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导演的电影《卧虎藏龙》,2001年获第73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最佳艺术指导、最佳摄影和最佳原创配乐四项大奖。影片配乐主要由中国传统乐器完成,其中笛子演奏者唐俊乔,当时不过是个二十几岁的年轻姑娘。
唐俊乔
我认识唐俊乔是因为笛子大师陆春龄之缘。唐俊乔是笛子演奏家俞逊发的女弟子,而俞逊发又是陆春龄的弟子,一脉相通,薪火相承。陆老是我的忘年交,俞逊发也是我的故交,因此,我与唐俊乔一见如故,很谈得来,于是就有了把她的故事写出来的想法。
谭盾兴奋地说:“《卧虎藏龙》的
笛子配乐就靠你了!”
2000年,李安导演和音乐家谭盾正在全国各地为电影《卧虎藏龙》找配乐师。有一天他们到了上海,为剧中笛子配乐寻觅乐师。不曾想,众多本地作曲家不约而同地向李安和谭盾推荐了唐俊乔。
谭盾觉得,大家都推荐唐俊乔,那她一定是位德高望重的笛林高手。谁料,等唐俊乔出现在他眼前时,却是一个20来岁的年轻姑娘。谭盾上下打量着唐俊乔,仍是不敢相信地问:“你就是唐俊乔?”唐俊乔不紧不慢地回答:“是的。”于是,谭盾说:“好吧,你去一边把谱子先熟悉一下吧。”语气带着些许不屑。唐俊乔回答:“不用准备,直接来吧。”谭盾也不以为然。
进了录音棚,谭盾对唐俊乔说:“先放段音乐,你跟一跟,体会一下。”唐俊乔自信地表示可以“直接录”。当一曲吹奏结束,棚外的控制室里一片寂静,过了会儿,李安隔着玻璃对录音棚做了个“OK”的手势。此时的谭盾好像如梦初醒,兴奋地握着唐俊乔的手,说:“《卧虎藏龙》的笛子配乐就靠你了!”
唐俊乔没有辜负李安与谭盾的期望,《卧虎藏龙》的笛子配乐相当成功,其中“丝绸之路”“南行”“穿越竹林”三个曲目演绎得尤为精彩。在“丝绸之路”一节中,唐俊乔用巴乌(簧管乐器)演奏,先以新疆曲调展现出主人公行走江湖时的潇洒自如,继而曲调转入深沉,大漠黄沙中怆然寂寞的神秘感油然而生。在“南行”一节中,唐俊乔使用的是江南竹笛,清脆悦耳的笛音,婉转动人的旋律,一派秀色可餐,听者可从中隐约感受到“玉娇龙的独立与自我”。在“穿越竹林”一节中,唐俊乔改吹箫,用箫声营造出两位主人公“高处不胜寒”的孤独感,乐声回荡在影院,久久挥散不去……
2001年12月的一天早晨,熟睡中的唐俊乔被一阵电话铃声吵醒。电话那头,谭盾带着浓重的湖南口音说:“恭喜你!唐俊乔,你得奖了!”原来,由她参与录制的《卧虎藏龙》电影音乐获得第73届奥斯卡奖最佳电影配乐奖。27岁的唐俊乔赢回了一座“小金人”。之后,谭盾在电影音乐的基础上,特地为世界著名大提琴家马友友和唐俊乔,量身定做了多媒体协奏曲《卧虎藏龙》,在伦敦演出后,一举成功。
2018年3月22日,作者(左)与唐俊乔、陆春龄在上海电视台录制“超级家庭”节目时合影
北京、上海音乐学院争夺的“香饽饽”
唐俊乔出生于辽宁鞍山,父亲唐德忠是东北有名的笛子、唢呐演奏家。她自幼喜欢吹笛,就读于沈阳音乐学院附中时,师从孔庆山教授。在6年的系统教学中,孔庆山为唐俊乔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还教了她一个终身受用的独门绝技——通过按半孔与气息控制相结合,获得各种半音,亦可像长笛那样自由转调。唐俊乔的性格独立自信,在附中时便已举办过多次独奏音乐会,一曲《喜相逢》打动了无数听众,成为当时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争夺的“香饽饽”。
《喜相逢》是一首北派笛曲,尽管唐俊乔已演绎得相当出色,但她仍感觉吹得还不够精致。她心中有两个南派偶像,一位是杭州的赵松庭,另一位是上海的俞逊发。唐俊乔认为,这两位老师的作品才算得上是真正的经典。
1992年,由上海音乐学院派到沈阳音乐学院附中招生的老师,分别是笙演奏家徐超铭和琵琶演奏家叶绪然。两位考官一再动员唐俊乔去上海音乐学院深造。“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唐俊乔竟直率地提出:“如果上海音乐学院能请到赵松庭、俞逊发两位大师来教我,我就去上海。”徐超铭和叶绪然都不由愣住了,因为赵松庭、俞逊发都不是上音教师,唐俊乔提出的这个要求颇有难度。然而,爱才心切的他们仍答应唐俊乔,回到上海后一定尽力邀请两位大师前来执教。于是,唐俊乔进入了上海音乐学院。
24岁成为中国第一位
女性首席管乐演奏家
上音考官兑现了诺言。赵松庭、俞逊发后来成为了上海音乐学院的兼职教授。赵松庭是“浙派竹笛”创始人,笛艺柔中带刚。他住在杭州,因身体不佳,无法常来上海音乐学院。当时16岁的唐俊乔便在每周日奔波于上海与杭州之间,风雨无阻。其间,她也曾有过打退堂鼓的念头,是赵松庭一句话让她坚持了下去。赵松庭第一次听完唐俊乔的演奏,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未来,你一定会大有成就。”
唐俊乔演出现场照
经过年复一年的学习,唐俊乔学会了赵松庭的名曲《早晨》《婺江风光》《欢乐的山谷》《三五七》等;学会了将长气息与快速指法相结合的技法;学会了在吹笛时运用吹唢呐的特殊换气法。唐俊乔特别喜欢赵松庭的《幽兰逢春》,曲子既有南派典雅的风格,又有北派刚劲明亮的特色,一音三韵,悠扬委婉,将人在困境中“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心境展露无遗。她说:“我之所以喜欢这首曲子,是因为里面有老师的影子。赵老师一直对我说,音乐技巧必须为内容服务,技巧也必须创新。”
如果说赵松庭夯实了唐俊乔的音乐基础,那么俞逊发则使唐俊乔进一步开拓了眼界,更懂得如何领略音乐的美。俞逊发是上海民族乐团一级演奏员,13岁拜中国笛子泰斗陆春龄为师,既能吹细腻深情的南派曲笛,也能吹高亢明亮的北方梆笛。俞逊发喜欢求新求变,通过刻苦钻研,开创了17项吹奏新技巧。他演奏的《姑苏行》《秋湖月夜》《妆台秋思》《琅琊神韵》,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作品。唐俊乔说:“俞老师演奏的曲子特别优美动听,我读附中时,几乎每晚都要听着他的唱片入睡。”
唐俊乔回忆自己第一次在琴房见到俞逊发时的情景:“我内心其实很紧张,但为了不在偶像面前出丑,拿出了所有的看家本领,把传统的、现代的作品逐一吹了个遍。”俞逊发听完后,也不做评论,却说:“我来吹一曲《姑苏行》,你听听。”语毕,明快的乐曲在琴房内飘荡开来,叠音、打音、颤音随着灵活的手指,从口缝中鱼贯而出,彻底征服唐俊乔。从此,唐俊乔不仅模仿俞逊发的演奏技巧,还模仿他的动作。俞逊发发现后,说:“吹好一首曲,靠技巧纯熟是不够的,还得懂它的内涵,并付之于情感。你不要做我的第二,要有自信,做唐俊乔第一。即使有一天事业有成,也要坦然大气,永远保持一颗坚定勇敢的心。”
在两位大师的教诲下,唐俊乔进步飞速,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1996年,唐俊乔以优异成绩考入上海民族乐团,两年后,升任乐团笛子首席,成为中国第一位在民族乐团中担任首席的女性管乐演奏家。当时,她不过24岁。
一曲《愁空山》牵起一段乐坛佳缘
尽管唐俊乔当了首席,但那个年代工资普遍不高。为了生计,她穿梭于各个录音棚,为电影、纪录片配乐。因为水平高、上手快,她在业界特别受欢迎,有“棚虫”的美名。获得奥斯卡奖后,唐俊乔跟随谭盾、马友友带着多媒体协奏曲《卧虎藏龙》进行世界巡演。每次表演结束,总有国外乐团总监来问:“你还有没有其他适合与交响乐合奏的竹笛曲作品?”这促使她开始思考,如何将传统音乐同现代音乐相结合的问题,更暗自定下“背靠传统,让笛子立足世界乐坛”的目标。
2003年10月,第五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期间,一场名为《笛子与交响乐对话》的协奏曲音乐会在上海大剧院举行。这台音乐会荟集了许多中国优秀作曲家的作品,其中最出彩的应是《愁空山》。
唐俊乔与郭文景(2018年摄)
《愁空山》是中央音乐学院教授郭文景于1993年创作的一首相当复杂的竹笛协奏曲。《愁空山》意蕴很深,在技巧上多半音,演奏难度极高。自作品问世以来,只有一位演奏者以改良的八孔笛吹奏过,自此无人问津。于是,郭文景便将此曲打入箱底,十年不得“翻身”。
唐俊乔听说有这么一首高难度神曲,立即兴致勃勃地想挑战。她辗转找到人在北京的郭文景,没想到被郭泼了一头冷水。因为郭文景知道唐俊乔善用六孔笛,所以断然拒绝了她。2003年8月,已离开民族乐团回到上海音乐学院任教的唐俊乔,专程赴京拜访了郭文景,再次请求一试。碍于面子,郭文景拿出了曲谱,心想:“你去试试吧,等撞了南墙,我们再说吧。”
唐俊乔当晚飞回上海,看了一夜谱子,并不断试音,她感到此曲就是为自己量身打造的。唐俊乔花了两个月的时间,拿下了时长24分钟的《愁空山》,还为此举办了一场独奏音乐会,并邀请郭文景到上海观看。将信将疑的郭文景一下飞机就直奔排练厅,正碰上唐俊乔在排练难度最大的第二乐章。当郭文景听完后,连声赞叹道:“厉害!厉害!能用六孔笛吹出来,不可思议!”
后来,唐俊乔说:“我知道,是我好胜的性格,在挑战俞逊发老师‘音乐要走自己的路’的教导。《愁空山》就是冲着我来的,此时不挑战,更待何时。”就这样,曾经一个几乎无人敢触碰的作品,经过唐俊乔的演绎成为了经典。
郭文景佩服的不仅是唐俊乔的技巧,更是她百折不挠的精神。他说:“我创作的《愁空山》较为沉重,经她的二度创作,显得飘逸清灵,丰满了许多。我喜欢唐俊乔的毅力和韧劲。”更令人欣喜的是,在一曲《愁空山》的牵引下,两人喜结良缘,为乐坛增添了一段佳话。
《笛韵天籁》成为民族器乐
走向国际舞台新范本
1984年至1987年、2001年,河南舞阳贾湖先后出土了30多支用丹顶鹤尺骨制成的骨笛,震撼全世界。骨笛距今已有八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早可吹奏的乐器。20世纪90年代初,当唐俊乔见到这些长短不一的骨笛时,心潮澎湃地说:“我们的祖先真能玩,也敢玩,他们在鹤的腿骨或翅骨上打洞,制成骨笛,模仿鸟语、兽鸣,甚至竹籁松海。”她决定着手策划一场大型交响民族器乐剧,名为《笛韵天籁》,要把中国原生态的民族乐器——笛子,从骨笛到竹笛的发展历史搬上舞台。
为此,唐俊乔带着上海音乐学院竹笛乐团,赴河南贾湖学习调研。他们发现,这些骨笛笛孔居然也有2、5、6、8孔之别;古人很聪明,竟然还能制成雌雄笛,且磨制得十分精细;骨笛能吹出有节奏的音符,音色明亮古朴等等。拿到竹笛研究人员测量出来的骨笛内径、长度、管壁厚度数据后,唐俊乔找到制笛大师王建宏,请他制作仿骨笛。王建宏欣然答应,他先后采用红木、紫檀、杉木、紫竹、湘妃竹等材料,反复试制,均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后来王建宏发现,骨笛的音准接近小G调音高,于是从G调入手,选取不同厚薄的苦竹和树脂合成材料进行试验,经过六十多次的试验,最终确定管长数据,再计算出6个孔的排列方式,研制出第一支仿骨笛。
王建宏研制的仿骨笛
其后,唐俊乔与音乐总监许舒亚在音乐形成、器乐体裁、演奏技法等方面不断探讨,一致认为《笛韵天籁》必须要呈现出强烈的民族文化特色。最终,来自北京与上海的四位优秀青年作曲家为该剧谱写出四个乐章的曲子,他们分别是许舒亚和郭文景两位教授的学生:杜薇、纪冬泳、戴唯一、马懋玄。整部原创民族器乐剧,没有一句台词,全部以音乐意象的语言来展示。
2018年5月1日,《笛韵天籁》在上海美琪大戏院首演。唐俊乔把上海音乐学院竹笛团队全部赶上舞台,让他们去了解竹笛乐器的创新发展,也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到“中国竹笛可以在形式、体裁、演奏技巧等方面大胆革新”。唐俊乔说:“这部器乐剧本身就是中国笛子的拓展,也是我们讲好中国故事的一种示范。让学生身临其境不是更好吗?”时任上海音乐学院院长林在勇观看后,激动地说:“这部剧充分展现了重大音乐原创和音乐跨界融合的特点,是戏剧舞台的艺术精品,为我国民族器乐艺术在现代艺术的发展及走向国际交流舞台,提供了新的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