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笛艺春秋,松庭流芳——“江南笛王”赵松庭与学生的师生情
华音网 2025-09-03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杭州孩儿巷一幢老宿舍楼的小阁楼里,常常传出悠扬的笛声。这间不足二十平米的简陋居所,曾是"江南笛王"赵松庭在特殊时期的栖身之所,也是他传艺授业的重要场所。

赵松庭(1924-2001),中国笛子演奏艺术代表人物之一,浙派笛子艺术创始人,被誉为“江南笛王”。他从事笛子艺术工作60余年,集演奏、创作、制作、科研和教学于一身,创作了《早晨》《三五七》《婺江风光》等经典笛子独奏曲,是中国第一位成功研制排笛、骨笛和复原弯管低音笛的竹笛大师。七十年代,他曾任教于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前身——浙江艺术学校,并担任名誉校长。

这间小小的阁楼曾是赵松庭传艺授业的重要场所。他对全国各地慕名而来求学的笛子爱好者来者不拒,有教无类。隔三差五,他就会安排身边的学生去火车站、汽车站接那些前来拜师学艺的外地学生,并安排好他们的食宿。一帮学生还经常跟他吃住在一起,阁楼里总是挤满了求学的年轻人。


对于家境不好的学生,赵松庭不光不收学费,还经常倒贴钱并想办法为学生解决各种生活困难。有时他回东阳老家看望家人,回来时总是挑着满担土特产,招呼学生们去吃。这间小小的阁楼,赵松庭和学生们就像一个其乐融融的大家庭,充满了亲情的温馨。

赵松庭对待学生,不仅是严师,更像是一位慈祥的父亲。当学生们考入音乐学院、部队文工团、外省专业剧团后,他会不断给这些学生写信、寄东西、改曲子,解答学生们专业上的疑惑、生活中的困扰,鼓励学生们要勇敢面对生活,持续追求艺术的精进。在那个通讯并不发达的年代,信件就成了赵松庭与学生们的另一个课堂和师生情谊的延续。


作为浙派笛子艺术的创始人,赵松庭匠心独运,将南北两派竹笛演奏风格融为一体,更开创性地提出了竹笛"循环换气"演奏技术。他还精心研制出排笛、骨笛等新乐器品种。在浙江艺术学校(现浙江艺术职业学院)任教期间,他培养了大批优秀笛子演奏人才,为中国笛乐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如今,在浙江艺术职业学院的校园里,赵松庭的教育理念仍在滋养着新一代学子。琴房里不时传出的悠扬笛声,仿佛在诉说着这段跨越时空的师生情谊,传承着这位艺术大师的教育初心。正如赵松庭常说的:“子女是血缘的延续,学生是事业的延续。”他的艺术精神,将永远在中国笛乐的发展长河中熠熠生辉。

FROM:浙江艺术职业学院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