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水韵华章——听《江河湖海颂》奏响时代强音
冶鸿德 华音网 2025-09-03

民族管弦乐《江河湖海颂》,是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献礼之作。8月24日晚,在江苏淮安大剧院隆重上演,音乐会由指挥家彭家鹏执棒,苏州民族管弦乐团演奏。该作品自2021年10月首演以来,已在国内开展多轮巡演,历经五年打磨,作品日臻成熟,在观众中收获热烈反响,成为近年来中国民族管弦乐创作中一部兼具艺术性与时代性的代表作。

01

水之意象:从地理风貌到精神象征的升华

作为苏州民族管弦乐团的委约作品,《江河湖海颂》的创作构思深深植根于江苏大地。江苏辖江临海,扼淮控湖,拥有吴、金陵、淮扬、中原四大文化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风貌。这里更是中国“水文化”的集大成者——江河密布、湖海交汇、湿地广袤、水巷纵横。作品以“水”为核心意象,从对江苏自然景观的描绘,引向对历史底蕴与人文精神的深度挖掘,从对江苏的地理人文进行艺术勾勒,递进到对江苏从历史走向现代的奋进颂歌。

以“水”为作品的核心意象,更是对中国文化精神的深刻表达:上善若水,以柔克刚的道德品格;水滴石穿,砥砺奋进的坚韧精神;流水不腐,与时俱进的生命精神;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气度。以江、河、湖、海为纽带,在立足江苏的同时就自然地面对全国,呼应时代,拓展出更广阔的艺术空间。《江河湖海颂》是给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的献礼,以“水”为纽带,令人自然联想到百川归海,象征着中国共产党海纳百川般的强大凝聚力。

02

融古出新:民间音乐元素的现代诠释

江苏有丰沃的音乐土壤和深厚的民间音乐文化传统,这对创作过程中如何处理民间音乐素材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江河湖海颂》在民间音乐处理上展现出以下鲜明特点:

1.民族民间旋律因素的创新引用。作品艺术化地引用了许多代表性的江南民间音乐元素。如《大江东去》对《夕阳萧鼓》和《茉莉花》核心音调的汲取、《长河如歌》对《二泉映月》旋律因素的艺术化引用、《湖岸风和》中对“咔戏”和江南丝竹旋律的有机嵌入、《云水流波》中对民歌《小九连环》素材的巧妙展开等。这些传统语汇在交响化的编配中焕发新意,既保留地域韵味,又具备现代音乐的感染力。

2.民间音乐表演程式的移植与重构。作品将昆曲吟诵、评弹过门、咔戏模仿等传统表演形式从原有的文化语境中抽离,重置到交响化的叙事框架中。如在《春暖江花》中,昆曲女声的吟诵在乐队营造的浪花声中若隐若现,既保持了水磨腔的韵味,又通过器乐化处理成为交响叙事的一部分;《水映星天》中评弹风格的引用、《海阔天空》与《扬帆远航》中以众叙式的修辞方式……都体现出从对传统音乐局部素材的引用提升到整体风格重构的艺术追求。这种颇具挑战性的处理方式,最终呈现出良好的音乐效果。

3.江南文化元素的深层转化。《江河湖海颂》对江南文化的引用明暗交织。明处是葛逊先生创作的歌词,将江南文化婉约清丽、细腻含蓄的特质,及其蕴含的诗意画境与人生哲思充分展现;暗处则借鉴了江南建筑美学——粉墙黛瓦、曲水流觞、亭台轩榭的错落参差与玲珑雅致,映射为音乐的结构布局。如《大江东去》中的折板结构、《长河如歌》的拱形对称结构;《湖岸风和》通过多段联缀描绘水乡生活的多样图景;《海阔天极》则借鉴筒中筒结构等。建筑中的结构由此转化为音乐中的空间结构,建筑形态被映射为音响造型。

03

文化自觉:从“中国化”到“中国贡献”

当代民族管弦乐的创作常陷入“传统复刻”或“西方模仿”的两极困境,这也是今天音乐创作的“中国性”讨论所关注的重要问题。回顾历史,音乐创作的“中国性”大致经历了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的“中国旋律化”、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去中国化”,以及新世纪以来的“再中国化”。“再中国化”的核心是中国贡献,《江河湖海颂》在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方面的“再中国化”实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作品体现了将艺术表达和观众接受放在首位的创作理念。作曲家唐建平是“学院派”的代表人物,但在这部作品的创作中,他摒弃晦涩繁复的技法,致力于创作基于传统与时代精神的创新音乐语汇,追求以优美形式承载新颖的审美意趣与情感深度。

其次,在具体的技术上,从旋律的构成与发展、多声语言构建、音乐结构安排到表演形式的多样化,都体现出对传统中国音乐文化的融合与提炼,体现出强烈的文化自信。

最后,在章节架构方面,《江河湖海颂》的发展历程也颇具启示。作品从最初的四个乐章(《大江东去》《长河如歌》《湖岸风和》《海阔天极》)扩展到现在的八个乐章,新增乐队与昆曲吟诵《春暖江花》、多声筝协奏曲《云水流波》、二胡协奏曲《水映星天》、合唱交响《扬帆远航》,原来的第四乐章《海阔天极》也改为交响合唱。新版本增强了江南音乐风格的比重,强化了整体统一性,更具扎地生根的艺术附着力。新增乐章多是以新的表演形式呈现,从现场效果和观众反应看,整体结构调整是成功的。由此可见,《江河湖海颂》体现了从截取中国元素向基于传统音乐文化进行创造性发展的转变,不再停留于对“中国性”的表层追求,而是融合现代作曲技法和美学观念,实现对传统音乐文化的深层继承与创新表达。

《江河湖海颂》是在国家艺术基金、紫金文化艺术节等大型项目支持下的委约作品。这类“项目制”创作往往容易陷入重主题轻语言、重规模轻细节、重汇报轻艺术的“工程化”陷阱。然而该作的成功为当下同类的音乐创作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坚持以艺术为本、以听众为本、以表现为本的创作理念;组织强大的创作团队,保障充足的创作周期,进行持续的“演出-反馈-修改”提升。《江河湖海颂》的成功说明:只有尊重艺术规律,才是创作成功的根本保证。中国音乐的发展关键在创作,只有坚持“融汇中西,以我为主”的创作道路,才能不断涌现高质量的音乐作品,最终实现从“高原”到“高峰”的突破,为世界音乐贡献独特的中国声音和中国思想。

作者简介

冶鸿德,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来源

江苏网络文艺观察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