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这座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国际化大都市,始终展现着它海纳百川的胸怀。在“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这一盛大舞台上,民族管弦乐闪烁着独特光芒,将传统元素与时代精神相融合,向世界娓娓道来动人的中国故事。
2025年4月4日清明夜,由国家一级指挥彭家鹏执棒,携手苏州民族管弦乐团,于上海捷豹交响音乐厅带来了“和平之光”的音乐盛宴。
音乐会开篇,是作曲家徐坚强为青年唢呐演奏家刘雯雯量身创作的唢呐协奏曲《大开门》。曲名“大开门”源自中国传统戏曲曲牌,也寓意改革开放后,中国国门向世界敞开,中国文化坚定不移走向世界的时代主题。
乐曲将婺剧“二凡”“流水板”等民间音调作为创作素材,开场一声强烈的锣鼓配上不协和和弦的齐奏,瞬间将听众带入了热烈雄浑的音乐氛围之中。乐曲主题旋律蕴藉着浓厚的民间音乐意味,传统戏曲曲调唤醒了中国人血脉中的文化记忆,引发强烈的心灵共鸣。而作曲家又选用略带疏离感的现代化和声,发掘新颖的器乐音色,带来了耳目一新的听觉体验。
刘雯雯的唢呐演奏无疑是这部作品耀眼的点睛之笔,此前我已久慕这位优秀的青年演奏家之名,在线上观看过刘雯雯在世界各地的多场演出,她精湛的技艺和独具风格的音乐表达无不令人叹服。而此次现场观看所领略的强烈音乐舞台感染力,更是令人精神为之一振,扣人心弦的长颤音、连贯持久的循环换气、灵动的吐音与热情的花舌,在刘雯雯游刃有余的演奏下将唢呐的表现力发挥到了极致。“昆仑玉碎凤凰叫”一般高亢而富有穿透力的音响足以与整个管弦乐队抗衡,已不必多提,而乐句中的幽微深婉如“槛菊愁烟兰泣露”,也能通过细若游丝的弱奏展现得淋漓尽致,足以见得演奏功力之深厚、音乐理解之透彻。
唢呐余韵未绝,大型民族管弦乐《和平之光》奏响。这是青年作曲家李博受苏州民族管弦乐团委约而作,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向世界发出和平的呼唤。整部作品以中国古代军事家孙武的心路历程及其兵法思想为主线,从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深厚积淀中汲取智慧,向世界阐释中华民族的和平理念。
全曲共四个乐章,每个乐章既相互独立又紧密相连。音乐从“存亡之道”起始,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子兵法》其要义是慎战、不战。吊镲以紧张的滚奏从微弱渐强至轰鸣,领起乐章诡谲的战争氛围,未知的风险和运筹帷幄的战略谋划皆在第一声吊镲中翻涌,蓄积着一种内在力量,至第一声强劲的乐队齐奏中爆发,将听众推入春秋战国的烽火中。沉痛哀婉的旋律缀以三全音和声,二胡与唢呐多奏半音旋律,加之大量的滑音下行,渲染战争肆虐的痛苦。第二乐章“上兵伐谋”画风一转,箫声旷远,笛声清越,徐徐铺展了一幅姑苏山水画卷。苏州评弹的曲调被巧妙化入旋律,又赋予柔软丝滑的弦乐演奏,于市井民声中透出江南雅致。随着如梦似幻的马林巴与木琴敲响,兵法主题首次出现,一部巨著在孙武脑海中诞生,也让人听见兵法背后的人性挣扎——深沉的谋略只为了守护宝贵的安宁。
第三乐章“百战不殆”,先是以三拍子的轻快节奏配上木琴、竖琴的合奏,描绘深宫中的轻歌曼舞,颇有“商女不知亡国恨”的讽刺意味。经打击乐过渡,旋律转向严肃,孙武以铁血手段树立军威,威严而富有张力的旋律凸显孙子兵法之精妙、战术之多变,铜管乐的加入烘托气势磅礴的音响,描画孙武率领军队在战场上纵横捭阖的飒爽英姿。此时打击乐组的几位演奏者周转至舞台最前端,齐齐击响几面中国大鼓,将战场氛围点燃至高潮,似金戈铁马势如破竹。终于,各组唢呐一齐吹响,丝竹乐配合造势,胜利的凯歌回响于天际。
最后的乐章“和平之光”,孙武在吴国盛级之时选择激流勇退,如《道德经》所言:“抗兵相加,哀者胜矣。”战争一时的胜利不值得人们沉溺于欢欣,胜利并非战争的终极目的,和平才是共同的追求。当和平主题缓缓驶入,丝弦与竹管乐的交互应答奏出温暖明亮的主题旋律,是久违的淡泊宁静。当乐手们各自放下乐器,以人声缓缓吟唱主题旋律之时,只剩下竖琴轻柔的伴奏,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留白处理,暗合“大音希声”的哲思,纯净的音响如同和平之光降临,似破晓般照亮人类未来之路。最后和平主题强势再现,打击乐组再次走向台前敲响中国大鼓,此番不再是战场的助威,而是人们心中对和平的渴望、对人类命运休戚与共的诉说,最终在乐队全奏的宏大声响中,为全曲画上了光辉的句号。
《和平之光》以当代民族管弦乐为载体,将“和而不同”的美学智慧熔铸于音乐。作曲家灵活运用各色打击乐(如牛铃、木鱼、雨棍、弹簧管、水琴等)营造出了丰富的音乐氛围,却又不“刻意”求新,而是将大量传统语汇和当代作曲技法融会贯通,展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使听众能够听懂、能从音乐中体悟到生命情感的阐发。创新的基础向来就是传统,这种“以故为新”的创作延续了“中和”的美学思想,从“和”到儒家的“天下大同”,再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无不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和平美好生活的永恒追求、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
作品以“和平之光”为名,却以三个乐章的篇幅铺陈战争的残酷,这样“以战止战”的叙事策略,与《孙子兵法》“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智慧一脉相承。似在警醒世人如今的和平来之不易,又似暗示着当今世界浪潮的暗流涌动,但无论如何理解,我仍愿意相信,那些金戈铁马的战争终会散去,唯有对和平的追求自古以来永恒不变,如同曲终不绝于耳的余韵悠长,在千载时空中久久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