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迎来八十周年之际,重温毛主席和重读习总书记对文艺工作的重要讲话,内心又深感振颤。毛主席、习总书记的方针性、根本性、持久性的论述,是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永葆活力的源头活水。
今天就学习领袖讲话,用好外来和自身样式讲好中国故事,做好文化与世界的互联互通谈一点体 会。
毛主席指出,“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作为我们从此时此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创作作品时候的借鉴”。毛主席历来提倡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
习总书记指出,“只有坚持洋为中用,开拓创新,做到中西合并,融会贯通,我国文艺才能更好发展繁荣起来”。习总书记强调,“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他们想了解中国,想知道中国人对自然,对世界,对历史,对未来的看法,文艺是最好的交流方式,能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能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习总书记进一步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好中国精神,展现好中国风貌。在去年的全国文代会和作代会上,总书记进一步指出“创新是文艺的生命。文艺工作者要有学习前人的礼敬之心,更要有超越前人的竞胜之心,增强自我突破的勇气”。
我们的文艺怎么遵循?我们的音乐怎么落点?怎样守正创新?音乐是人类通用的国际歌,是中国通往世界的普通话,改革开放让世界走进中国,中国走进世界,音乐应该成为互联互通的排头兵。
当今世界,已进入读图时代,人们极大重视并且已惯用图文并举的表达。艺术是生活的反应,音乐也应该表达已经变化了的生活状态。生产力发展提供了更多的物质为人们对视觉的需求提供了可能。上世纪30年代以后把听戏变为了看戏,当代也早把“听手机”变为“看 手机”了。音乐是听觉艺术,又怎么加强其视觉,准确地说,是把音乐内容直观呈现出来的视觉,需要借助戏剧的力量,用人物、用故事的方式表演和行动,再通过舞台的多重样式,让音乐既巩固了听,而且还增强了看,视听并举,把音乐这种单一的听觉艺术变为综合艺 术。这是其一。其二,中国怎么跟世 界对话?中外音乐之间怎么互通?怎么把外国的、中国的形式和外国的、中国的内容统一?音乐的一个具体节目能否表达出这种意愿?我们利用戏剧注入音乐进行了探索。
戏剧是演员以第一人称扮演人物组织故事。音乐节目中的演奏员就变成了演员,扮演的是自己所演奏的乐器这一人物。乐器叫什么演奏员就是什么。比如拉小提琴的就叫“小提琴”,拉二胡的就叫“二胡”。故事也随即组织展开起来:
四个人物也就是四件西洋乐器小提琴、大提琴、手风琴、打击乐在上场口重奏意大利曲《查尔达什》, 灯光只打他们。当第二段快板第一个音骤然大作时,另外四个人物,也就是四件中国乐器二胡、琵琶、竹笛、扬琴乘着快节奏从下场口上场,满台灯光顿时通亮,中国乐器“遇见”外国乐器,音乐激动了起来,故事也展开了起来。外国乐器仍以《查尔达什》以乐句为单位领奏, 中国乐器则在相同旋律中以节奏的松和紧、复调和对位,也就是表现学习过程中的陌生和娴熟程度进行变形、模仿、抢答,中外乐器时而合奏,时而重奏,时而独奏,既有争斗,又有解决。
当中国乐器最终胜利掌握《查尔达什》以后,又率先响起了二胡名曲《赛马》,一马当先,你追我赶,好不热闹。西洋乐器好奇并参与试奏,以音的高和低、和声的和谐与不和谐,也就是不同的调来模拟,仿佛是先摸不着中国音乐的韵致,甚至到了关键处,二胡跟小提琴相互拨奏对方琴弦,形成我中有你,你中有我,难分难解。几番冲突、融合,终于在极快速度中达到一致,旋律、和声、节奏、力度、音质完满和谐地重叠在了一起。
情景八重奏《当查尔达什遇上赛马》以对话、交流、融合的主题,耳熟能详、有口能唱的音乐,中外皆宜、雅俗共赏,一经演出就获得国内外观众一致性热烈欢迎,获世界主要媒体报道,我国文旅部免检派访,前方使领馆通报表扬。它的形式和内容的统一,润物无声地表达了今天中国的主张,既诙谐又严肃, 既传统又现代,既中国又国际,体现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播了七十多个国家,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行了有益实践。
它所取得的认可,正如毛主席《讲话》指出的那样,文艺作品反映出来的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能带来普遍性。
今后,重庆的音乐家们要倍加努力地用习总书记指出的“文艺是世界语言,最容易相互理解,沟通心灵”,中国文艺要“以更为深邃的视野,更为博大的胸怀,更为自信的态度”,更加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
作者为重庆市文联副主席,重庆市音乐家协会主席,重庆市歌剧院院长
原文刊发于《中国民乐》报2022年5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