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笛音传情,交响辉煌,祖孙三人共赴三年之约 | “纪念笛艺大师赵松庭诞辰100周年暨蒋国基祖孙三代笛子音乐会”温情上演!
倪茜 华音网 2024-04-09


2024年4月7日晚,“纪念笛艺大师赵松庭诞辰100周年暨蒋国基祖孙三代笛子音乐会”在杭州剧院惊艳上演。

著名竹笛演奏家蒋国基、青年竹笛演奏家汪悦洲以及新生代青年竹笛演奏家郑迪祖孙三代同台,温情献演;国家一级指挥张列和浙江大学公共体育与艺术部副主任、公共艺术教育中心主任周怡如携浙江交响乐团鼎力加盟,默契演绎;上海大学音乐学院院长王勇担任导聆,锦上添花。各界齐心,通过“祖孙三代”这一业内罕见的传承形式,共同奏响了纪念浙派笛乐宗师赵松庭先生诞辰100周年的最强音,用笛音吹奏着音乐传承中浓浓的师生情与亲情,为到场观众倾力呈现了浙派笛乐的迷人和民族音乐文化的魅力。

本场音乐会由浙江省民族管弦乐学会主办,浙江交响乐团协办。作为国乐界的大事,音乐界的幸事,音乐会一经宣发就引起了广泛关注。音乐会当晚,杭州剧院座无虚席,众星云集。

当晚到场的嘉宾有:世界生产率科学院院士、浙江省文化产业研究会特聘专家吴学新,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党组成员、省文物局局长朱海闵,浙江音乐学院副院长汪洋,上海音乐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刘英,中国文联音乐艺术中心副主任、《人民音乐》杂志副主编张萌,浙江省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刘建宽,浙江交响乐团团长郭义江,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主任刘灏,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唐俊乔,北京音乐周报主任孟绮,清华大学教授谢鹏,中央电视台导演韩颖,浙江省摄影家协会主席王小川,苏州昆剧院副院长邹建梁,人民音像出版社音像部主任黄志鹏皆悉数到场。同时,作为音乐会曲目的编配者,王天明、林梦和李晓萌也都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这一音乐盛会。

与2021年蒋国基祖孙三人的第一场专场音乐会不同,本场音乐会的所有曲目都与交响乐进行了创新编排,更有部分曲目为交响乐版首演。同时,排笛、低音笛、弯管笛、雁飞篪等经由赵松庭先生改革的吹管乐器也都惊喜出场。时隔三年,祖孙三人都用自己的全新面貌将浙派笛韵与恩师重义,爱笛之心与至亲之情融在了这声声笛音中。情深意重的立意、精心编配的选曲,还有丰富的出演乐器,以及笛子与交响乐的深度融合共同组成了这一整台精彩纷呈,高潮迭起的纪念音乐会。

在导聆王勇院长风趣轻松的开场后,祖孙三人共同吹响了音乐会的第一个音符。《云雀》是一首由罗马尼亚民间乐曲改编的口笛曲,蒋国基、汪悦洲和郑迪三人时而齐奏,时而对吹,时而与交响乐队相互呼应,将云雀在林中嬉戏的场景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舞台上。

著名竹笛演奏家蒋国基自20世纪70年代起师从赵松庭先生。1976年,在赵松庭先生的指引下,自主创作演奏了一曲《水乡船歌》传遍大江南北。音乐会的第二首曲目,就是由蒋国基和他的外孙女——新生代青年竹笛演奏家郑迪共同演奏了这首经典曲目。《水乡船歌》原名《蚕乡船歌》,作品吸收了浙江民歌《柳元郎》音乐素材,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的春光明媚。一首曲子承载了一位老师对学生前途的思量,也承载了祖孙二人血浓于水的亲情。

纪念大师最好的方式,就是演出他的作品。音乐会的第三首曲目是由赵松庭先生根据婺剧音乐改编的曲笛独奏《二凡》,由青年竹笛演奏家汪悦洲演奏。乐曲具有浓郁的浙派笛乐的风格特点——委婉大气,华丽流畅。乐曲中的紧打慢唱,抑扬顿挫,都在汪悦洲与特邀鼓板演奏家翁康峰的紧密配合中,将独特的戏曲韵味演绎的淋漓尽致,引来掌声阵阵。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协奏的浙江交响乐团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中西合璧的理念,他们在与民族乐器的合作中不断积累经验,寻找着民族乐器交响化的最佳发展途径,也为当晚的音乐会演出奉献了精彩的演绎。

赵松庭先生不仅是一位杰出的音乐演奏家,更是一位理论研究者和乐器改革家。作为赵松庭的大弟子,蒋国基始终把发扬恩师的乐器改革成果作为自己的职责,在不同的演出场合中持续用作品向社会展示恩师的成果。

篪与乐队作品《吹篪怀古》作为音乐会的第四首曲目,向观众展示了“雁飞篪”这件来自典籍里的中华古老乐器。雁飞篪,学名“同管双笛”,它是江南笛王赵松庭和弟弟赵松龄根据唐宋典籍记载及壁画上的形象,经十年研究探索仿制而成。蒋国基为“篪”这件音色与笛子有一定反差的乐器量身定制了这首《吹篪怀古》,用悠远的意境,怀旧的旋律让观众领略了这件乐器独特的和雅之美。

在蒋国基的演奏后,汪悦洲手持赵松庭先生的又一改革乐器——低音笛步入舞台。他为观众带来了由蒋国基作曲的低音笛作品《剑影醉月》。在70年代定型的低音笛,笛身较于普通笛子更加粗长,对于演奏者来说是不是一件容易演奏的乐器。汪悦洲沉稳的台风和交响乐默契地配合,演绎着动听的传统民族音乐,带领观众沉醉在低音笛的悠然叙述中。

柔润的笛音串联起了赵松庭与蒋国基师生间的“恩情”,也串联起了蒋国基与家人间的“亲情”。作为祖孙三代中的中坚力量和后起之秀,汪悦洲与郑迪在音乐会的第五首曲目中用排笛演奏了由蒋国基作曲的《采桑曲》。朗朗上口的旋律和独特的水乡音乐风格,描绘了一幅繁忙美好的农忙情景,一派江南春光跃入眼前,令人流连忘返。

上半场的最后一首曲目,是最新研制的弯管笛作品《雷峰塔遐想》与观众的惊喜见面,该曲目由蒋国基创作演奏。弯管笛是赵松庭先生的又一改革创举,但由于制作工艺的复杂,这件乐器在传承发扬的过程中始终不尽如人意。但是功夫不负有心人,蒋国基终于找到了最合适的材料,为恩师交上了一份圆满的答卷。音乐会中出现的弯管笛,由制笛师王建宏在弯处用了和笛子密度更加相似的3D打印技术进行衔接,使得乐器音量变大,乐器性质更加稳定。今年已76岁高龄的蒋国基在舞台上依然神采飞扬,与指挥周怡如和浙江交响乐队的配合,演绎出了这首作品极强的故事性与传奇的宗教色彩。

音乐会的下半场由郑迪演奏全场,她选择了由当代作曲家于京君创作的笛子与乐队作品《新柳水令》。与上半场清新秀丽的江南风格有所不同,该曲融合了山东、河北民间的多种音乐元素。作为蒋国基的外孙女,郑迪的成长道路备受瞩目,其中的压力也可想而知,而郑迪始终没有放弃笛艺的传承。她说:“我想通过音乐会的最后一首只有我自己完成的协奏曲告诉大家:我是郑迪,我会有自己新的东西,我也会有自己的风格。这是我接下来要努力的方向。”

在观众的期待中,返场曲——巨笛与爵士乐《茉莉花》惊艳奏响。当家喻户晓的民族旋律与西方爵士风格的编配碰撞,张列指挥与浙江交响乐团再次点燃了音乐会的现场。蒋国基、汪悦洲和郑迪三人手捧巨笛,踩着音乐的节拍缓步登台。在恩师赵松庭先生的影响下,蒋国基在乐器改革领域也颇有建树,巨笛就是蒋国基的代表性改革乐器之一。悠远浑厚的笛音与前半段音乐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声声笛音,声声入心。

笛音悠扬,思念流淌;笛音袅袅,余音绕梁。正值赵松庭先生百年诞辰之际,他的学生,他的后辈用一场音乐会完成了最好的缅怀。

蒋国基曾说:“没有赵松庭老师,就没有我如今的一切。我几十年来就是在完成赵老师的嘱托。”这场音乐会是一位学生对老师的怀念与感谢,也是民乐世家的代代相传中,技艺与精神的接力与延续。“传承”始终是民族音乐继承发展的终极命题,这场别开生面的祖孙三代音乐会为这个命题做出了一张完美的答卷。继承乐器,传承曲目,发展技艺,发扬精神。当音乐被赋予人类情感的寄托,当它以传承的方式融入骨血中时,它就不再单纯是一种形式、一段旋律或是那几分钟而已,它将发出绚烂的光,进入时空的隧道、心灵的殿堂,去到任何它想去的地方。

-走台花絮-







FROM:华音网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