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守传统文化之正 创民族管弦之新 ​——评民族管弦乐《江河湖海颂》的守正创新与担当
冶鸿德 华音网 2025-10-11

9月21日,在苏州民族管弦乐团音乐厅内,大型民族管弦乐套曲《江河湖海颂》再度奏响。当指挥家彭家鹏以极具感染力的手势收束最后一个音符后,如潮的掌声在音乐厅内久久不息——这不仅是观众对当晚精彩演出的热情回应,更是对作品自2022年问世以来不断成长、成熟,并走入人心的由衷肯定。该作品自首演以来已在上海、南京、苏州等多地上演,并荣获国家级、省级多个奖项以及国家艺术基金资助。

江苏是中国“水文化”的集大成者、中华文化根脉的精华承载区与集萃地、传统戏曲及艺术发展的核心区,江苏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程中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探索地与先行区。要将如此丰富的内容有机融合,创作出既立足江苏又展现时代、既彰显传统又概括当代之精神的音乐作品,对创作者是巨大的考验。作品最终使用大型民族管弦乐套曲的形式,是对历史分量和文化厚度最郑重的回应,彰显了当代艺术家的文化自信。这自信与底气,根植于历史的最深处,也因此拥有了照亮未来的强大力量。

守传统之正:从地理风貌、文化气象到精神象征

江苏辖江临海,扼淮控湖,拥有吴、金陵、淮扬、中原四大文化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风貌。这里江河密布、湖海交汇、湿地广袤、水巷纵横。《江河湖海颂》以“水”为核心意象,从对江苏自然景观的描绘,引向对历史底蕴与人文精神的深度挖掘,从对江苏地理人文的艺术勾勒,递进到从历史走向现代的奋进颂歌。

“水”的核心意象更是对中国文化精神的深刻表达。上善若水,以柔克刚的道德品格;水滴石穿,砥砺奋进的坚韧精神;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气度……《江河湖海颂》是2022年向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的献礼之作,以“水”为纽带,艺术化地象征着在历史的长河中,各族人民的力量如万千溪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最终汇聚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浩瀚海洋。

创时代之新:民族民间音乐元素的现代诠释

江苏有丰沃的音乐土壤和深厚的民间音乐文化传统,《江河湖海颂》在民间音乐处理上展现出鲜明特点。

民族民间旋律因素的创新引用。如《大江东去》对《夕阳箫鼓》和《茉莉花》核心音调的汲取、《长河如歌》对《二泉映月》旋律因素的艺术化引用、《湖岸风和》中对“咔戏”的有机嵌入、《云水流波》中对民歌《小九连环》素材的巧妙展开等。

民间音乐表演程式的移植与重构。作品将昆曲吟诵、评弹过门、咔戏模仿等传统表演形式重置到交响化的叙事框架中。如在《春暖江花》中,昆曲女声的吟诵既保持了水磨腔的韵味,又处理成为交响叙事的一部分;《水映星天》中评弹风格的引用,《海阔天极》《扬帆远航》中众叙式的修辞方式……

江南文化元素的深层转化。作品对江南文化的引用明暗交织,明处是作家葛逊先生创作的歌词,将江南文化婉约清丽、细腻含蓄的特质,诗意画境与人生哲思充分展现;暗处则把江南建筑美的粉墙黛瓦、曲水流觞、亭台轩榭的错落参差与玲珑雅致,映射为音乐的结构布局。如《大江东去》中的折板结构、《海阔天极》中借鉴筒中筒结构等。

担时代之责:从“中国化”到“中国贡献”

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在音乐创作上的表象可概括为“中国化”。当前“中国化”的根本目标是中国贡献。《江河湖海颂》的“中国化”追求,主要体现在将艺术表达和观众接受放在首位的创作理念;在具体的技术上突出对传统中国音乐文化的融合与提炼;在章节架构方面进行了扩展,增强了江南音乐风格的比重,更具扎根落地的艺术附着力,实现了从截取中国元素向基于传统音乐进行创造性发展的转变。

《江河湖海颂》的成功表明坚持以艺术为本、以听众为本的创作理念,持续进行“演出—反馈—修改”,在守正中筑牢根基,在创新中开拓境界,是创作质量的根本保证。中国音乐发展的关键在创作,只有不断创作出高质量的音乐作品,才能实现从“高原”到“高峰”的突破,为世界音乐贡献独特的中国声音和中国思想。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