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刘天华先生犹如一座指引航向的灯塔,以卓越的才识与洞见,为二十世纪初于迷雾中探索的中国民族音乐照亮了一条现代转型的崭新道路。他倾尽毕生心血推动民族音乐事业发展,其艺术精神与思想馈赠如山之基石,百年长存。
2025年9月21日晚,“纪念刘天华先生诞辰130周年专题研讨会”在浙江音乐学院举行,以深切缅怀这位杰出的民族音乐家,进一步探讨其艺术成就、教育理念及其对当代民乐发展的持续影响。本次研讨会由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副秘书长宋阳主持,来自国内民乐领域的顶尖演奏家、作曲家、理论家、院校教育工作者及本硕博学生代表参会。六位专家学者与四位学员代表分别作主旨发言,围绕刘天华先生的历史地位、创作实践、思想观念、乐器改革、教育体系构建,以及其艺术精神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创新等核心议题,展开了全面、深入、多维的交流与探讨,为民乐未来发展注入了新的理论活力与实践智慧。
一、历史坐标中的里程碑:文化自信与开放创新的典范
研讨会伊始,专家们立足于宏阔的历史视角,高度肯定了刘天华先生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不可替代的里程碑式地位。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著名琵琶演奏家吴玉霞女士作《刘天华音乐理念的当代启示》的主旨发言,指出刘天华先生的贡献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他的艺术实践深深扎根于民族音乐传统,同时又以巨大勇气和卓绝智慧锐意创新,为国乐的现代化、专业化转型作出了卓著而全面的贡献。她强调,刘天华先生的艺术道路兼具传统底蕴与现代精神,其身上所体现的坚定的文化自信与博大的开放创新精神相互融合的宝贵品质,为当代艺术工作者树立了光辉典范。
著名作曲家、上海音乐学院教授王建民先生作《传承天华琴韵、谱写民乐新章》的主旨发言,将刘天华先生的贡献精辟概括为四个紧密关联的方面:首先,作为卓越的作曲家,他留下的十首二胡曲、三首琵琶曲,开创了中西音乐语汇创造性交融的先河;其次,作为杰出的改革家,他对二胡、琵琶的形制、律制等进行了科学化、规范化的改进,极大提升了民族乐器的表现力与艺术地位;再次,作为躬耕实践的教育家,他推动民乐教学从传统的“口传心授”模式向现代教育所要求的系统化、规范化迈出了具有雏形意义的关键一步;最后,作为国乐发展广阔平台的奠基者,他发起组织“国乐改进社”、创办刊物、团结同仁,为国乐的同仁提供了交流思想、展示成果的阵地,彰显了知识分子的文化自觉和责任担当。
著名作曲家、首都师范大学原院长杨青先生作《重读刘天华》的主旨发言,以“开山破壁之举”高度评价刘天华先生对中国民族音乐发展的卓著贡献。他指出,刘天华所处的时代大师辈出,却展现出超越时代的远见与宏阔抱负,堪称国乐现代化的先驱。他将个人艺术理想毫无保留地投身于国乐改进的宏大事业,将深沉的时代关怀与个体情感凝铸于作品之中,其精神至今令人感佩与深思。杨青先生进一步从美学比较的视角,提出了一个关乎音乐内涵的命题:何为音乐的“深刻”?他指出,源自西方的“深刻”标准往往强调内省与思辨,而中国传统美学则蕴含着“天人合一”等独特的哲学意蕴。当代国乐创作应如何构建既能彰显本土美学特质,又能与世界对话的“深刻”内涵?这一追问引发了与会者关于民乐创作核心价值与审美标准的深思。
二、艺术创作的根骨:扎根传统的文化自觉与中西融合的路径探索
刘天华先生的艺术创作实践及其蕴含的美学思想,是本次研讨会深入讨论的重要内容。专家们对其作品的细致解读与创作理念进行了再挖掘、再思考,指出其音乐创作最核心的价值,正在于成功探索并实践了一条能够实现“扎根传统、兼收并蓄、中西融合”的可行路径。
吴玉霞教授指出,刘天华先生的创作深植于中国哲学与美学的精神沃土,将“虚实相生”等古典审美观念自然地融入音乐表达之中。例如,其琵琶作品中借鉴的古琴韵致、二胡作品中营造的深远意境,无不体现作曲家对传统的珍视与进取的创新情怀。这种对民族艺术遗产的自觉汲取,正是艺术历史继承性的关键。她进一步以两部当代创作为例,阐释了这一精神的延续:作曲家唐建平的琵琶协奏曲《春秋》立足于深厚的中国历史文化,历经三十余年依旧常演不衰;作曲家朱剑平的《妙音天舞》在深入追寻古典意蕴的基础上,面向当代审美、融合多元语汇。这些作品与刘天华先生一脉相承,生动证明了唯有扎根本民族的精神品格,方能成就既有文化厚度、又具时代气象的艺术作品。
王建民教授在发言中强调,刘天华先生的艺术道路对当代音乐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核心在于其“兼收并蓄、融会贯通”的开放精神。他指出,民乐创作者应深刻学习这种精神,既要深深扎根于民族音乐传统,坚定文化自信;更要具备世界性的眼光,主动学习、借鉴一切优秀的多元文化成果。在此基础上,王建民先生进一步呼吁要发扬刘天华先生勇于改革、大胆实践的开拓气魄。他鼓励当代创作者与演奏家应敢于尝试,积极捕捉前沿信息,将创新意识付诸扎实的实践,推动民乐在传承中不断焕发新的生机。
杨青教授则从创作语言与音乐本体建构的角度,发出具有强烈现实关怀的警醒。他基于对当前民族管弦乐创作生态的深入观察,指出在近年各类音乐创作与评奖活动中,存在大量简单套用西方结构语言、照搬西方管弦乐写作思维的现象,三部性、再现性等西方范式几乎成为“标准配置”,而鲜见体现中国独特音乐叙事逻辑与结构美感的作品。他呼吁“一定要有自己的语言,我们的管弦乐才能和别人并驾齐驱”,这一观点深刻呼应了刘天华先生当年提出的“中乐和西乐并驾齐驱”的崇高理想,凸显了在全球化语境中保持文化主体性在创作中的根本地位。
著名二胡演奏家、原武汉音乐学院院长胡志平先生作《继承、借鉴与创新——刘天华艺术道路的思想内涵、杰出创造和时代价值》的主旨发言,观照中华音乐文明绵延数千年的历史纵深,阐释了刘天华先生文化自信的深厚根基与继承借鉴的先进观念。从贾湖骨笛的悠远起源,到曾侯乙编钟所展现的古代高度发达的音乐艺术,再到唐代音乐文化海纳百川的博大气象,中华音乐文明拥有自成体系、底蕴深厚的伟大传统。而在面对二十世纪初西方文化强势涌入的背景下,刘天华先生之所以始终未曾迷失方向,正源于他对本民族音乐传统价值的深刻认知与坚定信念。他的创作,是在深入把握民族音乐神韵的基础上,巧妙化用西方音乐元素,实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统一,体现了知识分子的责任担当和新文人音乐的审美追求。
著名作曲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唐建平先生作《从<闲居吟>到<光明行>——二胡协奏曲<心之弦>的音乐创作》的主旨发言,结合个人创作经验,对刘天华先生的创作进行了本体论层面的分析。他指出,刘天华先生在社会动荡、文化激变的纷乱之世,留下足以穿透历史烟云、具有永恒艺术魅力的传世之作,这些作品触及了人类共通的情感与哲思,能持续地为一代又一代的听众提供精神馈赠与审美滋养,展现了经典作品艺术价值的“无限性”。唐建平先生以自己创作的二胡协奏曲《心之弦》为例,详细解析其如何受刘天华先生启发,“始于《闲居吟》、终于《光明行》”,探索民族器乐表达现代人内心世界的可能性,探讨刘天华先生的创作观念和精神境界如何在当代得以延续与发展。
著名古筝演奏家、浙江音乐学院国乐系副主任盛秧女士作《刘天华国乐思想照鉴下人才培养路径的再思考》的主旨发言,以高度凝练的语言,精辟总结了刘天华先生艺术创作的核心理念,即“守正不守旧、创新不忘本”。这十个字深刻体现了其处理传统与现代关系上的辩证智慧,实现了“古今贯通”的目标。并指出,刘天华先生始终坚持面向大众、服务社会的实践导向,坚信只有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与大众情感紧密相连,艺术作品才能永葆活力。
三、教育实践的启示:技道并重的教育理念与民乐现代化教学体系构建
刘天华先生极具前瞻性的教育思想与体系建构观念,是奠定现代民乐教育的重要基石。这一思想的当代价值,成为研讨会的重要关切。与会专家的相关发言体现了对此议题的深入思考。
吴玉霞教授结合自身数十年的艺术实践,深刻阐释了“技”与“道”的辩证关系,并从中提炼出刘天华艺术思想对当代民乐发展的关键启示。她回顾了从早年浸润江南丝竹到北上博采众长的历程,指出刘天华先生所倡导的“技道并重”理念,在今天仍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她援引齐白石“学我者生,似我者死”的艺谚,强调艺术家不应局限于技术模仿而沦为“艺匠”,而应追求“演奏技术、艺术智性和审美判断有机统一”的更高境界。针对当前民乐演奏中一定程度上存在的重技术(如盲目追求“快”和“响”)、轻情感的倾向,她呼吁回归艺术本源,以形神兼备、意蕴深厚的演奏实现真正的传情达意。
王建民教授充分肯定了刘天华在推动国乐教育模式转型过程中所发挥的开拓性作用。在国乐教学尚缺乏系统化、科学化方法的背景下,刘天华以其前瞻性的教育理念,开创了一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的教学框架。他注重将基础技能训练与艺术表现力培养有机融合,强调因材施教与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从而为中国民乐教育的专业化转型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其教学实践与理论构建,刘天华不仅提升了乐器教学的规范性与专业性,更推动国乐教育从经验传承走向系统化培养,为中国音乐教育的现代化进程作出了重要贡献。
盛秧教授以浙江音乐学院的学科建设实践为例,进一步阐述了刘天华教育思想的当代延续与创新发展。她详细介绍,浙江音乐学院国乐系构建了“传统乐器学习+当代创作实践+国际传播交流”三位一体的学科生态和“传统技法+现代理论+院团协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成立中国音乐创研中心、江南丝竹研究中心等一系列平台,旨在将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精湛的音乐技艺与敏锐的现代创新意识有机结合起来。这种将“守正”与“创新”相融合,实现传统与现代“双向赋能”的现代国乐教育探索,正是将刘天华先生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具体而生动的教学实践,为新时期民族音乐高水平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学员代表、上海音乐学院中国传统音乐理论方向在读博士研究生郑婉纯作《刘天华国乐精神的代际传承和当代使命》的主旨发言,以上海音乐学院1949年后的二胡音乐人才培养发展为观照点,指出:刘天华的国乐思想深刻影响了高等音乐院校在二胡教育、创作、表演与研究方面的基本方向,并呈现多层次的代际演绎。上音在学科建设、课程设置以及贺绿汀“一手向民间,一手向专业”理念的指引下,培养出如闵惠芬等一批杰出二胡演奏家,系统化的民间音乐学习为其奠定了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现民间传统在专业教育中的不可或缺性,而这都是刘天华国乐改进思想的回响与新声。她进一步指出,刘天华国乐思想的意义并非静止不变,而是在后人的实践与诠释中不断被建构和丰富;最后,她对当前民乐人才培养中传统音乐课程设置比重不足、逐渐远离传统本体的现状表达了关切。
四、人格力量的辉光:深厚的民族情怀与昂扬的精神品格
刘天华先生卓越的艺术成就,其深层动力来自他的精神品格与人格力量。发言者在音乐艺术、历史文化维度分析之外,阐释了这一精神力量在当下的鲜活生命力,以期互相启迪、点亮。
学员代表、天津音乐学院作曲系教师王瑞作《传承先辈精神,在守正创新中创作演绎当代民族器乐作品》的主旨发言,指出刘天华深沉的民族情怀与纯粹的赤子之心,给予当代人以多维启示:其一,在创作与演奏中,必须力求情感真挚的表达,彰显民乐青年的时代担当;其二,要具备开阔的视野,不断学习吸收新的艺术理念和创作方法,以时代视角拓展表达维度;其三,要注重锤炼个人的性格和品格,秉持一步一个脚印的踏实精神。
学员代表、武汉音乐学院二胡副教授汪媛作《致敬先驱刘天华先生,赓续民族音乐新征程》的主旨发言。她以时间为线索,系统回顾了刘天华先生的生平轨迹、主要社会实践及其所处的历史文化环境,梳理其主要创作、改革、教育等方面的成就及民间音乐整理成果,为与会者提供了更为清晰的脉络,在重温历史中萃取永恒的价值、并获得新的启发。
学员代表、中央音乐学院琵琶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朱茁然作《在传承中重塑自我——研习刘天华作品的思考》的主旨发言,指出研习经典是个体藉由技艺淬炼实现精神修养与人格重塑的过程,其意义在于引导演奏者提升自我,完成从文本接受到意义创生的升华,在艺术之光的映照下拓宽自身的生命容量。而刘天华先生的风骨——身处变局而始终葆有尊严与进取意志、胸怀民族的责任担当、充满希望的生命姿态,为当代青年提供了宝贵的精神滋养与价值引领。纪念刘天华先生,正是为了我们能更清醒地立足当下、笃行未来。
五、当代启示与未来展望:承志探魂,于新时代开辟民乐新境
承天华之志,探民乐之魂。这既是本次研讨会的核心主旨,更是时代赋予所有当代民乐工作者的历史使命与庄严召唤。正如研讨会伊始,吴玉霞女士所指出的:艺术贵在创新,但创新的前提是继承。推动新时代民族音乐事业发展繁荣,需要从乐者与乐曲、理论与实践、继承与创新、交流与交融、塔基与塔尖等多维度深入研究,需要有高屋建瓴的艺术站位和贯通古今中外的学术视野,为此,才能在坚持守正创新中坚持我们的文化底气与使命担当。
本次刘天华专题研讨会,作为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第二届“中国民乐优秀青年人才培养与推广计划”研修班精心设置的课程环节,无疑为全体学员带来了一次深刻的思想启迪与专业赋能,承续、亦开新。这不仅是对刘天华先生的深切缅怀与崇高致敬,更是一次凝聚学术共识、明晰发展方向、激发实践动力的盛会。它有力表明,刘天华先生的精神未曾因时间流逝而褪色,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唯有以敬仰之心深入挖掘、以科学态度系统研究、以创造活力转化运用刘天华先生留下的音乐与精神财富,坚定不移扎根传统、胸怀天下、勇于创新、服务人民,方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努力实现先生毕生追求的“让国乐与世界音乐并驾齐驱”的宏愿,续写中国民族音乐更加波澜壮阔的篇章。
作者:朱茁然(本届研修班学员、中央音乐学院琵琶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
摄影:张殿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