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2025年8月8日由澳大利亚,新西兰两个国家,悉尼,墨尔本,铂斯,布里斯班,奥克兰五个地区组成澳大利亚华乐团在悉尼成立。著名指挥家、作曲家杨春林担任艺术总监。8月9日在悉尼歌剧院举行首次演出,获得巨大成功。近日,笔者特采访了乐团艺术总监杨春林先生。
蒋: 您好,杨春林老师,看到了消息说2025年8月8日在悉尼成立了澳大利亚华乐团,您是该团的艺术总监。乐团于8月9日在悉尼歌剧院举行了首场演出,获得很大成功。能否请您介绍一下具体情况。
杨: 澳大利亚华乐团是目前澳洲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国家级华乐团。在澳大利亚华乐团成立之前,在澳洲不同的地区与城市,都有一定数量不同规格不同名称的华乐团,但是一直缺乏一个全国性的华乐团。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澳大利亚独特的地理环境决定的。从地图上看,澳大利亚四个主要的发达城市东部为悉尼,西部为铂斯,南部为墨尔本,北部为布里斯班。四个城市相距一千至三千多公里。但是这次出乎意料的是当我们提出此想法并付诸通知后,不到一个月时间,代表四个地区的好多乐团都纷纷报名踊跃参加。最开心的是,澳大利亚的小表弟新西兰奥克兰也来了一个团,让我们在短短半个月时间集合了两个国家五个乐团,顺利完成澳大利亚华乐团组建工作。
蒋: 那这次活动的经费从何而来。
杨: 现在要建立一个乐团,动辄都是以千万投资作为基础。而我们的乐团,连千分之一的投资也没有。这正是让我们骄傲和感动的地方。从乐团开始建群,就没有一个团队与个人询问劳务费、演出费、差旅费等各种费用问题,大家全部自费,包括外地几千公里以外都是自费。正是因为大家对民族音乐的热爱,怀着一颗爱乐之心聚集在一起。而不是以任何利益因素。大家团结在一起,才完成了这次的壮举。
蒋: 那各个团队相距甚远,排练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杨: 团队建立后我们是通过微信群进行排练。各团领到分谱后由各个地区统一安排排练时间,然后上交录像打卡。由我统一审核并对各团队排练结果提出意见、建议与要求,以保证排练质量。
蒋: 我们都知道,一个乐团,不光需要演奏,乐器配备,包括服装,都是需要统一的,这些也都是演出的重要保障啊。
杨: 是的。
蒋: 那你们是怎么解决的呢?
杨: 由于澳大利亚从来没有一个大型民族管弦乐团,比如定音鼓、中音笙都缺乏,这次定音鼓我们是借用的,但是考虑到乐团的长期发展,我们从国内购买了中音笙,提前海运过去。至于服装,也是由我亲自设计监督制作并亲自押运过去的。
蒋: 听说这次你们组织了七十多人的队伍,我听了演奏,感觉很专业,请问团员的组织成分是怎样的。
杨: 乐团配置为弦乐声部包括十二把高胡、二胡、中胡、五把大提琴、三把贝斯;弹拨乐声部有两把柳琴、七把琵琶、六个扬琴、两台古筝; 管乐声部包括八个笛子、三个笙、两个唢呐; 打击乐声部有七个人,整体编制还是比较齐全的。首先,团里所有的演奏员都是华人。目前各声部都有一定数量的骨干力量,包括中国中央民族乐团一级演奏家,还有一部分地方院团的演奏家,这部分占比约三分之一,另外就是有国内专业音乐学院毕业的学生,比如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戏曲学院、西安音乐学院、广州星海音乐学院、黑龙江艺校等,这部分占比约三分之一左右。还有一部分就是当地的非职业爱好者,不过由于是各团挑选来的优秀演奏员,因此整体水平还是不错的。特别要说的,就是大家的爱乐精神和敬业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在与他们的相处中看到他们是热爱音乐的,并且没有掺杂任何的利益元素。也正是这样,他们在演奏的时候都格外投入,心无旁骛的集中于音乐之表达。一旦指挥提出要求,大家就在下面使劲练习,然后发来视频怯生生的问“老师,行不?”。每到这一刻,我都是含着眼泪看完然后提出意见和鼓励。是的。他们有些人的演奏并不能达到完美,但是,正是这种精神才是通往艺术高峰的必经之路啊。
蒋: 那接下来乐团有哪些计划?
杨: 海外华人乐团主要面临的是技术力量不足的问题,但成员对文化活动的重视程度较高。我们的乐团总部设在悉尼,下设五个地区分团,各分团团长同时也是总团副团长。目前总团已下发曲目安排,各分团需按计划练习,为定期演出做准备。
接下来,总团计划寻求社会力量支持,未来可能与当地商会或政府机构合作,让总团分地区演出得以实现,让更多华人听到民族的音乐,家乡的的声音。同时,考虑到华人在澳洲的特殊地位,我们还要借助不同的音乐形式,推动华乐与当地音乐的融合,为多元音乐的融合与发展贡献我们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