合我国实际进一步丰富创作内涵、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拓展交流渠道。

(一)作品创作坚持走民族化道路

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广泛探索中国室内乐民族化的道路。《论我国当代重奏音乐的发展》[1]和《我国当代室内乐和小型器乐创作发展概略——探寻外来乐器创作的民族风格》[2]等研究的出现,使中国室内乐史料整理取得了较大突破。近年来,我国还涌现了如郭文景的《晚春》、高为杰的民族室内乐《韶Ⅰ》、《韶Ⅱ》等诸多作品。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集》中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一方面,各民族由于历史沿革和地理特征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另一方面,世界文化具有多元化和多样性,各民族的社会实践又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尊重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保持自己文化的独特性,才能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因此,中国室内乐要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发展,就必须坚持作品创作民族化,结合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进行创新,唱响主旋律,使中国室内乐中西融合,既能反映民族特性,又符合时代发展要求。

(二)拓宽高校多元化教学思路

多元化的文化交流,需要综合素质全面的人才支撑,这就要求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高校必须要树立与国际音乐教育多元文化相一致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理念,并不断地进行课程改革,借鉴世界各国的宝贵经验,使我国的室内乐教育既能符合国际音乐教育多元化的理念,又能体现出中国室内乐教育的特色。多年来,国内音乐艺术院校大都重视独奏人才的培养,多数学生都在争取成为“独奏家”,而现实中乐团才是大多数学生的出路,室内乐的训练正是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加强团队协作精神的有效途径。一是要建立长效机制。高校在制定室内乐课程教学大纲时,要明确教学与艺术实践的目标与方向,建立教学与艺术实践相结合、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形成教学发展的风向标。针对我国室内乐发展的现状,融汇创新,加强室内乐教学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培养,并加大社会推广和支持力度。二是要搭建成长平台。将讲台与舞台有机结合,通过组建师生室内乐团等形式,促进教师、学生提高专业能力。室内乐需要极好的合奏基础训练过程,通过室内乐的排练,让学生了解排练的基本模式,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增强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1]陶亚兵.论我国当代重奏音乐的发展[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9,3.

[2]梁茂春.我国当代室内乐和小型器乐创作发展概略——探寻外来乐器创作的民族风格[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9,4.

为毕业后走向社会奠定基础。三是要加强专业建设。整合室内乐教学力量,加强学科交叉,在培养学生音乐素质的同时,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同时,挖掘教师潜力,促进学科专业建设,增强教师整体教学实践水平。

(三)演出形式坚持贴近大众

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多元文化交流的深入,中国室内乐加强了与世界各国的互通,不仅学习了国外的先进经验,而且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理念。然而在国内,由于室内乐人数少、曲目不广为人知,人们对于交响乐和独奏乐曲的熟悉程度远远高于室内乐。文化的交流需要大众的传播,但是只有大众熟悉、喜闻乐见的文化,才能得到广泛的传播,从而促进文化的融合与发展。中国室内乐要融合发展,就需要改变固有的演出模式,力求演奏形式多样化,让室内乐走向社会。文艺团体要发挥室内乐团规模小、人员少、机动性强的优势,创新乐件组合,排练改编演奏大众耳熟能详的音乐作品,进企业、进社区、进院校,展现室内乐优美细腻的演奏风格,提升大众的艺术修养,通过欣赏室内乐来培育广泛的群众基础,使各行各业的人们都了解和喜爱室内乐。此外,各级政府与社会各界要更多关注室内乐,加强合作教育、人才交流,实现中国室内乐发展的整体平衡,同时,加大社会推广和支持力度,给予更多的资金投入与人才扶持,为中国室内乐的发展提供适合的土壤。

结语

时代赋予责任,担当铸造辉煌。中国室内乐从萌芽起步、勤奋求索到蓬勃成长,走过了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在当今“一带一路”多元文化交流的背景下,中国室内乐迎来了融合发展的历史机遇。如何抓住机遇,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敢于迎接挑战,探索融合发展的道路,使中国室内乐进一步走向大众、走向国际,是我们这一代音乐人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中国音乐对世界音乐艺术的贡献。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融合发展的中国室内乐一定会涌现出更多具有鲜明中国风格、传承中国精神的室内乐作品和演奏家,让室内乐艺术继续为世界音乐艺术增添光彩。

参考文献:

[1]康乐.20世纪中国室内乐发展图略览[J].黄河之声,2009,14.

[2]李晓宁.中国室内乐的创作与发展现状[J].当代音乐,2019,9.

[3]胡萍.“中国风格”室内乐界定研究[J].当代音乐,2019,4.

[4]于君.多元文化视野下高校音乐教育中室内乐的传承与创新[J].艺术教育,2016,1.

[5]肖琳颖.“一带一路””下的文化自信与交流[J].新闻研究导刊,2017,7.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