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祝贺中国首位竹笛博士杨伟杰的原创作品竹笛独奏曲《诗乡》入选国家艺术基金项目
华音网 2024-03-12

竹笛独奏曲《诗乡》的创作灵感取自唐代文学家韩愈的著名七律《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曲作者杨伟杰生于中国香港,祖籍潮汕,对家乡念兹在兹。诗意虽颇为伤感,但情真意切,故以诗为引,融合长安与潮汕曲风,利用竹笛与乐队或钢琴的形式,表达诗中与自身之情感与乡愁,投射出香港同胞与祖国人民血浓于水的深刻情感。



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2024年3月1日公示了国家艺术基金(一般项目)2024年度资助项目名单公示,其中香港特区“粤乐集结号”申报的竹笛独奏曲《诗乡》入选国家艺术基金“小型剧(节)目和作品创作项目”。一如既往,今年的国家艺术基金也是竞争非常激烈,独奏曲项目申报共56项,立项资助5项,《诗乡》乃其中之一,更是唯一一部来自香港特区的入选作品。

竹笛独奏曲《诗乡》作曲者杨伟杰欣喜表示:“感谢国家艺术基金!感谢专家评委们对《诗乡》的认可!感谢香港中联办和香港文联对我们文艺工作者的指导与支持!竹笛曲《诗乡》能够入选立项,我深感荣幸!

这也是香港特区纳入国家艺术基金资助体系三年以来,第一首民族器乐独奏曲获选!十分期待用我手中的竹笛去说好香港故事,说好大湾区故事,说好中国故事!谢谢大家!”

香港《大公报》报道

2024年3月2日《大公报》A6 要闻

前言花絮:独奏曲《诗乡》灵感取自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七律《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作品以诗为引,融合长安与潮汕曲风,利用竹笛与乐队或钢琴的形式,表达诗中与自身之情感与乡愁,投射出香港同胞与祖国人民血浓于水的深刻情感。

此曲的创作者是粤乐集结号团长、艺术总监杨伟杰,他亦是笛箫演奏家。为粤港澳大湾区的融合发展,他从香港来到广州,目前是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他接受大公报记者采访表示,“我在香港出生,祖籍是潮汕,这个作品表达了我对于家乡的怀念。每一届国家艺术基金的竞争都很激烈,我很荣幸能够入选,感谢专家们对我的认可。我会努力演出,更好地推广这部作品。”

正文:

备受鼓舞——香港的港湾是永恒的创作主题

香港画家沈平今次获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水彩(粉)画《我们的港湾》,创作初衷源自对香港的无限热爱。他形容今次成功获得资助,内心很振奋,对于其创作历程来说是一次莫大的鼓舞、一种厚待。

沈平表示:“我前年生了场病,右手运用不太顺畅,现在都是左手创作,但我不会放弃绘画。今次描绘《我们的港湾》也会用左手完成,虽然不同右手创作,我更换了表达方式和作画工具,然而我依然追求生动朴实、色彩明快的创作风格,只为展现美好的香港。”

在他看来,香港的港湾是其永恒的创作主题,今次他以左手描绘大尺幅四联幅画作《我们的港湾》,展示维港两畔的活力和人文情怀。

李易璇所在的香港芭蕾舞团凭藉芭蕾舞剧《布兰诗歌》巡演项目成功获得国家艺术基金申请,作品由香港芭蕾舞团和香港管弦乐团联合打造,展现两大艺团的表演特色,且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时在香港上演,出现了一票难求的演出盛况。

李易璇形容今次成功申请,体现国家艺术基金会香港艺术团体的支持和认可,未来香港芭蕾舞团也会努力创作更多优秀作品。

独奏曲《诗乡》灵感取自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七律《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作品以诗为引,融合长安与潮汕曲风,利用竹笛与乐队或钢琴的形式,表达诗中与自身之情感与乡愁,投射出香港同胞与祖国人民血浓于水的深刻情感。

此曲的创作者是粤乐集结号团长、艺术总监杨伟杰,他亦是笛箫演奏家。为粤港澳大湾区的融合发展,他从香港来到广州,目前是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他接受大公报记者采访表示,“我在香港出生,祖籍是潮汕,这个作品表达了我对于家乡的怀念。每一届国家艺术基金的竞争都很激烈,我很荣幸能够入选,感谢专家们对我的认可。我会努力演出,更好地推广这部作品。”

《大公报》记者:刘毅、颜琨

香港《文汇报》报道

2024年3月3日《文汇报》A1 要闻

以音乐诠释血浓于水

广州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杨伟杰的独奏曲《诗乡》此次入选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诗乡》是三年来香港首个获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独奏曲兼中乐的竹笛曲,作品灵感取自唐代文学家韩愈的著名七律《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杨伟杰在接受香港文汇报记者访问时介绍:“《诗乡》融入了长安及潮汕曲风,也有乐团版和钢琴版两个伴奏版本,可以根据演出需求做不同呈现。”此次申报基金资助的是他担任团长的乐团——“粤乐集结号”,此乐团包含了粤港澳三地的青年乐手,大家一直致力于结合传统粤乐、新编乐曲,以及演唱,创作出富有特色的跨界广东音乐。

杨伟杰相信,《诗乡》获得基金资助的原因,或许是音乐投射出的他的乡情,“就像曾经住在香港的人,对内地的家乡的怀念与思念。所以我也希望在这个新时代,以音乐发扬民族精神和中华精神。”香港故事就是中国故事的一部分,他希望用音乐讲述好这些故事。

“基金这个平台可以更多地促进内地及港澳地区的艺术交流,会越来越好的。此次获资助的香港项目数创了新高,突显了国家对我们的关怀与支持,同时证明港澳地区的艺术家也是有一定的、较高的水平的。”有了“关怀”和“高度”,他相信艺术基金就能将港澳地区的艺术家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中。

《香港文联》报道

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 (3月1日)公示了国家艺术基金(一般项目)2024年度资助项目名单公示,其中香港特区有12个艺术机构、艺术工作者的申报项目入选,创三年来新高。2024年度香港入选项目,包括小型剧 (节) 目和作品创作项目3项、美术创作项目2项、传播交流推广项目5项、艺术人才培训项目1项、青年艺术创作人才项目1项。

杨伟杰介绍

“不仅追求高超演奏技巧,亦探索在笛外的艺术,弘扬中国笛乐文化。”《亚洲周刊》

“一根竹管,演绎万象。”《音乐周报》

“团团优美的笛音,阵阵飘向听众席,引领大家去广东沿海甚至闽台海域,潇洒地走了一回。”《联合早报》

“Mastering its floridly ornamented part with gusto, his incisive and penetrating tone on the bangdi often rose above the orchestra's machinations.”  - The Straits Times

“Marvelously echoic sounds that really do transport you out of the chilly Midwest.”

- Chicago Classical Review

“[Yeung] commanded surprising power and resonance for just a bit of bamboo. The tone was clear and liquid even while using the special membrane, fitted over a hole, that gave a characteristic buzz to the dizi tone.” –Alexis Alrich

中国首位竹笛表演艺术博士,国家艺术基金2024年度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获得者。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师从笛箫大师张维良。现任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竹笛表演与民族音乐学方向硕士生导师,兼任香港演艺学院音乐学院硕士生导师,并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竹笛专业委员会名誉理事、广东省音乐家协会竹笛学会名誉常务理事、香港竹笛学会理事、香港艺术发展局审批员、香港天籁敦煌乐团艺术顾问、粤乐集结号团长兼艺术总监。曾担任新加坡华乐团艺术咨询团海外成员。

曾多次在中国香港、北京、上海、台北等地举行独奏会,并曾与著名指挥家张列、王甫建、叶聪、钟耀光、叶和中、顾宝文、侯丹平、刘炬、刘沙、林大叶、景焕、张镇以及广东民族乐团、上海民族乐团、新加坡华乐团、香港城市中乐团、台湾爱乐民族管弦乐团、俄罗斯萨马拉爱乐乐团、广州交响乐团、深圳交响乐团、山西交响乐团、香港管乐协会专业导师管乐团、华南师范大学蓝盾交响乐团合演多首大型竹笛作品,其中更曾与广东民族乐团五度合作,与上海民族乐团三度合作,乃首位中国香港出生的中乐演奏家受邀与内地顶级民族乐团合作演出。

近年的重点演出包括2019年3月策划并演出两场“粤乐集结创新篇”音乐会;参演国际知名作曲家周龙的得奖歌剧《白蛇传》,担任埙、竹笛演奏,由著名指挥家水蓝指挥香港管弦乐团、香港艺术节合唱团及香港儿童合唱团联合演出;6月随著名作曲家陈永华指挥的香港圣乐团赴加拿大多伦多首演他的第九交响曲《仁爱大同》;8月参演上海芭蕾舞团的芭蕾舞剧《马可波罗:最后的使命》,由上海歌剧院常任指挥张诚杰执棒;9月受邀在广州参演“国乐颂中华—广东省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民族音乐会”,由著名指挥家王甫建执棒广东民族乐团演出;2020年9月受邀参演“同心筑梦”—庆祝广东省政协成立65周年专题民族音乐会,由著名指挥家张列执棒广东民族乐团演出;10月受邀参演保利•华南粤港澳优秀剧目展演季,在东莞、珠海、惠州、深圳巡演四场“箫遥琴思—杨伟杰、沙泾珊笛箫与弹拨乐音乐会”;2022年4月在广州星海音乐厅交响乐演奏大厅成功举办“听粤—杨伟杰、沙泾珊与广东民族乐团音乐会”,由著名指挥家侯丹平执棒;8月受邀参演由中国音乐家协会交响乐团联盟23家院团联合委约著名作曲家赵麟创作的交响音诗《千里江山》粤港澳大湾区巡演,由著名指挥家林大叶、景焕指挥深圳交响乐团、广州交响乐团、香港管弦乐团、澳门乐团联合演出;2023年1月由香港特区政府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在香港大会堂剧院主办“诗乡”——杨伟杰竹笛演奏会,全院满座。

曾与汤良洲、汤良德、郭亨基、何文川、吕嘉、李复斌、徐英辉、林敬基、廖国敏、杨力、肖超、郭勇德、黄光佑、江赐良、Stephen Burns等指挥家以及香港爱乐民乐团、香港管弦乐团、香港弦乐团、香港龢鸣乐坊、四川音乐学院民族乐团、星海音乐学院国乐团、台北市立国乐团学院国乐团、天津交响乐团、台北琴园国乐团、新加坡鼎艺团、马来西亚崇正民乐团、菲律宾侨中民乐团、美国焦点乐聚团等多个海内外艺团合作,也曾多次到中国内地多个省市、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韩国、日本、美国、英国等地作学术交流和演出。

祖籍广东普宁,于中国香港土生土长。先后随张向华、李镇、曾永清、黄金成、孙永志、蒋国基、马迪等名家习笛,并先后得到宁保生、俞逊发、戴亚、林克勇、马迪、张延武、孔庆宝、荣政、谭炎健、杜如松、詹永明、朱文昌、王次恒、彭天祥、黄德成的指导,多年来更一直聆受林谷珍之教益,随张振涛、余少华研习中国音乐史及民族音乐学理论,随余其伟研习粤乐艺术,王建平学习昆笛演奏,王培瑜学习潮乐演奏,苏纯贤学习二胡演奏。2003年获香港中文大学颁授一级荣誉音乐文学士学位,并免试直升研究院攻读民族音乐学,获颁哲学硕士衔,其后在香港演艺学院攻读竹笛演奏音乐硕士学位,为香港首位竹笛演奏硕士,同时留校任教,在学期间曾多次获颁奖学金。2011年被《中国竹笛》杂志评选为十二位“最具魅力青年笛子演奏家”之一,2014年获“北京竹笛邀请赛”青年专业组金奖。2019年,杨氏荣获香港音乐及舞蹈界联会颁发“杰出音乐家大奖”,以表扬他在音乐艺术上的成就以及对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和海内外音乐文化交流之贡献。同年以高层次青年拔尖人才身份引进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杨伟杰是华南师范大学最年轻的民乐正教授,也是目前唯一一位在国内担任全职竹笛教授的香港音乐家。在大湾区高校从事音乐教育工作近二十年,在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任教以来,所教授竹笛学生在多个国际级、国家级、省市级器乐比赛中获得近70个奖项,连续三届本科生获音乐学院优秀毕业论文,2022年组建勷勤竹风——华南师范大学竹笛乐团,2023年7月获华南师范大学第十二届教学成果奖。

曾担任香港电台第四台“乐在神州”节目主持,也曾为香港特区政府教育局、音乐事务处、香港中央图书馆、国际演艺评论家协会(香港分会)、香港艺术节、香港浸会大学音乐系、香港恒生大学、澳门圣若瑟大学、澳门乐团、上海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新加坡拉萨尔艺术学院等多家学府和机构主持讲座、大师班、工作坊和外展音乐课程;为《中国音乐导赏》(香港商务印书馆2009)、《听赏中国音乐》(香港大学出版社2019)作者之一,担任香港中乐团《中乐无疆界—国际作曲家高峰会论文集》(2017)主编,并于海内外多份报刊发表过数十万字的音乐专题文章。应邀担任2019爱•乐国际音乐大赛、2020第五届北京竹笛邀请赛暨首届北京箫邀请赛、首届长安国际笛箫艺术节艺术展演、2022首届国韵杯民族器乐艺术展演、2023第十四届中国音乐金钟奖香港选拔赛评委、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箫考级教程编委等。曾受邀录制中央电视台《风华国乐》节目,自2017年开始策划“粤乐集结号”系列音乐会,携手多位来自粤港澳三地的青年音乐家,推出多场跨界粤乐演出。创作笛曲《粤竹》与《诗乡》, 2023年由中国唱片集团出版发行“听粤—杨伟杰、沙泾珊与广东民族乐团”双CD专辑。2024年,《诗乡》荣获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资助,乃首位香港音乐家创作的民乐独奏曲获此殊荣。

杨伟杰所用之竹笛由中国著名制笛师万强于丙申至癸卯年间特制,由西安涤心坊提供;所用之木箫为广东省非物质遗产(箫笛制作)传承人郭大强于乙未年间特制,由广州粤声郭氏笛箫社提供。

FROM:笛子艺术网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