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5日晚,中央音乐学院歌剧厅外人流如潮,“鼓诗”——李真贵打击乐师生音乐会于19点30分正式上演。当晚的主人公——著名打击乐演奏家、教育家,中央音乐学院原民乐系主任李真贵教授是我国民族打击乐学科的奠基者、领路人。多年来,他的治学方法、育人理念早已成为学界的圭臬。他集教学、表演、创作、研究为一身,不仅成功创立了中央音乐学院民族打击乐专业完备的教学体系,而且为民乐系各个专业的学科建设、师资梯队建设、人才培养结构体系建设等诸多方面做出重要贡献。
泉清如许,自有源头。本场音乐会“四代同堂”的艺术家们及出席音乐会的嘉宾们可谓汇集了我国民族打击乐界的“半壁江山”,这些学生们分别在不同时期、不同程度得到过李真贵教授的点拨与指引,如今他们当中的大多数已经成为业界的“中坚力量”,这正是李真贵教授60载教学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是其育人理念的鲜活案例。此外,音乐会特邀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打击乐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音乐学院教授王以东担任导聆。
“鼓”与华夏文明相伴而生数千年,是文献记载中最早的“乐器”。《尚书·舜典》中记载:“击石拊石,百兽率舞”,也有人形容隆隆鼓声为“穿越时空的天地之音”。古代中国自周朝便设立了专职管理鼓乐的机构,同时制定了一套完备的鼓乐制度,从那时起,鼓就已经规范的用于古代中国祭祀、军事等“国家在场”的行为及活动中。与此同时,它作为华夏文明的象征性符号渗透到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人们生活带来欢庆和希望。它既是观念的、物质的,同时也是制度的、行为的、艺术的,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的综合体。
中国古代打击乐器的历史源远流长,各个地区的鼓乐种类繁多且各具特色,而区域性的鼓乐文化往往映射出这个地区人民的精神特质与价值取向,承载着历史长河中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化与风俗。本场音乐会的开场曲《淘金令》是一首典型的中国民间吹打乐,由李真贵教授与民乐系吹打教研室的同仁与学生们共同演绎。只见李真贵教授轻轻挥动手中之槌,即时吹奏与锣鼓轮番演奏,交相辉映,于鼓点细密、笙管嘹亮中展现出我国北方民间音乐文化的爽朗特质,尽显“八音之领袖”的大将风范。古琴演奏家巫娜与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学生李孟涵将琴曲《流水》做出一番新概念解读,古琴以“金石之声”碰撞西方金属、木质的键盘类乐器,无疑是将乐器音色及和声色彩作为审美革新的重点。蒲海创作的打击乐二重奏《对话》运用模仿人声的创作思维,将大鼓(非固定音高乐器)与排鼓(固定音高乐器)设定成两个性格迥异的人物,一高一低,动静相宜,时而平铺直叙,时而高声争鸣,将人与人交流中的状态生动还原。上半场的另外两首由李真贵教授编曲的作品《马灯舞》与《冲天炮》均是充满趣味性的佳作,《马灯舞》中的京剧锣鼓元素与《冲天炮》中的川剧锣鼓元素在对比程式中展示出中国人血液中流动的“锣鼓意识”以及博大精深的“锣鼓文化”。
《周易》记载:“鼓之舞之以尽神”,“鼓文化”不仅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也是传统文化中天地精神的重要载体。由青年打击乐演奏家刘畅携手中央民族大学打击乐团共同呈现的《渔舟凯歌》是一首反映渔民生活的吹打乐作品,表现渔民们扬帆出海,抵抗海浪撒网捕鱼的劳动场景,乐曲中传达出人们直面困难的乐观精神以及对天地自然的敬畏之心。与以往经典版本演绎的《渔舟凯歌》不同,此次呈现的版本更具课堂实验性质,由协奏乐曲的“一个中心”转向声部之间的“多方关注”是值得深入探讨的。
由“四代师生”李真贵、王建华、乔佳佳、刘畅联袂演绎的土家族打溜子《锦鸡出山》的场景令人动容,短短3分半钟的作品,是四代师生在接力继承中见证中央音乐学院民族打击乐专业一甲子的筚路蓝缕,更是一部由民间艺术转向高校传承的经典例证。将民间艺术带入高校场域并不是“点石成金”的神话,其中包含了太多人的赤诚和坚守。他们是师生、是校友、是同事,他们走向田野,扎根民间,从散落在民间的艺术形式中一字一音的挖掘、整理、提炼出真正优质的艺术素材,并将这些成果引领至更广阔的舞台。故此,中央音乐学院民族打击乐学科扎实稳健的教风学风和对传统文化的赓续传承切实印证了那句“传统是在不断阐释中存在的”。
最后一首作品是李真贵教授与作曲家谭盾共同创作的《鼓诗》,96面中国大鼓所带来的震撼气象是中国人独有的审美取向。这是从未有过的演奏编制,对演奏者们如何通过气息、手势整齐划一的表达音乐一定是最大挑战。这部作品广泛吸收了多种鼓的演奏技巧,具有多元而非凡的表现力。《鼓诗》中声音的瞬变、留白、张弛、细密是最为凸显的艺术特色,也是打击乐器独有的声音控制路径。李真贵教授在运筹帷幄中指挥着舞台上其他的艺术家们,将有形的音符化为无形的默契,师生合力共同谱写一首荡气回肠的中国鼓之诗。
音乐会当天恰逢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的“芒种”,“芒种”又作“忙种”,正是南方种稻与北方收麦之时,是一个耕种忙碌的节气,更是一个充满哲理和启示的节气。也许教师都是天生的浪漫主义者,贯穿生活的每一刻都是播种与收获的交替,期盼着所有光明的未来都源于当下的耕种与守望,就像春种秋收,在更替中年复一年。李真贵教授说道:“1984年,我在中央音乐学院大礼堂举办了我的首场中国打击乐音乐会,40年后的今天,在中央音乐学院歌剧厅再次举办我的师生音乐会,有大家的努力,相信中国打击乐事业的发展定会有更好的明天。”中央音乐学院民族打击乐专业从1977年春季招收2名学生到如今桃李满园,也许李真贵教授执教60载的孜孜不倦,朝乾夕惕,只为此刻麦熟一晌,灼灼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