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9日,四川音乐学院音乐厅迎来了一场文化与艺术的盛宴——“蜀音冀韵笛里情”川·冀笛文化交流活动在此圆满举办。本次活动由四川音乐学院民乐系与河北省民族管弦乐学会笛箫埙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四川音乐学院艺术处与蜀音笛箫承办。活动不仅展示了四川与河北两地深厚的文化底蕴,更促进了两地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四川与河北,作为中华大地上的两颗璀璨明珠,各自承载着丰富而独特的文化底蕴。四川,被誉为“天府之国”,孕育了巴蜀文化的灵秀与包容;河北,作为燕赵大地,以其悠久的历史与豪迈的民风著称。尽管两地相隔千山万水,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从未间断,共同编织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图谱。
人民音乐出版社编审张辉先生致辞
当日晚,四川音乐学院音乐厅内座无虚席,观众们怀着激动的心情期待着这场文化盛宴的开启。场灯渐暗,舞台中央的灯光聚焦在容光焕发的演奏者身上,他们手中的笛子仿佛在诉说着一段段动人的故事。
主持人李迎春
演出以竹笛合奏《日出》拉开帷幕。这首曲目取材于渝东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由石磊教授特别为点石竹笛乐团创作。七个声部的笛声交错配合,表达出山民们热爱劳动、热爱山区生活的情感。旋律自由,流露出山民愉悦自得的心情,使整个音乐厅充满了生机与活力。韩志成、蒲永鹏、杨永德、李欢、董泽宇、任佳月、李迎春、谯佳、唐子尧、黄伟成、梁珈荣、段佩妤演奏。
紧接着,竹笛合奏《欢乐的节日》将现场氛围推向高潮。这首乐曲由作曲家张宝庆创作,采用彝族阿细舞蹈音乐为素材,大量运用滑音、历音、花舌等北派竹笛代表性技法,生动描写了云南阿细青年男女在节日里的欢乐情景,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观众们被这欢快的旋律所感染,纷纷鼓掌喝彩。张雷虎、宋浩南、刘小行演奏。
竹笛三重奏《万年红》由韦建斌、张勇、于志辉三位河北演奏家共同演绎。这首作品是周成龙根据笛子独奏曲《万年红》改编的重奏作品,乐曲曲调明快流畅,旋律质朴典雅,是一首二人台风格的代表作品。三重奏的改编使演奏形式更加多样,表达内容及声响更加丰富,赢得了现场观众的热烈掌声。
竹笛二重奏《梦兮》由四川演奏家胡捷、沈肖萍合作完成。故乡,是最令游子魂牵梦绕和思念牵挂的地方。乐曲通过两个声部旋律的交错连接、层层递进、迂回婉转,仿佛是从遥远故乡飘来的袅袅乡音,展现“思乡情切”的音乐主题,又似游子身在异乡回忆儿时在家乡的美好情景。归兮梦兮,也许在梦中,才能回到记忆中那段最快乐的时光。
竹笛独奏《绿洲》由河北演奏者韦祎同学演奏。这首乐曲具有新疆地区的音乐风格特点,描述了在新疆广阔沙漠中片片绿洲的美丽景色,以及那里人民的欢乐生活与风土人情,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新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热爱。韦祎的精湛技艺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充满异域风情的世界。韦祎的演奏深情而富有感染力,赢得了现场观众的高度评价。
竹笛独奏《四忆大同》由四川演奏者任音齐同学演奏。这首作品是第四届中国·大同竹笛文化艺术节暨2022“云冈杯”民族器乐展演特邀青年作曲家文子洋为高额奖金组创作的决赛曲目。乐曲以“古寺行空”、“佛窟乐舞”、“土林狂沙”、“晋风笛韵”四个部分组成,用生动的音乐语言从古至今描绘了大同的历史。
竹笛协奏曲《花木兰》(节选)由河北演奏家于志辉老师演奏。这首乐曲是我国第一首竹笛协奏曲,创作于1963年,以古诗《木兰辞》为故事依据,用人们熟悉的原诗歌曲调为基本素材,同时吸收了一些戏曲牌子、河北民间音乐等曲调,谱写成为一首叙事性的协奏曲。乐曲歌颂了花木兰这位巾帼英雄代父从军,“策勋十二转不用尚书郎”的高尚风格。于志辉的演奏深情而动人,将花木兰的英雄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竹笛二重奏《红高粱叙事曲》由四川演奏家周宁波、胡涵老师合作完成。这首曲目由石磊老师根据电视连续剧《红高粱》的主题曲《九儿》改编创作而成,表现了抗日英雄“九儿”的凄美爱情故事及保家卫国不惜牺牲自己的爱国情怀。九儿感人的抗日故事使石磊老师心生灵感,所以衍生出了这首我们耳熟能详的竹笛独奏作品。周宁波和胡涵的精彩演绎让观众沉浸在那段悲壮的历史之中。
竹笛独奏《小放牛》由河北演奏家樊建庆老师演奏。这首乐曲是河北民间曲调,流行于河北一带的民间歌舞《小放牛》,原是其中一对男女的对唱曲调,描写村姑向牧童问路的情景。这段旋律带着浓厚的民间色彩,充分表现了年轻人天真活泼的一面。樊建庆的演奏生动而富有感染力,赢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
竹笛独奏《花泣》由四川演奏家邢万里老师演奏。这首乐曲由竹笛演奏家张维良先生以苏州评弹“丽调”和“黛玉葬花”为基本素材而创作,演奏上以散板、运腔与紧打慢唱的技法相结合,使音乐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表现力。乐曲极力刻画了黛玉“花落人去”的悲伤心境。邢万里的演奏深情而动人,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充满诗意的世界。
竹笛独奏《影韵乡情》由韦建斌、张勇作曲,河北师范大学韦建斌教授演奏。这首乐曲创作取材于唐山皮影戏音乐,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格。作品主要由引子、快板、慢板、华彩、再现快板部分组成,快板欢快、灵动、诙谐;慢板抒情细腻、旋律优美。全曲巧妙运用了竹笛多种演奏技巧,使整首乐曲韵味醇厚,传达着积极向上的音乐情怀,表达了对家乡影戏的赞美与喜爱,同时刻画出了河北地区文化发展的欣欣向荣以及新时代中国的繁荣昌盛。
竹笛独奏《柏坡渔歌》由河北演奏家张勇演奏,古筝伴奏由河北省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高峰教授担任。这首乐曲是张勇先生根据歌曲《我的家乡在河北》改编而成,描绘了作者家乡西柏坡山清水秀美丽的自然风景,抒发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讴歌赞扬了勤劳善良的柏坡人民。张勇的演奏深情而富有感染力,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宁静而美好的世界。
双笛独奏《胡扬映月》由四川音乐学院石磊教授演奏。这首曲目创作于2018年秋,由四川音乐学院孙洪斌教授与石磊教授共同创作的一首用G调低音笛与D调曲笛演奏的写意作品,描写了胡杨与月亮阴阳交织的神秘传说。乐曲旋律优美,感情真挚,同时融入多种笛子演奏新技法,增强了乐曲的神秘感,使人仿佛置身于那历经千年的胡杨月色,将胡杨的刚强与皓月的柔美完美诠释。
竹笛二重奏《顶嘴》由中央音乐学院胡玉林副教授、河北师范大学韦建斌教授两位演奏家合作完成,笙伴奏由王冠辉担任。这首作品以河北武安平调落子等民间戏曲音乐为素材,运用邯郸地区特有的“二般赞子”、“慢赞子”音乐发展形式,使用两只小梆笛形象地展现了两个人吵架顶嘴的情景,艺术地再现了你说我顶,你争我夺的场面,具有浓郁的河北冀南吹歌风格。乐曲运用了齐奏和支声性复调,技巧上使用了历音、滑音、垛音、吐音等诸多北派笛艺技巧。该作品于1959年在第七届世界青年联欢节音乐比赛中荣获银奖。胡玉林和韦建斌的精彩演绎让观众忍俊不禁,现场气氛热烈。
此次“蜀音冀韵笛里情”川·冀笛文化交流活动不仅是一场音乐的聚会,更是一次对两地深厚文化渊源的追溯与致敬。四川与河北的笛子演奏家们以笛为媒,用他们的技艺与情感,跨越地域的界限,用音乐搭建起一座理解与沟通的桥梁,共同着见证中华传统音乐艺术的辉煌传承!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这样的文化交流活动涌现出来,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