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七月的盛夏,携绿意盎然、惠风和畅,2023年甘肃省竹笛夏季系列活动的首场——“金城之夏“甘肃省青年竹笛演奏家专场音乐会于7月14日晚在甘肃省陇剧院成功举办。本场音乐会由国家二级演奏员、甘肃省歌舞剧院民族乐团副团长何静老师担任导聆。出席音乐会的嘉宾有中国音乐学院张健老师团队、甘肃省音乐家协会竹笛专业委员会会长刘怀琪、西北民族大学竹笛外聘副教授王建辉(原甘肃省京剧团竹笛演奏家)、甘肃省音乐家协会竹笛专业委员会副会长阚永春、甘肃省秦腔艺术剧院竹笛演奏家贾虎、安相龙老师,浙江青年笛箫制作师姜锐,以及广大竹笛爱好者和学生共300余人参加了音乐会。
本次音乐会以甘肃省歌舞剧院青年笛子演奏家张力天老师的传统婺剧风格作品《二凡》开场,悲壮激昂、华丽流畅的演奏传达了乐曲的情感和意境,使听众置身于戏曲之中,给听众带来了一种美妙而难忘的听觉享受。由甘肃省秦腔艺术剧院封发老师担任板鼓伴奏。
甘肃省歌舞剧院青年笛子演奏家 张力天老师
接下来,兰州文理学院杨皓翔老师用高超的演奏技术与丰富的情感表达演奏了《热情与冷漠的邂逅》,由三支笛子完成演奏。诠释了冰与火、冷与热、动与静,从冲突至交融的艺术形象,性格对比鲜明。曲中的两种心境时而热情,时而冷漠,热情时如沙漠的火焰,冷漠时若山尖的冰川。由青年钢琴家史洋担任钢琴伴奏。此作品荣获第十届中国音乐金钟奖。
兰州文理学院 杨皓翔老师
河西学院吴思涵老师带来的《踏歌》取材于西安鼓乐,通过其精彩演奏,乐曲主题的发展、多调式多调性的变化完美展现,使听众沉醉于音乐技法与情绪的和谐完美之中。由青年钢琴家史洋担任钢琴伴奏。
河西学院 吴思涵老师
青年演奏家邢世刚老师用优美、激昂的笛声演绎了《大青山下》,高难度的演奏手法与走心的情感表达使听众仿佛穿梭于蒙古族游牧民族之中,感受大青山下儿女的热情好客。由西北师大优秀毕业生张子菡担任钢琴伴奏。
青年演奏家 邢世刚老师
兰州文理学院艺术职业学院副教授吴尔曼老师带来的《春潮》,吸收了东北民歌音乐素材,描绘了春日乌苏里江冰雪消融,江上船歌回荡,千舟弄潮捕鱼的生活画卷。吴老师通过精彩的演奏仿佛带领听众置身乌苏里江。
兰州文理学院艺术职业学院副教授 吴尔曼老师
一曲经典的《秦川抒怀》带领听众重新回到西北的黄土高原上。此曲由甘肃省歌舞剧院青年笛子演奏家段伟老师完美演绎。其浓郁的西北乡土情韵和独具特色的指揉音技巧画龙点睛,感人至深。
甘肃省歌舞剧院青年笛子演奏家 段伟老师
天水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民乐教研室主任、天和之声琴箫会馆艺委会主席靳振彪老师移植的南箫独奏《江河水》是当晚唯一一首箫曲,不禁使人眼前一亮,乐曲富有东北民间音乐特色,由甘肃歌舞剧院扬琴演奏家师萧霏伴奏。“其声鸣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南箫和扬琴的默契配合为炎炎夏日带来了丝丝凉意。
天水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民乐教研室主任、天和之声琴箫会馆艺委会主席 靳振彪老师
西北师大王明辉副教授创演的《长河兰山月》是当晚呈现的唯一一首甘肃原创竹笛作品。既有黄土峁墚、长河奔腾的壮美意象,又有西北花儿和兰州鼓子的艺术特色。通过梆笛富有难度的演奏技术与情感表达来展现“金城揽胜图”般的长河兰山月。该作品荣获第四届甘肃音乐黄钟奖。
西北师大 王明辉副教授
国家二级演奏员、甘肃省歌舞剧院民族乐团副团长何静老师的一首《大漠》,将丝路驼铃的曲折与欢歌娓娓道来。引子里的两对增二度音型富有西域特色。通过何团长的精彩演绎,使听众深切感受到大漠孤烟直和绿洲欢歌。尾声的演奏更是余音绕梁、回味无穷。
国家二级演奏员、甘肃省歌舞剧院民族乐团副团长 何静老师
音乐会以西北民族大学音乐学院竹笛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阚鹏老师的《陕北四章·第四乐章——“闹红火”》压轴。由青年钢琴家史洋担任钢琴伴奏。第四乐章《闹红火》,由行板、快板、急板组成。《闹红火》是陕北地方语,意即喜庆之意。在这一乐章突出运用了腰鼓节奏与笛子朴实的旋律相结合。乐曲不断地在一个单一主题中变奏发展,直至宽阔的广板。结尾部,第一乐章《信天游》主题重现,似乎又把人们带入到那连绵起伏的群山之中。阚老师通过两支不同笛子的精彩演奏,生动刻画出陕北“闹红火”的喜庆场面,全场观众爆发出热烈的掌声与欢呼声。
西北民族大学音乐学院竹笛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阚鹏老师
最后,本场十位青年竹笛演奏家齐奏笛子名曲《扬鞭催马运粮忙》,将现场气氛再次推向高潮。
在这个活力满满的夏天,各位演奏家为听众带来了一场视听盛宴,展示出甘肃青年竹笛演奏家的风采与实力。突破了沉寂十几年的甘肃笛箫艺术活动的现状。通过本次活动,使甘肃竹笛精诚团结、共谋发展。促进了甘肃竹笛师生与中国音乐学院竹笛师生的交流与学习!更好的推动了甘肃竹笛艺术的发展。
撰稿:石路遥、王明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