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你了解佛山非遗音乐的前世今生吗?期待有作曲才华的你来投稿
华音总编室 华音网 2022-04-13

近日,“听见·非遗”佛山非遗音乐作品征集活动启动,并将持续至8月。“听见·非遗”由佛山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顺德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佛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穆皇天文化承办,精心挑选了三个具有佛山传统文化特色的国家级非遗项目——八音锣鼓、佛山十番、广东醒狮中的音乐元素作为核心元素,邀请国内外作曲家创新融合,创作成新的乐曲。

“民间音乐”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大类名录之一。非遗音乐根植于民族文化土壤,体现出该地区人民的审美情趣、精神气质、文化积淀和人文情怀。佛山是历史文化名城、广府文化发源地,不但孕育了陶艺、武术、粤剧等多门类艺术,还滋养着丰富的非遗音乐类型。

△“听见·非遗”活动组委会组织音乐家到佛山祖庙对广东醒狮采风

十番音乐(佛山十番)于2007年被列入南海区和佛山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广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今天,在传统节日走进南海茶基村,仍能听到这种古老的非遗音乐:传承人们列队,按10种打法轮番奏出10段打击音乐,乐器包括大锣、翘心锣、苏锣、二锣、大班锣、云鼓、沙鼓、大钹、飞钹等,曲牌包括长锣、钹起、洒金钱、合鼓引等。据村民介绍,十番音乐靠记忆口口相传,演奏人数可多可少,少则20人,多则200人,多在传统佳节用以表达吉庆气氛。在即将到来的端午,就可欣赏到十番音乐在龙舟奏响的盛景。十番音乐是凯旋乐的一种,起源于唐代,流传于北方,明代盛行于江南,由安徽、江浙一带民间艺人传入佛山和叠滘,距今已600余年。明清时期,佛山冶炼业发达为十番打击铜制乐器制造创造了条件,使之得到进一步发展。

△“听见·非遗”活动组委会组织音乐家到佛山茶基村对佛山十番采风

同时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还有锣鼓艺术(八音锣鼓),这是包括吹打乐、唱八音、锣鼓柜三种表演形式的民间音乐,以佛山市顺德区的杏坛镇最为著名。八音锣鼓表演以一个装饰华丽的锣鼓柜为独特标志,表演时用以放置各种打击乐器,行进中由2人或4人抬起长木柜杠,便于巡游表演。八音锣鼓一大特色是以大小唢呐模仿生、旦唱腔,由丝竹乐器伴奏,演奏《六国大封相》等成套戏曲(民间称“卡戏”)、《登殿》等牌子曲和《百花亭闹酒》等小调,风格古朴粗犷,艺术感染力很强。锣鼓柜既便于灵活巡演,也兼有流动舞台的功能。八音锣鼓与粤剧、粤曲、广东音乐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历史上造就了名家,更培养了大批观众。保护传承八音锣鼓,对推动粤剧、粤曲、广东音乐的发展有着深远意义。

△“听见·非遗”活动组委会组织音乐家到佛山顺德区高赞村对八音锣鼓采风

△八音锣鼓工尺谱

近年来佛山市不断加大对非遗音乐的保护、传承力度。如,文史研究结合文字影像记录;文旅融合为非遗音乐的展示传播搭建平台;鼓励传承人招徒授艺,在本土院校设立非遗音乐文化课堂等。当今,非遗音乐普遍面临市场化程度不高、现代设计理念欠缺、传承人断代等难点。非遗音乐如何真正走入现代人的生活空间?近年方兴未艾的“国潮风”为此提供了借鉴,《只此青绿》《五星出东方》等舞剧开启了“文物+舞台剧”的流量密码,音阙诗听、自得琴社等原创音乐团队的创新深入人心。通过“听见·非遗”,佛山非遗音乐也期待着中外音乐人的探知和发现,让历史的繁花深处,以当代语汇呈现出新的生命力。

FROM:音乐周报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