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止戈为武,化愿为乐——评《民族管弦乐:和平之光》
李敏轩 华音网 2025-06-30

2025年4月4日晚,第40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民族管弦乐:和平之光》捷豹上海交响音乐厅上演。本场音乐会精心呈献两部植根传统、立意深远的民族音乐作品。

一部是唢呐协奏曲《大开门》,由作曲家徐坚强为唢呐演奏家刘雯雯量身创作。作品以灵动的音乐语言编织传统戏曲与现代审美的对话,在唢呐与乐队的交相辉映中展现戏曲音乐的时代新韵。另一部由苏州民族管弦乐团委约青年作曲家李博创作的民族管弦乐《和平之光》,以汉代军事家孙武的传奇经历为叙事线索,通过丝竹管弦构筑跨越时空的音乐史诗。

双璧辉映在网络访谈视频中,徐坚强解释了《大开门》的双重意蕴,其一是改革开放四十余载中国文化自信迈步世界的生动注脚,其二是中华文明以开放胸襟面向全球的永恒宣言。作品以戏曲经典名称为文化符号,承袭了中国传统文化,同时赋予“开放包容”的时代新解。而要将谱面符号转化为鲜活的舞台生命力,更离不开作曲家与演奏家的多次磨合。

《和平之光》则是李博以世界性的音乐语汇铺陈中华文明的和平理念,在历史长河的流淌中诠释“止戈为武”的军事哲学,以艺术化的表达传递人类对和平的共同愿景。其四个乐章如同四卷逐渐展开的竹简,从金戈铁马的战国烽烟到钟磬和鸣的文明觉醒,作曲家以兵法谋略为经、民乐音色为纬,在丝竹管弦间埋设“战与和”的辩证逻辑。

音响史诗第一乐章《存亡之道》以骤起的战乱主题撕开历史帷幕,春秋烽火在乐队咆哮中重现。定音鼓模拟战车碾过焦土的轰鸣,弹拨乐与拉弦乐声部交织出铁骑踏碎山河的悲壮情形。战乱后,民安得定?孙武陷入沉思,水琴音响模拟其内心挣扎。孙武主题的三个动机渐次舒展,将英雄气概藏于大跳音程,智慧凝于迂回半音,理想则化作绵延的长线条旋律。而后机械重复的战乱主题,恰似历史上不断上演的战火纷飞。战争不断,致使民生凋敝,生灵涂炭,引发听者无尽思考。第二乐章《上兵伐谋》,作曲家用音色置换巧妙完成叙事转场:竹笛引出一阕水墨音画,记忆中的江南缓缓走来,孙武的草履踏上青石板路。琵琶轮指如雨打芭蕉,中阮低吟似廊下燕语,琵琶颗粒感的拨奏如雨滴敲开兵法思想的胚芽,吴侬软语化的评弹音调若隐若现。此刻笙箫忽然止息,定音鼓三记重击暗示兵法主题以巨椽之笔挥就,低音区铺陈的战术推演声中,大锣敲响文明觉醒的晨钟。

第三乐章《百战不殆》中,兵法动机在打击乐疾驰中裂变为千军万马。棘轮器(Ratchet)每一次的转动都表现出战争高度紧张的氛围;作曲家将宫女嬉闹的笙管滑音渐变为铁骑突进的咆哮,这种“柔术刚化”的音色变形术,是对“吴宫教战”典故的声音解构,同时也是对军事纪律异化人性的暗喻。而在终章《和平之光》中,凯旋锣鼓渐次消融,竖琴清越的音响如露水般,熄灭战火余烬。当孙武主题重现时,每个声部都在寻找自己的归途:弹拨的故乡记忆,弦乐的兵法余韵,管钟鸣响的世纪之问,征伐动机悄然转化为鸽哨般的和平主题,至此全曲终。

止戈为武唢呐协奏曲《大开门》以戏曲音韵叩响现代之门,聚焦演奏技法的创造性转化,展示了中国开放向世界的包容;而苏州民族管弦乐团的《和平之光》则以丝竹为笔,着力宏观文明的当代诠释,化和平愿景为音乐语汇。两部作品一起编织出民族音乐守正创新的经纬脉络,共同诠释了当代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