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笛音绕梁|启音·承韵:探寻竹笛教学的“根”
华音网 2025-10-27

2025年10月24日,在上海国际乐器展 E2-M19 会议室,名家讲坛“启音·承韵:探寻竹笛教学的‘根’”圆满举行。本次活动特邀上海音乐学院教授、著名竹笛演奏家唐俊乔,中央音乐学院教师、青年竹笛演奏家范临风担任对谈嘉宾,上海音乐学院中国竹笛乐团亲临现场进行精彩演出。两位嘉宾以“竹笛教学的根”为主题,深入探讨了竹笛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同时为范临风老师编著的图书《竹笛研习指南·启音》举行了首发预售预热活动,现场气氛热烈,吸引了众多竹笛教育者、学习者及音乐爱好者前来参与。

竹笛研习指南•启音  新书首发式合影

活动全景

活动伊始,上海音乐学院中国竹笛乐团献上了精彩的演出,《喜相逢》明快的旋律如行云流水,瞬间点燃了现场气氛。活动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副社长李娟主持,她详细介绍了活动主题及新书出版的背景。她提到《竹笛研习指南·启音》作为 “国乐华韵 经典新绎系列”的开篇之作,承载着对竹笛教学理念的延展与探讨,而本次论坛正是围绕教材中的核心 ——“探寻竹笛教学的根”展开深入交流。

唐俊乔和范临风两位老师就竹笛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进行了精彩的对话。唐俊乔分享了对范临风的第一印象,而范临风则讲述了自己选择竹笛的原因及对唐老师的敬仰之情。

一、承韵:两代演奏家共话“根”的含义

唐俊乔教授以“华夏的文明、中华的底蕴”概括竹笛之“根”。她指出,竹笛作为土生土长的中华乐器,自新石器时代贾湖骨笛起便承载八千多年文明史,当代教育者有责任“对得起老祖宗”,在技艺传授之外更需传递文化血脉。

范临风老师则从“演奏、作品、文化”三个维度分享90后视角:演奏之根在基本功打磨;作品之根在“背靠传统,面向当代”,以《老六板》等民间曲牌为“中国式练习曲”;文化之根则在于教师本身——“老师是一本活的教材”,将技艺与做人之道融为一体,给予学生灵感和启发。

唐俊乔教授谈论竹笛的“根”

二、解决痛点:以“注经”精神回应时代需求

谈及新书编撰初衷,范临风坦言希望以“注经”态度为经典教学理念留下时代注脚。并提出“专业与业余只是选择不同”,倡导以职业方法面对所有学习者;本书以“图文并茂+视频课程”立体化呈现竹笛日常教学“干货”,让纸书成为“随身课堂”; 用“小故事”激活练习曲,赋予技术训练以想象力与温度。

唐俊乔教授在点评时强调“独特性”是该书的灵魂:当年自己凭“半音阶”技术打开当代作品大门,如今学生也要“做范临风第一,不做唐俊乔第二”,并对范临风老师的新书具有图文并茂、循序渐进、生动有趣的“独特性”表示高度肯定。

范老师谈出版教材的初心

三、育人:因材施教

面对“如何发掘学生潜力”的提问,唐俊乔分享“厚嘴唇学生”的案例:以“声音可以性感”的鼓励帮助其克服先天条件限制,最终夺得“文华奖”金奖。她总结“天才=天赋+勤奋+科学引导+家长加持”的四位一体。

范临风则回忆恩师馈赠的“永不妥协的耳朵”与“冷静的头脑、热情的心”两大信条,成为她学笛路上最宝贵的指路明灯。

在舞台与民间的“双向奔赴”中,学会用“问题意识”倾听老艺人的即兴语言,将江南丝竹升华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四、初衷:竹笛乐团的成立与发扬

唐俊乔教授还介绍了2013年发起成立的“上海音乐学院中国竹笛乐团”,起初因“优秀学生太多,独奏机会太少”,便以重奏形式为社会输送人才。12年来,乐团委约并积累了《热情与冷漠的邂逅》《竹石图》等大量青年作曲家重奏作品,形成了毕业生“到任何一个民族乐团都好使”的特色,实现了“乐曲、乐人、乐器”生态的良性循环。

五、合作之道:人与人的对话

“江南丝竹不是谱面,是人与人的对话”——范临风在沪谈传统演奏默契之道.中央音乐学院青年竹笛演奏家范临风被问及“江南丝竹演奏中,作为专业演奏家与民间艺人合奏时,如何寻找默契”时,给出如此答案:它早已超越纸面曲谱,成为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即时对话”。

范临风回忆,学生时代最怕老师布置《中花六板》。后来听老先生的江南丝竹,谱子拿在手里对着录音听,怎么都不对。真正走进民间才发现,“老先生每一遍拉得都不一样”,靠着“永不妥协的耳朵”先听、再问、再模仿,最终用“冷静的头脑”拆解音色与气口的差异。老先生一句旋律递过来,能读懂他曲中之意,而后吹一句合过去,这就是江南丝竹的默契。

“希望未来打开教材,读者不仅能学会技术,更能发出属于自己的笛音。”范临风说。

六、展望:传统与当代共生,中国笛音走向世界

在最后的观众提问环节,两位演奏家对中国竹笛的未来充满信心:

唐俊乔教授表示,当代作曲家虽运用西方语法,但内核始终扎根传统,“中国味的行韵”加上“西方作曲技法”,让世界“听得懂”中国故事;

范临风老师呼吁,青年学子应在“背靠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发出自己的笛音”,让竹笛成为传播中华文化最具辨识度的声音符号。

上海音乐学院中国竹笛乐团演奏《云南回忆第三乐章》

活动在竹笛八重奏《云南回忆第三乐章》的精彩旋律中落幕。据悉,《竹笛研习指南·启音》已开启全网预售,首批附赠范临风亲签视频课。出版方表示,后续还将推出“国乐华韵”系列更多品类,持续为民乐教育注入时代活力,让中华笛音永续绕梁。


活动最后,本书作者范临风为现场读者签名售卡

全体嘉宾合影

本次“启音·承韵:探寻竹笛教学的‘根’”论坛,通过嘉宾的深入对谈、精彩演奏以及与观众的互动交流,不仅深入探讨了竹笛教学的根本所在,也为竹笛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贡献了新的思路和力量。正是在这代际间的言传身教中,竹笛的“根”得以深植于时间的土壤。相信在众多竹笛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竹笛教学将坚守根基,不断创新,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让竹笛艺术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作者简介】

范临风,著名竹笛演奏家,中央音乐学院竹笛专业教师,国家艺术基金青年创作人才项目获得者,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主要参与者,非遗“竹笛艺术”中国高等音乐艺术院校教育发展联盟副主席,“CCTV民族器乐电视大赛”“文华奖”“全国竹笛邀请赛”三连冠获得者,荣获国家级、省部级奖项二十余项。

范临风先后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附中、上海音乐学院,获学士与硕士学位,师从著名笛子演奏家、教育家、博士生导师唐俊乔教授。多年来,她在国际舞台上屡次展现竹笛艺术,深受业界与媒体关注,并多次受邀参加中央电视台、中国广播电视总台的节目录制。她不仅在演奏领域取得显赫成就,还活跃于科研领域,探索人工智能与传统音乐的创新结合,多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推动竹笛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图书简介】

以笛启音,以心共鸣

从零起步,循序渐进

体系完备,轻松学笛

零基础如何吹响第一声笛音?中央音乐学院范临风老师编著的《竹笛研习指南·启音》给出了系统答案。

《竹笛研习指南·启音》是“国乐华韵——经典新绎系列”之一的竹笛首卷,由中央音乐学院青年教师范临风倾情编著。本书作为竹笛艺术的入门指南,旨在为初学者开启一扇通往中国传统音乐之美的大门。

全书体系科学完备,分为“知识、技术、乐理、乐谱”四大板块,从竹笛的悠久历史与文化讲起,逐步深入到演奏的姿势、口风、气息、运指等技术,再辅以节奏、调式等乐理知识及精选练习曲、乐曲,引领学习者稳步进阶。

本书不仅重视技艺训练,更融入了丰富的人文故事与教学趣味,让学习过程生动不枯燥。特别配套的视频课程与电子乐谱,构建了“纸、声、像”一体的立体化学习体系。无论是希望快速入门、夯实基础的笛艺爱好者,还是寻求系统教材的授课教师,都能从中获得切实的指引与启发,让一管竹笛,带您深入感受国乐的无尽韵味。

FROM:笛子艺术网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