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和歌
著名箫、笛、 埙演奏家 :张维良
法国著名青年竖琴演奏家:Céline Goudour
Date et horaire du concert : jeudi 1er février 2024 à 20h30
Lieu du concert : Salle Cortot Paris
演出时间:2024年02⽉01 PM: 8 :30
“相和歌”——中国著名笛箫埙演奏张维良、法国著名青年竖琴演奏家Céline Goudour 联合音乐会将于法国时间2024年2月1日晚上8:30在著名音乐厅——巴黎科尔托音乐厅举办。2024年是中法两国建交60年,也是中法旅游文化年,加上中国乐器笛箫与竖琴音乐会在著名的音乐厅的举办,意义非凡,央视也专程奔赴巴黎拍摄“相和歌”音乐会专题片。
随着1月4日中法文化旅游年媒体通气会在故宫博物院的召开,两国元首着眼中法关系大局和长远发展作出重要决定:中法文化旅游年。中法文化旅游年融合文化与旅游两个领域,力图为两国民众创造深入艺术创作的机会,促成丰富且值得记忆的跨文化交流。系列精彩的文化活动全年贯穿,多种艺术形式展现中法文化交流,将为庆祝及增进两国在艺术领域的交流提供绝佳的平台:视觉艺术、文化遗产、建筑、戏剧、舞蹈、音乐、电影、沉浸式体验、手工艺等各种艺术形式将悉数呈现。
据悉,2024年“相和歌”音乐会将在中国进行巡演,目前已定12场。以艺术为桥梁,为增进中法两国友谊添砖加瓦。
音乐会介绍
“相和歌”音乐会是采用中国古代音乐元素,进行创作和编曲,运用中国古老的箫、笛、埙和西方竖琴乐器相结合,力求以一种全新的音响效果展示给听众。
音乐会从古老的“埙”(距今8000多年)创作的作品《风》开始,音乐取自诗经《风雅颂》其中的“风”,古代称之为“国风”,让人隐约领略到来自远古的天籁之声。古曲《胡笳十八拍》采用最具文人代表性的“箫”与竖琴,表达中国汉代蔡文姬内心矛盾的感受。音乐会委约作曲家Joel Hoffman、高平创作的《相和歌》和《风竹》是世界首演,采用中国古老题材,以现代创作手法诠释东方远古与当代音乐的风貌。
自古以来中国吹管乐器箫、笛和埙与琴的结合,被称之为“丝竹”,在中国古代吹管乐器之所以被称之为“竹”,是以其乐器的材料而得名,而西方的古老竖琴也是采用丝弦,也可认定为“丝”,一般来说点与线(丝与竹)的结合是绝佳组合。本次音乐会将尝试以东西方乐器(丝与竹的结合)表达当代人对古老音乐的新的诠释。
中国著名笛箫埙演奏家张维良介绍
张维良,中国音乐学院教授,中国最具创新精神的民族吹管器乐笛、箫、埙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
张维良先后在伦敦泰晤士南岸艺术中心伊丽莎白音乐厅、巴黎梅西安音乐厅、美国林肯艺术中心音乐厅、卡内基音乐厅、瑞士卢塞恩音乐厅、意大利威尔第音乐厅、卢森堡音乐厅、维也纳金色大厅、纽伦堡音乐厅,以及埃及、塞舌尔、加拿大、印度、日本等举办音乐会,2015年在伦敦唐宁街 10号与伦敦管弦乐团合作演出,获得极高的评价。
与张艺谋、陈凯歌等合作担任电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霸王别姬”的音乐创作并演奏,担任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的音乐《自然》创作和演奏、担任第40届2005年日本爱知世博会超越发展:“大自然智慧的再发现”中国馆的现场音乐会的全部音乐原创。
创作各类作品:室内乐、协奏曲、电子音乐、独奏曲130余部。也是最早将中国民族器乐采用“新世纪音New age”、“世界音乐World music”创作的第一人,出版《天幻箫音》、《问天》、《箫的世界》等30余张CD。单张CD发行超过50万张,曾多次荣获演奏、创作国家级大奖。先后创建“华夏室内乐团、中国竹笛乐团”出访欧亚美非演出,获得成功!
法国著名青年竖琴演奏家Céline Goudour介绍
Céline Goudour先后就读于法国塞尔吉-蓬图瓦兹国立音乐舞蹈学院和日内瓦高等音乐学院,并在2017年与2019年分别获得艺术学士学位与教育硕士学位,师从Sandrine Chatron教授。2020年获得法国国家高级职业音乐家文凭,师从Anne Ricquebourg教授。Céline Goudour任教于塞尔吉-蓬图瓦兹国立音乐舞蹈学院教授竖琴。
先后与多个交响乐团演出,凡尔赛皇家歌剧院交响乐团,瑞士罗曼德管弦乐团,日内瓦是室内乐团等,她还曾多次被个大音乐节邀请担任竖琴独奏家,如: Auvers-sur-Oise音乐节,拉罗歇尔音乐节等。在这些音乐节中,除独奏外,她还与其他不同乐器演奏室内乐,如长笛,双簧管等,并获得高度赞誉。
她的演奏音色清纯,音乐细腻,被称之为当今最具潜力的年轻竖琴演奏家,本次音乐会是她第一次涉足中国音乐,箫与竖琴诠释中国古代音乐,并将展示为本次音乐会委约当代著名作曲家 Joel Hoffman 和高平先生创作的新作《相和歌》和《风竹》,以全新的演奏技法将箫与竖琴蛮美的呈现。
音乐会曲目
埙SOLO《风》(2023) 张维良曲
笛与竖琴《胡笳》古曲 张维良编配
笛与竖琴《鹧鸪飞》民间乐曲 赵松庭编曲 张维良编配
箫SOLO《平沙落雁》古曲 张维良改编
箫与竖琴《夕阳箫鼓》古曲 黎英海编曲 张维良改编
箫与竖琴《风竹》(2023)高平曲
箫与竖琴《相和歌》(2023)Joel Hoffman曲
Rappel « Pavane », 6’加演曲《帕凡》
曲目介绍
Présentation du programme
《风》张维良曲
乐曲创意取自“诗经”风、雅、颂“,郑樵(南宋)“风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表达儿时对家乡民谣的眷恋。
《胡笳》古曲 张维良改编
此曲原為琴歌,根据汉末蔡埮(蔡文姬)的诗词谱成,曲谱存見于《澄鉴堂琴谱》。后传有《大胡笳》与《小胡笳》二曲,箫曲分別采用这两曲的部分素材改编而成。音乐表现蔡文姬思念故土却又不舍稚子的矛盾、痛苦的心情,哀婉淒切的情緒深深蕴藏于音乐之中。
《鹧鸪飞》民间乐曲 赵松庭改编
民间乐曲,最早见于1950年赵松庭先生整理为笛子独奏曲。乐曲依据唐代诗人李白《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至今唯有鹧鸪飞。”诗意而作。
《平沙落雁》古曲 张维良改编
此曲原是一首中国古琴名曲,有多种流派传谱,其意在借大雁之远志,写逸 士之心胸。最早刊于明代《古音正宗》(1634)。自其问世以来,刊载的谱集达 五十多种,有多种流派传谱。张维良先生根据原曲素材对其进行重新编创,演奏 录制了此曲并出版于箫专辑《梅花三弄》之中。
《夕阳箫鼓》黎英海编曲 张维良改编
该曲明清就已广为流传,清姚燮(1805~1864)的《今乐考证》。《夕阳箫鼓》是一首抒情写意的文曲,旋律雅致优美。此曲以柔婉的旋律,安宁的情调,描绘出人间的良辰美景:暮鼓送走夕阳,箫声迎来圆月的傍晚; 人们泛着轻舟,荡漾春江之上;
两岸青山叠翠,花枝弄影; 水面波心荡月,桨橹添声……。
《风竹》(2023.)高平曲
风竹相合的形象和声响, 无论是现实的, 还是意念的, 都有着特别的魅力,很早便捕获了中国人的想象。 单凭这两字在古诗中出现的频率, 就足见其受到的青睐。风中的竹最显竹的美,也最易引人联想, 令人寄怀。
我创作《风竹》的音乐, 一半来自对天物的感触, 一半也有人文带来的启发。作品的三个部分各具特定的性格, 时而悠然,时而狂烈,时而凄清。而风竹的意象仅是出发点,音乐由此独步而往, 成就唯音乐才可能的形态和表情, 供每位听者各自去品识。
另外, 标题多少也取自两件乐器的暗示。竖琴历来是, 自然是来去于风中的;更有爱欧莲琴(Aeolian harp,风鸣琴), 全由不得人, 单靠风的拨弄, 发出天籁之声。
竹与箫,几为同义词,本来就是一体的。在西方,吹奏乐器统称Wind Instruments,即, 遂成箫音。
《相和歌》(2023) Joel Hoffman
相和歌 is a merging of two concepts, one from ancient Chinese history and the other from my own personal work as a composer.
相和歌 is a well-known example of the dance form called 盘鼓鼓舞 (pán gǔ gǔwǔ) in which a group of dancers dance on tray-like drums. 盘鼓鼓舞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 Han Dynasty (206 BC – 220 AD). The poem associated with it is called 子衿 (zǐ zǐ jīn) or “The Blue Collar” and is part of the ancient collection of poetry called 诗经 (shī jīng ) or The Book of Odes. 子衿 describes a young lady revealing her love to her admirer. This material suggested the character of the music to me.
The second concept, from my own work as a composer, governs the structure of 相和歌. The work is a set of variations. However, I have not used the traditional method of generating variations, that is, a group of sections of music all related to a theme stated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piece. Instead, the equivalent of an opening theme is the fifth section, called “source”. Sitting right in the middle of the piece, this “source” is in fact the source material for the eight variations, with variations one through four before the “source” and variations five through eight after it. Every variation is related to the source section in that it is ‘carved out’ of the source. Michelangelo is believed to have said, “Every block of stone has a statue inside it, and it is the task of the sculptor to discover it.” This is what I have done with these variations: the “source” is the block of musical stone and each variation is a unique carving out of that material in that I literally removed material from the “source” section to create each musical “statue” or variation.
相和歌 was first composed in 2017 for xiao and guitar, as a commission from dizi and xiao virtuoso Zhang Weiliang. It was performed by Zhang and guitarist Yang Xuefei in Beijing later that year. This new version for xiao and harp was made in 2023
科尔托音乐厅介绍
科尔托音乐厅隶属于巴黎阿尔弗雷德·科尔托师范音乐学院(www.ecolenormalecortot.com),该学院由钢琴家兼教育家阿尔弗雷德·科尔托和钢琴家兼音乐评论家奥古斯特·曼杰奥于 1919 年创立。科尔托厅 (Salle Cortot) 由奥古斯特·佩雷 (Auguste Perret)
于 1928 年至 1929 年间建造。由于其卓越的音响效果,至今仍举办众多古典音乐会。科尔托厅的形状是长方形的,非常狭窄,是根据希腊圆形剧场的原理设计的,舞台位于一侧长边,看台呈半圆形。它的结构采用原始钢筋混凝土,覆盖着镀金青铜,墙壁覆盖着奥库梅木材,赋予了这个地方既朴素又精致的现代主义风格。因此,朴素的外观被无与伦比的音乐环境所取代。每年这里举办近1600场古典音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