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载朗声
浙音附中赵琦竹笛学生音乐会圆满成功
从一首作品的舞台呈现,反观专业教学中的一堂课,一首作品,一个乐句,乃至一个音,能够放大的任何一个细节,正是专业教学中老师眼中(耳中)绝不轻易放过的。浙音附中在专业教学上本着附中、本科、硕士一体化联动的教学理念,聘请多位大学专业教师与附中共同培养,定期邀请业界名家讲座,并注重学生专业学习过程中的舞台与赛场实践,因此,班级音乐会、校内习奏会、优秀学生音乐会、师生音乐会、社团活动、暑期社会实践等形式多样,为学生专业提升以及教学实践提供丰富平台。
6月17日晚,“竹载朗声——浙音附中赵琦竹笛学生音乐会”在浙音附中黑匣子剧场圆满举办,本场音乐会指导教师为浙江音乐学院国乐系赵琦副教授,音乐会特邀艺术指导为周正义。
八百里秦川其景雄伟豪放,秦腔、碗碗腔风格下的《秦川情》粗犷、爽快,初一王奕凡同学演奏中运用了腹震音、揉音等技巧,使得演奏时的音乐变化更加丰富。学生在呈现作品时,气息平稳、力度良好,而气息与力度正是竹笛教学中的根基,赵老师教学内容中十分注重的基本功之一。
《梆笛协奏曲》第一乐章是专业教学中常常用于技巧训练的作品,该首作曲由台湾作曲家马水龙先生创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通过该作品训练梆笛音色及半音音准控制,并在熟练演奏中,探索竹笛与钢琴的对话,本次音乐会中,该首作品由高一年级周灵汐同学演奏,在教学中,赵老师依据俞逊发先生对气息流速与角度控制的训练要求,加以詹永明教授腹震音使用,引导学生注重乐句音域快速转换下气息配合音准的稳定性,以及连音和吐音变换中,对乐音的清晰度与力度提出更高要求。
《故乡的圆月》由刘斌老师创作,作品通过描绘唐代大诗人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诗意,表现中秋佳节海峡两岸同胞思念亲人、期盼早日团圆的动人情景。高二年级张徐丽慧同学初次学习时,对作品了解不深,后在老师的引导下解读了作品的创作背景,每当演奏这首作品,便令他心中祈愿两岸团结多了一丝坚定,这也另他在演奏过程中在乐思中蕴含着另一份厚重。
《大漠》是马迪老师创作的作品,C调曲笛上展露着浓郁西域风情,同为描述该地域的作品,《绿洲》则是在G调梆笛上呈现笛乐,两首作品截然不同,但同样都是我们竹笛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作品。《大漠》在高一蔡中瀚同学的演奏中,令听众感受到了四个乐段的变化:大漠孤烟直、丝路驼铃、绿洲欢歌、征途漫漫,通过高二年级徐子杰同学打击乐伴奏的配合,将曲笛沧桑气声、清丽多变的音色呈现而出。
《幽兰逢春》是教学中多个年级段都会接触到的赵派作品,作品由赵松庭、曹星创作,昆曲音调在C调曲笛声中缓缓道来,优扬雅致,委婉抒情。高二年级的张徐丽泰同学曾在练习之余,了解作品创作背景,听着赵老的故事,笛声中表露着对作品更深层含义的理解,感受作品中哀而不怨,心境宽广的变化。
《祁连音画——飘雪》是近几年新作,同为竹笛演奏家的卢耀波老师创作该曲,通过梆笛中贴近曲笛音域的F调,呈现了祁连雪峰风光,西行途中晶莹剔透的雪花飘落之景。高二年级张徐丽慧演奏该作品,初学时在快板技巧段落中备受压力,然而在攻克快板后,却感受到了慢板中对气息控制的难度更高。
随之而来的是台湾作曲家陈百忠先生笔下的笛曲《情诗》,该作品最早为西洋长笛作品,后由陈中申移植为竹笛作品。自其他器乐移植至竹笛的作品也是专业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如《兰花花》《流浪者之歌》等等,移植即要体现移植至竹笛演奏后体现的独特魅力,同样考验演奏者的二度创作能力。高二年级的张徐丽泰同学将《情诗》中的七声音阶、五声音阶交互转变呈现自然,也较好结合了曲笛柔美秀丽的音色。快板中以速度和力度对比为特点,表露了不同的曲风。
《春潮》是刘锡津先生以东北民歌为创作素材的作品,慢板所使用的旋律乐句与装饰技巧恰巧融合了南北不同的特色,船歌号子的节奏型在散板中通过曲笛高音音域表现,引人入胜。在高一年级周灵汐同学的演奏中,仿佛眼前呈现了春日乌苏里江冰雪消融,江上船歌回荡的景致。
《绿洲》正是前文提及的西域风情笛曲,由莫凡先生创作,G调梆笛在不同的音乐会作品中出现,却又在不同的同学手中辗转多样的色彩。如《绿洲》这首作品中,在初一年级的王奕凡同学手中,轻快灵动,将沙漠中探寻绿洲的西域风光展露无疑。
同为卢耀波老师新作《祁连音画》系列的笛曲《舞沙》,将相距一个八度的G调梆笛与G调低音笛结合使用,对演奏者风门以及气息流速调节要求较高,本曲由高一年级蔡中瀚同学演奏,特邀高中年级的徐子杰(打击乐)、陈婧婷(二胡)伴奏,为作品音色呈现提供了更多可能。
音乐会的最后,全体演员上台齐奏《三五七》,为本场音乐会画上圆满句号。
多样的笛曲风格,如地域风格作品、赵派笛曲、现代派风格、移植作品等是赵琦老师专业教学中不同阶段学生必然接触的学习内容,本场音乐会是我校竹笛专业教学中极具代表性的一场教学实践活动,体现了不同年级具备掌握不同风格的技巧及作品的学习要求,也充分展现了赵琦老师全面系统科学的教学理念。技巧的训练是专业学习的基本功之一,技术训练背后的气息训练,则更是重中之重,有限的专业课堂上既要结合基本功训练,又须兼顾作品及风格性技巧训练,离不开教学课堂的效率,以及我校专业教学的联动引导,同学们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迅速吸收来自各个方向的技巧与知识,课后勤学苦练,在多位老师的指引下主动思考,提升专业训练效率,也在本专业方向中形成良性循环的助力,教学相长。
曲罢声依旧,专业学习乃至专业教学之路漫漫,学生本着对专业、对舞台的敬畏之心,回首过往的一次次登台,是攀登笛艺之路的一层层台阶,是追寻梦想之途星空中繁星点点。
韩慧慧
2022年6月17日记于杭州
该文刊载于音乐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