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华音专访】新生代青年竹笛演奏家郑迪:在成长的道路上追寻自我,过关斩将
倪茜 华音网 2024-02-27

2024年4月7日,纪念笛艺大师赵松庭诞辰100周年暨蒋国基祖孙三代笛子音乐会即将奏响杭州剧院。这场音乐会由“水乡神笛”——蒋国基、浙江省民族管弦乐学会赵松庭笛子艺术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汪悦洲、新生代青年竹笛演奏家音乐人——郑迪,祖孙三代共同演绎。在音乐会来临之际,华音网将分别对话三位音乐家,让我们一起走进祖孙三代,聆听笛音中的传承,传承中的心声。

本期,我们首先从年龄最小的郑迪开始谈起。作为新生代青年竹笛演奏家,郑迪目前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大四,00后的她已然小有成绩。然而,这个舞台上自信大方形象多变的她,行至今日并不是一帆风顺。人生途无虚行,步步皆有所载。正是在家人、良师和自我坚韧内心的一路同行下,我们才看到了如今的这位光彩熠熠的“竹笛小仙女”。

郑迪在浙江卫视跨年晚会的自我介绍

抖音浏览量1368万

郑 迪

新生代青年竹笛演奏家,音乐人。2001年出生于浙江杭州,从小跟随外公著名竹笛演奏家蒋国基先生学习,2020年录取上海音乐学院,师从著名竹笛演奏家唐俊乔教授。

曾获2012CCTV广播电视全国民族乐器大赛奖项,2022年白玉兰国际音乐节一等奖;第37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竹笛艺术节青年专业组银奖,第三届2021南洋国际音乐大赛竹笛高级专业组金奖;北京全国竹笛邀请赛专业组金奖,香港特长生全国邀请赛特金奖,赵松庭竹笛全国邀请赛连续四届金奖。

近年来,她曾与中国芭蕾舞交响乐团、上海爱乐乐团、上海歌剧院、浙江交响乐团、厦门交响乐团、天津交响乐团、苏州交响乐团、杭州爱乐乐团、上海音乐学院附中交响乐团等团合作演出,登上各地交响乐团的音乐季与国际音乐节的舞台。

2016年9月G20峰会,在中国杭州拍摄主题曲宣传片MV《杭州欢迎你》。创作个人首支原创作品《西子梦归》,创作改编经典红歌《颂红船》,其表演视频登上了学习强国app,点击量达20万,并被学习强国收录于“永远跟党走——‘七一’乐曲合集”中。

2019年,与外公蒋国基先生合力发行首张专辑《笛声》,并在杭州举办首场个人音乐见面会。

她是CCTV的常邀嘉宾,被央视称赞为“竹笛小仙女”。参与《风华国乐》录制,2019年参加综艺《我要上春晚》后与诸多影星一起登上《直通春晚》的舞台,被誉为“带着竹笛的传承侠客”。

受邀登上国内诸多大型晚会与活动:2019年出席祖国70周年经典电影音乐会;2019年央视元宵节晚会;2020全球“欢乐春节”大话春节音乐会开幕式;启航2022 ——CCTV总台跨年晚会;2022年浙江卫视《中国好时节》;2022-2023浙江卫视《美好跨年夜》;启航2023——CCTV总台跨年晚会;第38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开幕式《复兴的大地》担任竹笛演奏,并成为第一个登上上海之春开幕式的00后国乐演奏家。

录制诸多综艺传承发扬国乐文化:录制CCTV音乐频道《风华国乐》,2019年参加综艺《我要上春晚》后又登上《直通春晚》的舞台。她作为年龄最小的乐评人,参与录制爱奇艺综艺《我是唱作人2》;2020年参与广东卫视《国乐大典3》的录制;腾讯视频综艺《当燃是少年》;CCTV-3《黄金一百秒》;腾讯视频《登录圆鱼洲》。

她是第一位登上国际时尚杂志《Vogue》的00后国乐演奏家。为Dior迪奥花秘系列进行拍摄,登上国际时尚杂志《VOGUE》;后又登上《VOGUE》 - cool people系列。

竹笛与乐队《三五七》郑迪演奏

·2007年·

误打误撞开启的学笛之路

很多人是从“蒋国基的外孙女”这个前缀认识我的,但他们不知道的是,陪伴我从小长大的其实就是我的外公外婆。外公教我笛子,外婆照顾我的生活,一直到现在。

我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家里每天都有很多学生会来找外公上课,我每天都在听各种各样笛子曲。因此,很多别人要学很久才能背出来的曲目,我从那时就能背唱了。但即使是在这般耳濡目染的环境里,小时候的我却对笛子一直不太“感冒”。直到6岁时,我偶然抓起一把笛子在手中把玩,却被大人误解为我对笛子有兴趣。于是,我的学笛之路就这么误打误撞地开启了。

早上学游泳,中午回来外公给我烧碗馄饨,下午学琴练琴一直到晚上,这样的生活大概持续了三四年。那时候年纪小,认为笛子和西洋乐、跳舞相比并不是一个最适合女生学习的优雅兴趣。再加上日复一日枯燥的练习,我仍然是对笛子处于一种不太喜欢的态度。但是我的外公一直没让我放弃,他是我的启蒙的老师,也是一位严厉的老师。平时我练习出错或者不认真,他也会暴走,会教训我。但正是平日里的高要求对待,我小时候的基本功和台风相较于其他琴童来说会更为扎实。

郑迪和外公蒋国基

我的第一次登台是在小学的校园艺术节,我发现原来吹笛子能让我穿上漂亮的裙子化好看的妆,我就有点开心,便开始期待每一次的舞台,也慢慢积累了很多的奖项。再后来,我通过特长生考上了一所非常好的初中。人们在介绍成绩很好的学生时会说:“那个学习成绩很好的女孩”,而谈起我时会说:“那个笛子吹得很好的女孩”。悄然间,笛子好像变成了我的一种存在感的体现。小时候的我开始享受这种苦练技艺之后的甜头,也就不再考虑“吹笛子”是否优雅了。

除了对我技艺上的高要求,外公还教会我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在练笛子的时候,我挺害怕他。但是生活中遇到问题我会愿意找外公外婆的倾诉,在我高中最难熬的那几年也是如此。他曾经告诉我:“做一件事情,首先要开心,吹笛子也是一样。如果你今天心情不好,就不要练琴。你只有身心健康了,快乐了,你的音乐才会快乐,练习才会有效。”

“低调做人,高调做事”是他的另一句名言,他本人也是如此践行这条原则的。平时扎实基本功,做个有准备的人。当机会来了,要好好把握。2023年杭州亚运会之前,当我得知有选拔机会的时候,我在家用笛子练习了很多亚运会的主题曲。我记得选拔那天,很多人吹了非常专业的曲子给导演听,但对于不是专业学习音乐的人来说,这些曲目似乎并不能触动他们。而当我吹了早早准备好的亚运会主题曲——《同爱同在》时,我感觉导演一下子听懂了,并且感受到了我的用心,于是我也就有幸成为了开幕式闭幕式的演员。

作为蒋国基的外孙女,我觉得我很幸运。和很多人相比,我有努力的方向方法。但同样,这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我接受了他的好,就一定要接受他带给我的困扰。因为外公的关系,很多人会对我有一种期待,我的任何一点瑕疵都会被无限放大。就像有一场音乐会中,我在第一句的地方吹得有点破音。音乐会结束后,就有很多人在和我外公聊天的时候会就说:“迪迪这场吹得挺好的,就是第一句破音了。”面对这样的批评或者是建议,换做是以前的我可能要难过好几天。但现在的我已经能够正确处理了,这些批评对我又何尝不是一种激励,争取下次演出得更好。这个心态上的转变,我花了很长时间才学习到,包括正确面对“蒋国基的外孙女”这个标签。

·2017年·

上海人生之旅的坎坷开局

我记得是2009年的时候,外婆陪我参加了CCTV电视器乐大赛,那是我第一次见到唐俊乔老师。一位身着飘逸礼服的女老师,边上围着一大堆人,外婆跟我说:“这就是唐俊乔老师。”飒爽的气质,坚定的目光和引人入胜的台风真是把我狠狠地吸引住了,这也为我后来努力考上音附中埋下了种子。

初中快毕业的时候,有一天外公把我叫到阳台上问我要不要走专业的笛子道路,发挥自己的专长。虽然上音附中是我的理想,但还是会有蛮多顾虑的。专业过不过关另说,到了那里人生地不熟的,肯定不像在杭州的生活这样家人时刻在身边。然后我外婆就说:“先不要担心这么多,先行动起来!”

从决定考附中开始,我每隔一天都会在外婆的陪伴下搭上前往上海的最早一班高铁。到了上海以后,我要先上乐理课,再上上海的文化课。午饭以后,继续赶到唐老师家上专业课。我还记得第一次摸底考试,面对我没有学过的乐理考试,我只考了37分。而跟我同期的小孩都是八九十分的程度。在回杭州的高铁上我就哭了,我就跟我外婆说:“我肯定考不上了。”但当时我的乐理老师,也就是现任上海音乐学院指挥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赵晓鸥老师很认真地给我上课,耐心地告诉我练习方法。就比如乐理考试里的音程视唱,我一开始听不出来也唱不准确,老师就让我把正确的音高旋律录在手机里面,平时翻来覆去地听唱,我踏实努力地照做了。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取得了理想的结果。至此,上海人生之旅的第一道关卡被攻克。

随之而来的,是另一个对我影响更大的难题。

由于上海音乐学院附小附中的一贯制,我对于新班级的同学们来说是一位和他们不太一样的插班生。在高中这个对于性格发展非常重要的年纪,我交不到朋友,无法融入集体生活。这让当时心智还不太成熟且内心敏感的我一度极其抗拒、反感“蒋国基的外孙女”这个称呼。甚至到了如果听到有人这么说,我会觉得这是在攻击我的程度,久而久之,身心逐渐也处于一种非常不健康的状态,这种不健康的状态也开始影响我的舞台演奏。

记得有一次,我要在一场音乐会中演奏《绿洲》。吹到一半时,我心里突然没有了对于演奏的冷静的思考和表演的激情,甚至在想能不能通过装晕倒的方法结束表演。可想而知,我那场的演奏有多糟糕了。回到家里,外公却没说什么。他知道我当时心情不好,跟他一直要求我的“身心健康”的状态已经不符合了。但我知道他肯定也替我觉得遗憾,而且当时还有台下还有很多他的朋友和老师们。但也不能因为我心理抑郁放任我不管吧,外公还是带着我跑演出,想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我快点回到正常的生活中。为了确保我顺利完成演出,外婆就想到说在每次上台之前,让我含两粒速效救心丸。听起来好像不太靠谱,但我后来甚至还找到了不影响演奏的正确的含药方法。后来到了高二,外婆就从杭州来上海陪读了。那段日子,我很辛苦,外婆也很辛苦。

郑迪和外公蒋国基

除了家人给我的支持,我还要感谢我的另一位恩师——唐俊乔老师。

其实后来心态慢慢地转变,更多的还是因为唐老师吧。那段时间,唐老师会经常给我打电话,或者叫我过去谈心,在我心里唐老师就是妈妈一样的存在。唐老师在舞台上是那么有魅力,但她在生活中是很小孩的。老师家里有一块地方摆满了玲娜贝儿的玩偶,从小到大整整齐齐的。老师也是一个特别热爱生活的人,我到她家里去的时候就总能看到她在插花或者在调鸡尾酒,然后跟我说着她以前的故事,那个时候我会觉得我跟唐老师的距离很近很近。

有一次我和老师聊到可能有一天我会变成一个人的将来,我很害怕也很无力,当然这可能也是我还不成熟的一种表现。然后老师沉默了一段时间跟我说:“迪迪,如果真的有这么一天你就给我发微信,你说老师你在哪。如果我在上海,你就来上海找我,如果我在北京,你就来北京找我。我会一直陪着你。”别人可能会安慰我让我别想这么多,但是唐老师直接给了我一个可以依靠的结果,她就是我的另一个港湾。

郑迪和恩师唐俊乔

进入附中以后,跟着唐老师学习了很多现代的技艺和思想。生活上她给予我关爱,专业上她和外公一样,追求完美而且严厉。不管在生活中和老师相处得多么融洽,但只要和老师聊到专业上的内容,我都会不自觉得紧张。唐老师除了是位严师,她还是位名师。她很会因材施教,对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教学方式。她没有一个固定模板套在每个人身上,而是看你的生活环境、性格特点给你安排合适的曲目教学。这就是为什么唐老师的学生能够四面开花,在全国各地的音乐学院任教的原因,唐老师对此也觉得非常骄傲。

在家人的陪伴和老师的鼓励下,突然有一天我的心结好像就解开了。我对“蒋国基的外孙女”这个标签不再敏感,我对舞台也不再畏惧。我是“蒋国基的外孙女”是一个事实,而不是别人可以攻击我的理由。我外公给了我很多机会,我也不能辜负外公的用心。上台的失误,别人对我的建议都是为了让我下一次的演出更加精彩。这种心态的坦然是我在这段日子里习得的最大收获。

当心态调整好了以后,我感觉更自信了,真正属于我的机会也变多了。这应该就是外公说的有关“身心健康”的现实映照。

·2020年·

我开始试着找寻自己的艺术道路

从我第一次见到唐老师起,就一直非常喜欢老师的表演风格。但我一直做不出来,也不敢做出来。2020年,在唐老师的推荐下我参加了《国乐大典》,认识到了很多音乐上的朋友,我在跟他们的沟通中学习到了很多舞台表演经验。虽然他们大部分都是玩流行音乐的,但我在他们身上吸取到了很多传统音乐中没有的东西。我觉得这就是音乐的力量,音乐都是有共通点的,是可以对话的。

《国乐大典》回来之后,我好像突然被打通了,我连吹专业的曲子都可以律动起来,也可以像老师一样有台风。而且唐老师后来跟我说,她对我的表演非常满意,唐老师的这句认可真的抵过其他所有人的赞美。渐渐的,很多人都会说我和唐老师很像,连唐老师自己都说是的。接下来,我的专业之路好像也越来越顺坦。我参加了上海之春的开幕式,也上了亚运会等等。我的履历在慢慢增加以后,越来越多的人能看到我的表演。而我也开始思考,属于我自己的风格是什么样的,属于我自己的笛乐之路又是什么样的。

在以前的采访中,我可能会说我以后会跟着外公的脚步走,但最近我会觉得我要独立。我和外公彼此之间对这件事好像也有种无言的默契,我感觉他也在慢慢放手。有时候在家里练琴,外公也不会插手指导了,他甚至会在我练琴的时候说:“我出去走一圈啊。”出去演出也是,以前他都会陪我去各个地方,现在也是越来越少了。我知道,他对我很放心,想慢慢地让我不再那么依赖他。

外公和唐老师教给我的一些东西,我要把它们变成我自己的,而不只是单纯地复制粘贴。就拿4月7日的纪念赵松庭先生音乐会来说,我想通过音乐会的最后一首只有我自己完成的协奏曲告诉大家:我是郑迪,我会有自己新的东西,我也会有自己的风格。这是我接下来要努力的方向。

郑迪和外公蒋国基

可能也是曝光率越来越高了,加上我现在喜欢玩一些自媒体。在我自己认为我的情况越来越好时,关于我负面的一些东西可以说是如影随形。但和以前不同了,经历那么多事情之后,我不再把这些所谓的差评当成我衡量自己的标准。相反,我正确看待,坦然接受,并且更加努力。而且我外公也挺支持我在网上演奏一些流行歌曲,然后拍拍视频玩玩B站的。有的时候我在录一些流行歌曲的时候,外公也会跑过来问我说这是什么歌,有时我们还会一起合拍。

我也看到很多人觉得我参加这么多节目,是不是不学习了?是不是未来不会走专业的道路了?这些都是不可能的。我一定会坚持学习继续学习,我也一定会继续走专业道路。

学习对我这个还是学生的人而言仍然是主要任务。去年央视晚会录制的第二天正好有早上8点的期末考试,如果缺席考试,就要面临一定争取不到保研名额的可怕后果。于是,我凌晨结束录制,就马不停蹄连夜赶回学校,赶上了早上的那场考试。有时候,有些机会可能真的跟学习冲突了,我会优先放弃掉那些很好的机会。但是我从来没有觉得很后悔,因为我知道我的机会只会越来越多。而笛子演奏这条路我也会继续前行,我喜欢我的生活充满着笛声。我一点都不排斥把我的竹笛和任何东西结合,有些人会觉得你学习的笛子是一件非常传统的民族乐器,你不可以穿很时尚的衣服在舞台上表演。我不认可这个观点,我就想通过音乐表达最真实的自我,我的未来,笛子的未来,民乐的未来都是充满无限可能的。

·2024年4月7日·

希望赵松庭先生能来听我们的音乐会

这场音乐会是外公、舅舅和我一起精心筹备的,属于我们祖孙三代的第二场音乐会。音乐会的形式会比2021年在宁波举办的第一场祖孙三代音乐会更加丰富,比如用到了口笛、弯管笛、雁飞篪等等竹笛之外的传统吹管乐,而且所有的曲目都将与交响乐创新编排,其中更有部分曲目为交响乐版首演。我们会尽可能展示中国吹管乐的多重可能。

“祖孙三代”这四个字对于别人来说可能只是一个噱头,一个标题。但是对于我来说,我深知外公培养舅舅和我的不易。教学和实践齐头并进,还要跟上发展如此快的时代,这其中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精力。

这场音乐会最重要的是纪念赵松庭先生100周年诞辰。我记得经典动画电影《COCO》里有这样一句台词:“真正的死亡是世界上再没有一个人记得你。” 时至今日,外公有时在提起赵松庭先生时还是会热泪盈眶,赵先生之于外公也是家人一样的存在。正因为有像我外公这样的传承者,我们所有人都没有忘记赵松庭先生,外公也一直教诲我们不能忘。

外公说:“我们要让赵老师看到,作为他的学生不仅仅是传承了他的技艺,更是将技艺背后的品质融入了每一首曲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如果那天赵老师真的回来听我们的音乐会要让他看看,不仅是他学生成功,他学生的学生也如此优秀。”因此我们定的曲目不完全是赵先生的作品,也是希望给一位老师最大的成就感。

4月7日那天,相信赵松庭先生的在天之灵一定会听到我们的笛声,倍感欣慰。

纪念笛艺大师赵松庭诞辰100周年

暨蒋国基祖孙三代笛子音乐会

演出时间

2024年4月7日(周日)19:30

演出地点

杭州剧院

主 办

浙江省民族管弦乐学会

协 办

浙江交响乐团

购票链接

长按识别二维码

进行购票

后 记

采访郑迪的那天是年后杭州最冷的一天,我和郑迪在一家咖啡店靠窗的位置完成了这次访谈。暖烘烘的室内混杂着咖啡的香气和偶尔嘈杂的人声,与室外湿冷的地面、稀拉的人群形成了强烈的对比。面朝着巨大的落地玻璃,我倾听着郑迪娓娓道来自己的人生经历。

在这次访谈之前,我的脑海里总会结合一些外界给予郑迪的评价和标签设想此次交流的现状。但当结束聊天时,我只觉得这是一个坚韧的女孩。无论是家庭给她的幸运加成,还是严师对她的悉心教诲,她都努力伸展自己的枝叶接受灌溉。在面对人生的难题,周遭的质疑时,她也没有轻言放弃。郑迪始终朝着内心的向往,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在自己的道路上,有所思,有所求。

周国平曾说:“世上有一样东西,比任何别的东西都忠诚于你,那就是你的经历。”所有的光环和挫折,都会成为郑迪在这个音乐世界里闯荡时不竭的灵感源泉。

【华音专访】
视频图片素材|郑迪
文字编辑|华音网 倪茜
转载请注明以上信息



FROM:华音网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