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升级发展,传播媒介日益兼具创新性与多元化,电视音乐类综艺节目也受到新兴媒介的冲击,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内在需求和外在压力。本文从电视节目《国乐大典》入手分析,将媒介交融与传统民族音乐保护这一热点话题相结合,探究在媒介生态学视域下音乐类综艺节目的创新传播路径。
关键词:媒介生态学 传播 《国乐大典》
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是蕴含着中国历史的文化符号,民族音乐根植于我国民间社会生活中,是受到地域、年代等多方面影响的民俗活动。在现代传媒技术帮助下,民族音乐的传播速度、距离、范围都比早期快了千倍万倍。在互联网时代,音乐的传播者和受传者双方的准入门槛降低,信息传播和交流在时间和空间双方面都变得更加便捷和延伸。
一、媒介生态学与《国乐大典》节目概况
(一)媒介生态学概述
21世纪以来,传统媒介的生存地位遭到以互联网和数字科技为基础的新兴媒介的巨大冲击,媒介的更新换代使得传播环境发生了改变,形成了新的媒介生态环境。随着互联网的不断转型升级,媒介不再是单一的信息传播渠道,也不再是单一的传播工具,媒介系统相互连接已经成为一个更大的生态系统,人类也进入了相互连接的生态圈中。人们想用某一种媒介来完成信息的传递已经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过去传统媒介在舆论导向上的决定性作用逐渐削弱,媒介之间相互链接的作用效果越来越显著。电视媒介作为传统媒介在现代社会中依然是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媒介形式,面临着融合新兴技术、新兴媒介的转型升级新要求。同时新媒体对于传统媒介的多方位的渗透影响使得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媒介融合成为大势所趋。
(二)《国乐大典》节目概况
《国乐大典》是广东卫视和山西卫视共同合力打造的原创音乐综艺节目,节目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以乐队竞演为形式,将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盛宴运用高清音频视频录制技术通过电视这一大众媒介带入大家的视野。除技术构成外,节目阵容也极具含金量。节目设置首发乐团六个,候补乐团多个。在节目播出前,节目组走访了众多国内乐团,从中央民族乐团到地方民众自发组织训练的地方乐团,只要是代表地方特色的民族乐团所在地都有节目组走访邀请的身影。最终节目首发有:具有五人五色意义的五色风乐团,龚琳娜、老锣带领的龚锣新艺术乐团,用华美的水晶乐器表演作品形成唯美表演形式的女子水晶乐坊,有来自内蒙古的赤焱乐团,还有善于将流行音乐与民族音乐相结合起来呈现新的演出形式的神骏乐团,具有浓郁地域氛围和艺术风格韵味的海上城潮乐团。凭借优秀的节目录制品质与极具文化价值的节目内容深受众人喜爱。
二、音乐类综艺节目传播困境
(一)专业内容晦涩跨屏传播困难
民族音乐类综艺节目中突出的民族性特征往往是带有专业性的音乐特征,因此通过综艺节目来传播民族音乐首先突出的问题,是要注意其专业性的音乐内容是否能为不在此地域空间内的受众所接受。民族音乐类综艺节目虽然将民族音乐从地域限制中解放,但民族音乐成为小众音乐的根本原因是大众对其内含意义及其民族乐器没有了解,当大众不处在当地环境中,不从小受某类民族音乐熏陶,接触这类音乐时可能会无法瞬间理解其音乐语言中的含义。综艺节目录制过程中如果没有考虑到大众知识面进行“平地化”的介绍,则容易出现观众观看时感到内容晦涩难懂的情况,如此便丧失了综艺节目原来能与观众形成交互心理的优势,没有能够实现民族音乐的跨屏传播。
民族音乐类综艺节目如何将晦涩的音乐专业知识与屏幕后的观众相连接,更加贴近观众的审美需求,是当下多例节目所共同面临的困境。
(二)竞演形式单一作品质量参差
竞技性是提高节目观赏性的重要途径之一。由于音乐类综艺节目嘉宾的话题度和流量效应影响,此类综艺节目经常会陷入制造热点话题忽视节目内涵的误区。这样的误区放在民族音乐类综艺节目中就会导致节目的娱乐性盖过音乐性,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将国乐的艺术价值完整地展现给大众。
音乐类综艺节目从早期国民参与度极高的《快乐女声》到后来的《中国好声音》,再到后来的《我是歌手》《偶像练习生》等这些音乐综艺节目都在使用竞技演出的方法,证明竞技类音乐节目的商业价值和受众广度。但此类竞技节目通常没有对于原有作品的二次创作,近几年产出的国风竞演综艺节目《国风美少年》《上线吧!华彩少年》等都没能在国内掀起足够的话题度和热潮,充分证明单一的竞演形式和没有优质亮点的作品出圈的音乐类综艺节目已经不再受到观众的广泛热爱。
(三)国民审美疲劳国乐生存受限
自2017年以来,带有中国特色的原创文化类节目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让人们感受到新意,例如《朗读者》《经典咏流传》《中国诗词大会》等针对于诗歌文学方向的综艺节目在国内引发了广泛的关注。近几年来,虽然对于民族音乐的关注度有了显著提升,出现了《国风唱将》《国乐盛典》等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综艺节目,其邀请嘉宾如华晨宇、谭维维等明星也兼具流量,但播出效果却都不太理想,节目同质化问题越来越严重,但这些所谓迎合大众追赶热点的节目却没有引起过多的社会话题和讨论热度。因此创新节目模式,利用创排融合流行文化,拓宽国乐生存空间是传播国乐的重要任务。
三、《国乐大典》给民族音乐综艺节目创新带来启示
(一)音乐文化交融传统科技交互
《国乐大典》在录制表演期间就尽可能考虑到了广大受众群体。将国乐专业知识以尽可能通俗化的形式来表达。乐团演出前,播放VCR展示创排过程中乐团辛酸苦辣,从创排的角度理解音乐内涵。在演出过程中,节目组竭尽全力还原现场音效画面,在音频方面,节目组使用直播界顶级的CA-LRECARTEMIS调音台,转播车采用STUDERVSITA8数控模拟调音台,尽最大可能还原民族音乐的传统录制方法,将民乐声音质量提到最高。在视频方面,节目使用四台4通道SONY4K摄像机,全16通道信号讯道传输,保证了电视节目播出后观众在家中观看乐团演出视频的感受。在返送方面,节目组使用了世界顶级的L-AcousticsX15HiQ返送音箱,配合Kudo扩声音箱,保证了现场观众和台上乐手在现场的听感,尽可能打破线上观看与线下观看的壁垒,使得线上的观众在家大程度感受到仿佛身临其境的播出效果。在表演后,为了确保专业知识的牢固输出,节目组邀请到专业的评审团队在每一场表演结束后都对演出做出点评,再次帮助观众理解所演奏的民族音乐,将音乐知识与社会文化知识结合起来。如此以来,音乐知识也不再是晦涩难懂的鸿沟,观众可以从专家点评的角度出发结合自身理解民乐演奏的精神内涵。
(二)竞技提升审美鼓励创演氛围
《国乐大典》以展示音乐为基础,鼓励传统音乐与流行音乐相结合、中国传统乐器与西洋乐器相结合的赛制。在节目的过程中,中西结合的优质作品层出不穷。“龚锣新艺术乐团”是中西结合的代表乐团,乐团中有古琴、古筝、笛子、二胡等中国乐器,也有手风琴、架子鼓、大提琴等西洋乐器,用中西方乐器合奏观众都耳熟能详的“神曲”《忐忑》给了观众一次关于“忐忑”的全新体验。同样采用中西方乐器合奏的表演方式的还有吴彤带领的“新月缪斯乐团”,该乐团用中国的五度相生律表达西洋的十二平均律,向不熟悉两种作曲法的观众普及音乐专业知识,用民族乐器改编西洋音乐《总想看看你》,带来不一样的创新感受。在第二季中,非凡之路乐团团长在表演后说:“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博采众长”。该团队表演不仅有上述民族乐器,还有印度西塔尔琴、塔布拉手鼓、西班牙弗拉门戈吉他等,他们将世界上其他地方的民族乐器与我国民族乐器融合,呈现出多元化的表现形式。
从节目播出后的反馈中看出,我国传统民乐与西洋乐器的融合打破了观众的惯性思维,以展示音乐魅力为节目的基本,证明削弱竞技环节的特殊性质的综艺节目也能逐渐被人们接受和喜爱,让原本对于传统音乐不感兴趣的年轻人拥有眼前一亮的观感。更容易在强调文化自信的今天找到观众对节目内容产生自信心与自豪感。
(三)运用创新模式拓展国乐传播
《国乐大典》打破同质化,形成“真人秀+竞演”的民族音乐综艺新模式。在每个表演节目开始之前表演者、相关工作人员加入对于接下来表演节目的介绍,在幕后全程记录国乐手从组队到选曲到排练到舞台设计的全过程,观众通过乐手私下的碰撞和对音乐认真负责的态度感受国乐演奏者的内心世界,通过真人秀冲突制造热点话题,在民族音乐背后的故事中感受音乐符号带来的情感。
《国乐大典》以各类形式证明了国乐的包容性,国乐传播绝不能局限于接受音乐素养的少部分人,应当适应大部分观众的需要产出基础知识与情感内容。运用媒介融合宣传中华文化之美,将节目不仅停留在电视节目领域,也在网络媒介等新媒体领域进行宣发,使得更多人意识到传统国乐可以相融共生出民乐新事物。在节目外,《国乐大典》还想融合新媒体拓展一系列国乐综艺节目形成“国乐IP”,策划推出每日直播、线下演出、培训等一系列IP化运作的推广方式。利用真人秀拍摄的素材,推出成长类观察综艺《国乐日记》,记录64位乐手的成长之路,这样类似于选秀节目售后综艺的系列综艺可以将国乐乐手的流量效应发挥到最大化。从节目整体效果可以看出,在与各种形式、文化融合下的“新民乐”刷新了大众对于民乐的固化思维。
结语
我国民族音乐拥有悠久的历史,如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传承困境。电视媒介正在日益被手机、电脑、平板电脑等终端所替代。电视综艺界也出现泛娱乐化和同质化的现象。国乐面临生存受限的问题。《国乐大典》将音乐知识与传统文化融合,将传统文乐与与娱乐流行内容交互,在新媒体社交平台联系观众,将传统民乐知识普及到大众的生活中,以电视为主要载体,抓住新媒体发展的机遇,实现传统民族音乐在电视媒介和新媒体媒介融合的趋势进行了创新,为后面民族音乐类综艺节目的发展方向带来了启示。
参考文献:
[1]苏丽.浅析中国民族音乐艺术发展与创新[J].戏剧之家,2022(29):66-68.
[2]陈凯.媒介融合视域下中国民族音乐传播转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42(10):86-92+184.DO丨:10.19898/j.cnki.42-1704/C.2022.1010.
[3]曹航.新媒体时代民族音乐的传播研究[J].戏剧之家,2022(27):70-72.
[4]朱怡睿.综艺热背景下传统音乐的继承与创新——以《国乐大典》为例[J].文化产业,2022(20):55-57.
[5]李建波.文化类综艺节目的话语建构、媒介生态与传播价值[J].传媒,2022(08):93-95.
[6]喻国明,耿晓梦.元宇宙:媒介化社会的未来生态图景[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3(03):110-118+2.DO丨:10.14100/j.cnki.65-1039/g4.2022.03.002.
[7]张圆圆.《国乐大典》民族器乐创新传播实践研究[D].辽宁大学,2021.DO丨:10.27209/d.cnki.g丨niu.2021.001281.
[8]崔琦.传承国乐经典,奏响国乐之魂——从呼唤民族心灵之声的《国乐大典》说起[J].黄河之声,2021(06):121-123.DO丨:10.19340/j.cnki.hhzs.2021.06.038.
[9]王晓宇.融媒时代电视综艺的媒介生态建构[D].山东师范大学,2020.DO丨:10.27280/d.cnki.gsdsu.2020.0009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