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佳骐在纽约茱莉亚学院)
“令人感动至深,很有意义”——当格莱美奖、普利策奖、奥斯卡奖得主约翰·科里利亚诺(John Corigliano)如此评价一位中国年轻作曲家的作品时,世界乐坛为之侧目。这位年仅二十余岁的青年,便是近年来在国际作曲赛场屡创佳绩的刘佳骐。
2023至2025年间,本科在读的刘佳骐在国际青年作曲领域表现卓越,接连斩获多项美国顶级赛事大奖。他的交响乐作品《穿越》(Crossing)荣获茱莉亚学院交响乐作曲比赛最高荣誉——亚瑟·弗里德曼大奖;同时夺得美国著名的ASCAP基金会莫顿·古尔德青年作曲家大奖。声乐室内乐作品《春望》(View in Spring)荣登“美国奖”(The American Prize)作曲高校组全美冠军。弦乐四重奏作品摘得茱莉亚学院传统赛事Gena Raps作曲比赛首奖,和林肯中心的创作委约。此外,其钢琴声乐作品亦成功获得SOLI乐团30周年庆典全美巡演奖。这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绩,使其在国际青年作曲界熠熠生辉。
央音基因:从北京到纽约的卓越之路
刘佳骐曾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作曲系,这段经历奠定了他深厚的专业根基。在央音附中期间,他每天清晨6点起床学习文化课,下午专注作曲与钢琴训练,晚上常伏案至深夜。近乎严苛的自律——甚至午饭都匆匆解决以换取更多创作时间——使他连续保持作曲和钢琴学科成绩年级榜首。
刘佳骐师从央音教授、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创作委员会会长刘长远,刘老师的创作横跨交响乐、歌剧与民族器乐领域,代表作《丝竹的交响》《莫高窟》等获得国家艺术基金支持。在他的指导下,刘佳骐的《夏之一日》摘得2020年美国金钥匙国际钢琴作曲比赛一等奖,混合八重奏《境》获2019意大利阿米格达拉国际作曲比赛二等奖、钢琴作品《边塞烈风》和木管五重奏《五味》分别获得2019和2020年塞尔维亚国际作曲比赛的桂冠。
2022年,刘佳骐以高额奖学金考入纽约茱莉亚学院作曲系,成为中央音乐学院附中校史上首位进入茱莉亚学院本科作曲专业的高中生。在纽约,他师从普利策奖得主、作曲系主任梅琳达·瓦格纳(Melinda Wagner)博士,艺术视野从东方传统拓展至全球当代音乐前沿。
多维创作:在时空碰撞中寻找音乐哲思
刘佳骐的作品展现出超强的风格跨度与技术掌控力。2020年创作的木管五重奏《五味》(The Aurae of Life) 延续晚期浪漫主义语汇,通过“悠然”“狂喜”等六个乐章呈现“性格变奏”的经典美学;而2023年获奖的弦乐四重奏《心啊!我们把他忘记!》(Heart! We Will Forget Him!)则转向线性表达,灵感源自艾米莉·迪金森诗歌,以弦乐的戏剧性张力演绎“从情感挣扎到最终释怀”的心灵旅程。
他18岁时完成的首部交响乐《穿越》成为其创作哲学的宣言。作品中不同音乐元素象征生命经历的碎片,在三维时空里碰撞融合。“我希望探索未来、现实与幻想的界限”,刘佳骐在访谈中阐释,“音乐中风雨、彩虹的意象,最终指向沧桑后的释怀与精神的崛起”。该作在林肯中心首演时,茱莉亚交响乐团在指挥杰弗里·米拉斯基执棒下,将这部充满时空辩证的作品转化为震撼的声场体验。
舞台淬炼:从谱面到声场的创造性跨越
对刘佳骐而言,创作的生命力根植于舞台实践。2024年2月《穿越》在林肯中心首演期间,他与指挥大师杰弗里·米拉斯基(Jeffrey Milarsky)的四次排练成为珍贵的学习机会。“我意识到音乐的价值不仅停留在谱面上,更体现在实际演奏的可行性”,他反思道,“通过与演奏家互动,我学会了如何更有效地将声音构想转化为谱面语言,而非仅追求谱面的复杂与‘美观’”。
(第一交响乐《穿越》在纽约林肯中心成功演出)
他的作品已在四大洲重要艺术场馆奏响:从维也纳埃巴尔音乐厅、贝尔格莱德文化中心到纽约林肯中心、美国国家歌剧中心;从北京施坦威之家、天津大剧院到日本、韩国和塞尔维亚的众多场馆。合作阵容涵盖茱莉亚交响乐团、班戈交响乐团弦乐四重奏成员,MusicON室内交响乐团成员,以及格莱美奖指挥家卢卡斯·里奇曼、杰弗里·米拉斯基等顶尖音乐家。全球化的演出轨迹印证了其音乐语言的感染力。
人文回响:在音符中构建情感共同体
刘佳骐的艺术观强调音乐的人文属性。在他看来,“音乐是抽象的语言,语言是具象的音乐”,而作曲本质是“人与人交流的另一种形式”。这一认知促使他在创作中深入情感共鸣机制:“音乐必须存在于集体范围内才有意义...创作内容必须涉及人文,因为人文是人类思想在历史中的产物,最终要服务于人类”。
面对人工智能对艺术领域的渗透,他保持着清醒的思辨:“在这个由‘智能设计’取代‘人类自然选择法则’的时代,我们需思考如何利用人工智能创作出真正‘有意义’的音乐”。这种将技术创新置于人文环境之下的思路,彰显了新生代艺术家少有的历史纵深感。
文化桥梁:东方基因的当代转译
作为国际乐坛瞩目的中国新锐,刘佳骐的创作隐含文化双重视角。早期钢琴作品《东逝水》在施坦威165周年庆典上的首演,展露出对东方意境的眷恋;而获得“美国奖”(The American Prize)的《春望》标题,则令人联想到杜甫同名诗作的家国情怀。尽管其近年作品主要采用西方古典编制,但精神内核仍流动着东方美学对时空、自然的哲思。
(刘佳骐在施坦威165周年庆典上的首演其钢琴作品《东逝水》)
在茱莉亚学院的文史课程学习中,他进一步深化了文化自觉:“学校培养我们成为‘国际公民’...作曲家需要了解世界如何运作,掌握文学、历史、哲学知识,这些为创作提供深厚支持”。
近年,刘佳骐担任了纽约长岛音乐学院青年教师、美国第十一届青年音乐作曲比赛少年组评委会成员、美国作词家作曲家出版商协会(ASCAP)会员、茱莉亚学院夏季项目(Summer Program)助教等。评委工作让他看到了不同年龄段作曲者对于创作的不同看法,从而思考如何在鼓励初学者找到自己创作的声音的同时去帮助他们掌握更好的作曲技术。而教学经历锻炼了他和学员的沟通能力和授课技巧。针对每个孩子的情况,找到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他们下一步需要什么,要往哪走,并把自己在中国和美国学习作曲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传递给他们。
2025年4月28日,当刘佳骐的第二交响乐《无常的回响》(Echoes of Impermanence)的最后一个音符在茱莉亚学院朱迪思·哈里斯 & 托尼·伍尔夫森交响大厅消散,观众席爆发的掌声不仅献给一部佳作,更致敬一位年轻艺术家跨越文化藩篱的勇气。刘佳骐的书架上,艾米莉·迪金森诗集与刘长远的作曲教材并肩而立;他的谱纸间,中国文人的时空观与纽约的现代性碰撞出新的和声。正如他所说:“每创作一个新作品,都会与以前有着不同的改变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