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最新研究成果中,西辽河流域与黄河、长江中下游共同被确认为中华文明三大发源地。4月21日,在这片孕育了红山文化的古老土地上,一场以“传承北疆非遗弘扬西辽河文明”为主题的潮尔(蒙古族弓弦乐)学术研讨会在内蒙古通辽市隆重启幕。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潮尔艺术承载着草原文明的历史记忆,其深沉的旋律正穿越时空,在新时代奏响文化传承的华彩乐章。
本次盛会由通辽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内蒙古音乐家协会联合主办,通辽科尔沁潮尔协会具体承办,科尔沁传统音乐文化美育工作室协办。来自内蒙古自治区和中国乐器协会等单位的一些领导出席了开幕式。
潮尔是蒙古民族十分钟爱的乐器,它伴随蒙古民族走过了千年的历史。近年来,内蒙古通辽市相继出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扶持办法》等专项法规,建立起“非遗数据库+传习所+活态展演”的三维保护体系。中国乐器协会副秘书长钱富民、内蒙古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内蒙古师范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杨玉成等在开幕式上先后致辞。
学术深耕薪火相传
学术论坛是研讨会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次研讨会的几场学术论坛皆由内蒙古民族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内蒙古音乐家协会副主席温泽主持。在第一场论坛上,国家级马头琴音乐代表性传承人、潮尔大师、马尾胡琴艺术家布林先生、内蒙古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内蒙古师范大学教授杨玉成、国家级代表性项目——潮尔(蒙古族弓弦乐)自治区代表性传承人于宝林、内蒙古潮尔协会会长纳.呼和、内蒙古潮尔协会副会长额尔敦布和、南京艺术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刘文荣先后发言。在研讨会两天的时间里,共举办了四场论坛,与会的代表多为来自专业艺术院校的演奏家和理论家,他们围绕潮尔的历史渊源以及各艺术流派特征、潮尔的艺术传承、潮尔乐器与科尔沁史诗的互动关系等内容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交流。通辽科尔沁潮尔协会会长石晓涛表示,本次潮尔艺术研讨会,参会艺术家和潮尔艺术研究专家所提交的论文具有很高的学术内涵和艺术价值,对潮尔历史脉络的梳理十分清晰,为潮尔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活态传承方面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
石晓涛介绍说,近年来,通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包括潮尔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工作。通辽市文化旅游广电局于2016年出台了《通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扶持办法》,2019年出台了《通辽市蒙古族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同时,开展潮尔专项调查,出版研究类图书、举办培训班,组织展示展演活动,通过多渠道推动潮尔保护传承,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标准构建守正创新
第四场研讨会于4月21日下午进行,主要内容是讨论由扬州金韵乐器御工坊、内蒙古民族大学、内蒙古色拉西艺术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等单位起草的马头琴行业标准,据悉这也是工作组第二次会议。来自全国乐器制造、非遗保护、艺术教育等领域的多位专家齐聚一堂,围绕标准草案展开深度研讨。
会议由中国乐器协会副秘书长钱富民主持。钱富民副秘书长在开场发言中提出:“三位一体”发展框架:“建立行业标准必须恪守三个维度--以科学数据确保乐器品质的稳定性,以文化基因守护艺术表现的原真性,以现代工艺实现马头琴标准研讨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扶持办法》制作技艺的传承性。”他特别强调,即将出台的标准将是“有温度的技术规范”,既要实现声学参数的可测量,更要保留工匠指尖的微妙匠心。建立科学规范的行业标准,是推动马头琴从传统手工艺向现代文化产业升级的关键举措。他表示:“我们要在保持乐器独特民族性的基础上,构建可量化、可传承的技术体系。”南京艺术学院博士生导师刘文荣教授,扬州金韵乐器御工坊创始人熊立群,马头琴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潮尔大师布林先生、通辽科尔沁潮尔协会会长石晓涛等出席了会议。经过认真的讨论,工作组就核心指标达成多项共识。各位专家对标准文本提出了宝贵意见,对本次标准审定工作表示高度认可。
马头琴行业标准的制定,不仅奏响了民族乐器产业升级的强音,更探索出一条非遗推广创新路径一一让古老技艺在标准化的护航下,永葆生机地走向未来。南京艺术学院博士生导师刘文荣教授表示:“当我们将游牧文明的智慧结晶转化为可复制的现代标准,就是在为千年琴韵插上翱翔世界的翅膀。”
艺术展演视听盛宴
本次研讨会中还有一场潮尔音乐会为研讨会锦上添花。通辽职业学院学生表演的马头琴齐奏《万马奔腾》,娜布其的潮尔独奏《故乡的风》,科尔沁乌兰牧骑表演的《赞歌》,潮尔齐奏《乌云山丹》《陶格套胡》,著名潮尔演奏家金刚用潮尔表演了科尔沁史诗《呼唤骏马》,都丽娜演唱了悠扬的长调民歌《红走马》,铁明用四胡自拉自唱了《乌兰哥哥》……这些具有浓郁草原风格的节目,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非遗传承未来可期
西辽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三大发源地之一,而潮尔正是西辽河流域孕育的蒙古族传统音乐文化的瑰宝,并于2014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通辽位于内蒙古东部、科尔沁草原腹地,是潮尔艺术重要的发源地和传承地。潮尔数量浩瀚、旋律优美,与科尔沁草原深厚的文化土壤紧密相连,承载着草原儿女的社会生活与情感表达,在当地民众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此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为全国潮尔演奏者以及相关机构、领域的交流合作搭建了重要平台。
内蒙古民族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内蒙古音乐家协会副主席温泽表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潮尔研讨会召开,是传承北疆非遗、弘扬西辽河文明的重要举措之一。潮尔艺术作为蒙古族弓弦乐的杰出代表,其历史悠久、文化厚重。今后应继续加强宣传力度,深入挖掘研究、大力培养传承人,深化地域间合作,共同推动潮尔艺术的全面发展,为弘扬北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文化多样性协调发展做出一份贡献。”
本次活动的主办方表示:今后将继续深入挖掘潮尔文化内涵,创新传承方式,让潮尔艺术被更多热爱民族音乐的人所喜爱和接受。潮尔艺术正站在新的起点上,向着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迈进。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潮尔这颗璀璨的非遗明珠,必将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为弘扬北疆非遗、传承西辽河文明做出更大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