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AI(人工智能)在艺术的运用,现在仍是众说纷纭,既有对技术革新的兴奋,也有对艺术本质的担忧,“AI能够帮助人们快速生成一首曲子”、“AI缺乏感情,艺术永远需要人类”……那么,AI所创的乐曲究竟如何?演奏家们是如何演绎这些作品的?本场音乐会给出了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
2025年5月1日,《零·壹|中国色》上海民族乐团国乐与AI音乐会在凯迪拉克·上海音乐厅上演,这场音乐会由上海民族乐团、腾讯音乐娱乐集团(TME)携手打造,为第40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时代交响”全国优秀乐团展演系列音乐会之一。如果将此次音乐会的参演曲目视作一颗正在成长的树,埋于大地深处的根茎便是中国传统文化,在AI这一现代养料与演奏家们二度创作的浇灌下长出了新民乐的嫩叶。
以传统文化为根中国的传统色彩来自于天地万物之中,也来自人们丰富的想象力。本场音乐会以颜色为创作灵感,通过音乐的表达,让观众在视听双重感官体验之下,体会不同色彩背后所蕴含的情绪和意境。一首笙曲《东方既白》拉开了音乐会的序幕,悠长缓慢的旋律与低沉、丰满的笙声似是夜晚的低吟浅唱。紧接着笙的音色逐渐变得明亮、清脆,旋律节奏由慢至快而充满张力,仿佛初阳在冉冉升起,最后归于平静,观众心中仍浮现着破晓时天空蓝中透白的景象。
民族乐器也是其传统文化之根的其中一部分,演奏家们将乐器的不同表现手法巧妙融于AI创作的乐曲之中,大大拓宽了AI音乐的表现能力。例如《松花》,这是一首新笛与箜篌的合奏曲,弹拨乐器箜篌灵动的颗粒感与厚重绵长的笛声相得益彰,仿佛是松花在无人之处静静绽放。“轻如松花落金粉”,该曲以传统丝竹之美,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温柔又有力量的松花黄。
辅以AI之养料该音乐会的作曲家之一是生成式音乐大模型“琴乐大模型”,在输入相关提示词的指令后,该模型能够生成相应的音乐片段。无论是由指令“古典与现代、律动、融合”所生成的古筝曲《娇红》, 还是由指令“电子、机械、摇滚、金属、未来”所生成的唢呐曲《茶色》,都能激发演奏家们对未曾尝试的乐器组合之灵感,也给观众们带来了古典与现代之间碰撞、融合的新体验。
由艺术家创作而生的新叶对于大众来说,AI生成的或许是结构简单、旋律熟悉的乐曲,它只是提供了乐曲的原始形态,也有批评者认为AI音乐缺乏人的真实情感。但在演奏家的二度创作中,这些缺点得以解决,一条条冰冷的代码变成了一串串热情的音符,理性的机器音乐被人类的感性所渲染而富有饱满的感情。中国鼓曲《玄天》的演奏使整场演出的气氛达到高潮,闷重有力的鼓声与鼓者的呐喊声阵阵,全曲时而激昂有力,时而庄重肃穆,最后鼓点戛然而止,令观众意犹未尽。
音乐可以拉近AI与人的距离,当传统民乐、AI、演奏家的创作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时,新民乐的嫩芽或许在未来能够长成苍天大树。上海民族乐团本次演出无疑是一个音乐与AI携手共进的创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