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情怀——关乃忠二胡协奏曲音乐会·暨马可二胡独奏音乐会
国家艺术基金2020年度青年艺术创作人才资助项目
导 聆:康 啸
二胡独奏:马 可
乐团指挥:金 野
协奏乐团:中国乐派交响乐团
演出时间:2022年9月16日 晚19:30
演出地点:国图艺术中心·音乐厅
作曲家关乃忠对本次音乐会寄语
本次音乐会是国家艺术基金2020年度青年艺术创作人才资助项目,国家艺术基金旨在繁荣艺术创作,培养艺术人才,打造和推广精品力作,推进艺术事业健康发展。此次音乐会获批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资助,足见其对优秀拔尖艺术人才的重视与支持,意义重大。
此次的项目负责人马可,是中国音乐学院国乐系青年二胡教师,青年二胡演奏家。第八届中国音乐金钟奖民乐二胡比赛金奖得主;中国音协民族弓弦乐学会副秘书长;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胡琴专业委员会理事。
演奏家·马 可
马可,自幼学习二胡,启蒙于刘永宁老师。2000年考入中国音乐学院附中,师从段永强老师。附中期间,连续六年获得专业优秀及优秀学生奖。两次荣获刘明源奖学金第三名。被评为2006届中国音乐学院附中优秀毕业生,同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国音乐学院,师从著名二胡演奏家、教育家宋飞教授。2010年以专业第一名及优异的文化课成绩考入本院攻读二胡专业硕士研究生继续深造。本科至研究生攻读期间,马可专业及文化课学习成绩优异,并多次荣获国内民乐顶级专业比赛奖项:2007年十月荣获第六届中国音乐金钟奖民乐二胡比赛铜奖、2009年十月荣获第七届中国音乐金钟奖民乐二胡比赛银奖、2011年十月荣获第八届中国音乐金钟奖民乐二胡比赛金奖及中国新作品演奏奖、2013年8月荣获2013海内外江南丝竹邀请赛金奖(职业组);多次荣获学院颁发的院级奖学金:曾荣获2006-2007年度学院二等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 ;荣获2008-2009年度学院一等奖学金;2012年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发的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在其专业学习道路上曾得到安如砺、关乃忠、刘文金、刘长福、陈耀星、周维,邓建栋等多位名家的指导。2013年7月硕士研究生毕业,并留校任教
主要荣誉
2001年荣获第一届全国艺术新人选拔大赛二胡专业组金奖
2005年荣获中录杯中国国际民族器乐大赛二胡邀请赛少年专业组二等奖
荣获2006-2007年度中国音乐学院二等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
2007年十月荣获第六届中国音乐金钟奖民乐二胡比赛铜奖
荣获2008-2009年度中国音乐学院一等奖学金
2009年十月荣获第七届中国音乐金钟奖民乐二胡比赛银奖
2011年十月荣获第八届中国音乐金钟奖民乐二胡比赛金奖及中国新作品演奏奖
2012年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发的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2013年8月荣获2013海内外江南丝竹邀请赛金奖(职业组)
2014年被CCTV中央电视台评为“新十大二胡演奏家”之一。
2014年被刘天华阿炳中国民族音乐基金会评为“2013-2014中国民族音乐年度新人”
2021年7月获批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创作人才舞台艺术表演项目资助。
自学生时代至今,马可积极参与各类艺术实践演出活动,曾分别于2011年、2013年成功举办“马可硕士中期/毕业二胡独奏音乐会”,反响热烈。有幸于2011年12月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团成员,赴越南进行第十二届中越青年友好会见访问活动,全程表现优异,受到时任共青团中央陆昊书记的表扬。曾在奥运会期间为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席罗格夫人及随行人员演出。曾受邀参加英国爱丁堡音乐节、法国慈善音乐节、中国弓弦艺术节、北京国际室内乐音乐节、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徐州国际胡琴艺术节等。曾与中国爱乐乐团、中央民族乐团、华夏民族乐团、中国歌剧舞剧院、上海歌剧院交响乐团、澳门中乐团等知名乐团合作演出。与著名指挥家作曲家关乃忠先生、张国勇先生、彭家鹏先生、夏小汤先生合作同台演出。曾多次出访英国、法国、德国、瑞士、意大利、奥地利、卢森堡、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港澳台地区巡演。
近年来,她多次参与国家艺术基金、北京文化艺术基金资助项目《清明上河图》、《交响乐——逐梦》、《宋词意境》等音乐会演出。2014年被CCTV中央电视台评为“新十大二胡演奏家”,并于清华大学内新清华学堂举办“光荣绽放——新十大二胡演奏家音乐会”, 业界及观众们给予的评价是:“作为新十大二胡演奏家的之首的马可无论是端庄大气的艺术气质,还是纯熟高超的演奏技艺都是新十大二胡人最好的代表。”曾与国内著名音乐制作人叶云川、著名录音大师李大康老师合作,录制由国内知名唱片公司瑞鸣音乐制作的《天人合一》CD唱片。2020年10月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发行《弦道古今——马可二胡独奏专辑》。2021年7月获批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创作人才舞台艺术表演项目资助。
在二胡专业教学方面,所授学生在多项大赛中屡获佳绩。在学院与宋飞教授共同开设《胡琴声部训练与重奏训练》、《胡琴站奏与舞台表演》两门集体课,旨在填补二胡专业教学领域的空白。通过《胡琴声部训练与重奏训练》课程,培养学生在重奏时需注意的音准、节奏、力度、速度、听其他声部等基本能力,以及演奏时所需的多方面技术技巧。并借助不同风格的重奏合奏作品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提高学生把握不同胡琴的演奏能力及演奏技法。通过《胡琴站奏与舞台表演》课程,对胡琴专业学生的站姿演奏舞台表演形式进行全面塑造培养,开拓性的运用站奏的优势,拓展胡琴演奏的技术技巧,音乐表现,情感内涵等。通过不同乐曲的训练,让学生从演奏姿势、演奏方法、舞台表演时的心理、生理、肢体、气息、音乐都达到更好的状态。师生参与多届北京中国弓弦艺术节等各种艺术实践活动。2016年举办《弓弦和鸣——宋飞、马可胡琴声部训练与重奏训练教学成果汇报音乐会》,以中国爱乐弓弦乐团的形式演绎了不同风格的胡琴合奏作品如:《亚婆井》、《热舞哈萨克》、《平湖秋月》、《夫妻逗趣》等,学生均受到了非常良好的训练和艺术实践的锻炼。
曾举办《金牌三人谈》、《分享演奏练习中的秘密》《高效率练琴的方法》等主题讲座,发表《如何高效率的练琴——运动心理学在二胡演奏中的运用》、《克服二胡舞台表演紧张的对策与方法——运动心理学在二胡演奏中的运用》、《音乐表演独奏作品时要不要固定弓指法》文章。
节目单
一、《风雨思秋》
二、《第三二胡协奏曲——诗魂》
第一乐章 诗
第二乐章 女人
第三乐章 酒
——中场休息——
三、《天籁华吟》
四、《第四二胡协奏曲——爱恨情仇》
第一乐章 序
第二乐章 战乱
第三乐章 仇恨和爱
第四乐章 情与责
乐曲简介
一、《风雨思秋》
这部作品是应中央民族乐团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而作。乐曲描写了秋瑾为民主革命、为民族解放而战的侠义豪情,同时也为我们展现了辛亥革命运动的风起云涌,以及那个时代所承载历史的沧桑与厚重。
二、《第三二胡协奏曲——诗魂》
这部作品是以唐代诗人李白这样一位特殊的人物为表现对象而创作的,抒写了诗人独特的生命感怀和理想与现实冲突的起伏人生。这部作品既内在又富有张力。第一乐章“诗”,用丰富的音乐旋律色彩呈现出李白浪漫、豪放、潇洒、不羁的人物性格,以及人物内心的孤独、愤懑、激烈的抗争。如同李白诗句那样的豪情洒脱。第二乐章“女人”,作曲家用不同旋律刻画了李白生命中经历的不同角色、不同性格特征的女人,他创作的源泉。第三乐章“酒”,“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酒是李白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元素,少了它,便或许没有了诗仙的美誉。作曲家将李白的心境、遭遇、心中的理想、最终的逝去寓于曲中,堪称经典中的经典。
三、《天籁华吟》
该作品是关乃忠先生为2015年纪念刘天华诞辰120周年而作。乐曲采用了刘天华先生的二胡经典作品《良宵》、《光明行》、《虚籁》、《病中吟》中的一些素材,经重新演绎发展而成。意在表达刘天华的音乐不仅活在当下,不断给后人以滋养,并且影响了几代人的二胡创作和演奏,成为二胡艺术的传统经典和源泉,而后人更可以在新的时代,在二胡创作和表演中,不断创造新的作品、新的语言来表达新的时代精神和美学意韵的意愿。
四、《第四二胡协奏曲——爱恨情仇》
这部作品以汉末女文人蔡文姬一生的命运轨迹为创作灵感。第一乐章“序”讲述着蔡文姬沦落到匈奴时内心的痛苦和对祖国的思念之情。第二乐章“战乱”,以快速的急板描绘了古战场万马厮杀的惨烈场景。第三乐章“恨与爱”,表现了女主人公陷入丈夫对自己的爱和自己对匈奴国家之恨的纠结中,以及对仇人的恨逐渐被丈夫的宠爱化解的复杂过程。第四乐章“情与责”,女主人公的内心情感冲突升级,将个人情感上升至骨肉分离与国家使命的艰难抉择,描绘了蔡文姬最终为了家国情怀而抛夫舍子的内心纠结。最终乐曲的结尾是对文姬归汉之后对汉文化所做贡献的颂扬,升华了她的音乐形象。
艺术指导·宋 飞
宋飞,胡琴表演艺术家、教育家、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曾任职于中央民族乐团、中国音乐学院。现任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教授。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民族音乐委员会主任、民族弓弦乐学会会长。刘天华阿炳中国民族音乐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专家委员会主任。国务院有突出贡献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荣获国家表彰的“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北京市长城学者、“高创计划文艺界领军人才”和“四个一批”、“百千万人才”。曾获首届“ART”杯国际比赛二胡专业组一等奖、中国“金唱片”奖、杰出民乐演奏家等重大奖项。宋飞曾随诸多国乐大师学习不同的民族乐器,是当代国乐中生代的代表人物。首演有60余部新作品,出版有十余张独奏专辑,录制有数十部二胡教材,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代表性舞台表演创新作品有《华风琴韵——刘天华百年诞辰独奏音乐会》《弦索十三弄》、无伴奏套曲《如来梦》情景音乐会、中国音画乐舞《清明上河图》情景音乐会、二胡与民族管弦乐《逐梦》《宋词意境》和音乐剧《刘天华》等。教学管理上以“遵传统、厚基础、重实践、促创新”为教育教学理念。主持、举办有多届中国弓弦艺术节,在胡琴艺术的表演、教学、科研等方面展开探索,引领中国弓弦艺术的发展。在二胡教学方面,开创了独具特色的二胡“双语”教学模式,形成“手-脑-心-身”一体化二胡教学法。开设有胡琴站奏与舞台表演、胡琴声部训练与重奏训练等创新课程,培养出一批才华出众的金奖学生。宋飞的二胡演奏艺术,技艺精湛、诠释完美,集诸家精华,融传统与现代于一体,成为具示范性、引领性的楷模。被媒体喻为“中国二胡皇后”和“中国当代誉满国际乐坛的二胡演奏家”。
作曲家·关迺忠
关迺忠,一九三九年出生于北京,父亲关紫翔是知名小提琴家,他自幼受父亲及德国教授古柏克的严格音乐教育,十七岁进入中国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六一年毕业。
他曾担任中国东方歌舞团指挥及驻团作曲家,七九年移居香港,八六年至九零年任香港中乐团音乐总监。九零年移居台湾,任高雄市国乐团指挥。作为指挥他曾与中国中央乐团、中央广播交响乐团、中央民族乐团、中央广播民族乐团、北京交响乐团、上海民族乐团、香港小交响乐团、台北市立国乐团、台湾国家国乐团、新加坡华乐团、澳门中乐团、北京交响乐团、中国广播电影交响乐团以及天津民族乐团等乐团合作演出及录製唱片。
他主要的作品包括交响乐四部、各种乐器之协奏曲二十六部、大型乐队作品十六首、舞剧三部、交响大合唱三部、以及古典及民间乐曲之改编曲、舞蹈音乐及歌曲等数百首;他指挥、作曲与编曲的商业发行唱片超过五十张。
一九九四年移居加拿大,继续其音乐创作并经常到世界各地指挥演出和录製唱片。他的交响组曲《拉萨行》先后三度获得香港作曲和作词家协会颁发的年度最广泛演出古典乐曲奖,他的《月圆花灯夜》、《几内亚舞曲》、《丰年祭》《板胡协奏曲-山地印象》《唢呐协奏曲-花木兰》也分别获得上述奖项。交响乐画《孔雀》获选为“二十世纪华人音乐经典”。2006年受聘为中国音乐学院特聘教授,华夏民族乐团桂冠指挥,并带领该乐团到维也纳、米兰、伦敦、新加坡、马来西亚、埃及、卢森堡、台北等地演出音乐会。2015年8月辞去教职回温哥华长居。
导 聆·康 啸
康啸:音乐学博士,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西方音乐学会理事。代表论著包括专著《瓦格纳歌剧<帕西法尔>研究》,论文集《无终之旋律》,中译本《古典音乐精粹》《钢琴的艺术》,论文《论<帕西法尔>中无终旋律的生成》《神圣与邪恶的对峙——瓦格纳歌剧<帕西法尔>中的母动机》《萧友梅和他的和声学》《瓦格纳未完成歌剧研究导论》《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的改编历史与特色》《音乐与混沌分形理论》《蒙特威尔第<第八卷牧歌>与“激动风格”》等70余篇。主持、参与完成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课题。2014年-2018年,担任美国英文学术刊物Journal of Music in China《音乐中国》编辑部主任。曾担任《星海音乐学院学报》、《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英文翻译。在中国音乐学院、清华大学教授西方音乐史、管乐艺术史、弦乐艺术史、西方声乐发展史、交响乐鉴赏、歌剧鉴赏、中国歌剧分析与鉴赏、瓦格纳歌剧研究等课程。
指 挥·金 野
金野,中国音乐学院指挥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北京市师德先锋。现任中国音乐学院指挥系副主任。中国音乐学院青年爱乐乐团首席指挥,中国音乐学院华夏乐团首席指挥。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指挥协会常务理事。
在古典音乐领域指挥的重要演出活动包括:2020年和2021年指挥国家艺术基金项目“梵天净土”多媒体交响音乐会天桥艺术中心与天津音乐厅首演。2016年和2018年指挥国家艺术基金项目“意象净土”与“意象丝路”原创作品音乐会国家大剧院和中国音乐学院首演。2017年指挥北京艺术基金项目“逐梦”原创作品音乐会国家大剧院首演。2016年指挥张千一作品陕北信天游歌舞剧《雪花窗花山丹花》音乐会版国家大剧院首演。2010年至2011年在国家大剧院指挥了多场经典民族歌剧《小二黑结婚》。2009年至2013年在上海、北京和天津等地指挥了多场英文和中文版斯特拉文斯基的《士兵的故事》。2008年担任世界第29届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及其它开幕式音乐的指挥录制工作。
在其它音乐领域经历的重要艺术活动包括:2021年在国家大剧院举办“致敬经典”金野爵士钢琴三重奏专场音乐会以及“午夜玫瑰—爵士之夜”音乐会。2018年创作中国首部爵士音乐剧《新的订单》并首演,后于2020年出版该剧目创作歌曲的精选曲集。2017年作为爵士钢琴家应邀参加文化部“中国-中东欧”17国文化部部长论坛文化季爵士专场音乐会。2015年作为音乐总监指挥原创音乐剧《或许明天属于我》解放军总政歌剧院首演。2015年起受邀与中国电影资料馆合作参加北京国际电影节为“盘丝洞”、“奋斗”、“风雨之夜”等多部中外经典黑白默片修复首映式现场即兴配乐。2012年起受邀参加英国伦敦爵士音乐节、国家大剧院“五月音乐节”,国家大剧院“台湖“爵士音乐节,”北京“九门”爵士音乐节,北京“乐谷”国际流行音乐节,珠海“北山”爵士音乐节等。
|中国乐派交响乐团|
中国乐派交响乐团是中国乐派高精尖创新中心核心建设项目。依托“全球音乐教育联盟”世界排名前30成员院校的优秀资源,吸纳培养联盟成员学校以及世界各地的优秀演奏家,是乐团发展的核心目标和方向。作为中国音乐艺术创作与表演的重要载体,凝聚一批著名指挥家,为打造一支传承创新中国音乐文化、交融传播世界音乐文化的国际一流乐团提供坚强保障。
中国乐派交响乐团由著名作曲家、中国音乐学院院长王黎光教授担任艺术总监,国际知名指挥家邵恩教授担任首席指挥。
面向未来,中国乐派交响乐团将以崭新的面貌和精湛的艺术水准,为世界音乐艺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
主办单位:中国音乐学院
艺术指导:宋 飞
顾 问:许知俊、王中山、修海林
演出统筹:徐 铭、程 慈、阎彬彬
宣传统筹:华音网
舞台监督:申 斌
化 妆:可儿美妆造型
平面设计:北京国艺微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录音录像:博雅音画
特别鸣谢:
中国音乐学院中国乐派高精尖创新中心
国家艺术基金
阿拉丁音乐有限公司
北京荟萃乐平乐器有限公司
北京国图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领票通道
剧场防疫要求
根据疫情防控相关政策,国图艺术中心对公众有序开放(观众人数不超过剧院座位数的75%),现将有关事宜公告如下:
1. 官方渠道发布观演时间提前60分钟开放检票,非观演时间暂不对外开放。
2. 观演当天请持票及有效身份证件从国家图书馆东中门(国图桥)进入馆区及国图艺术中心。登录北京健康宝进行本人信息扫码登记,出示72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测量体温合格(未超过37.3℃)后方可进入国图艺术中心。无票、未佩戴口罩、扫码或体温异常者,谢绝进入。
3. 无法提供北京健康宝健康状态但符合有关年龄标准的老年人(儿童),出示其本人身份证件及身份证号,通过“老幼健康码助查询”等功能助查获取健康状态及72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含儿童),测量体温合格者方可入内。
4. 观众在室内需全程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以上防护等级口罩,确保口罩盖住口鼻和下巴,鼻夹要压实。室内不得饮食。观演期间不得随意走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