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瑰宝,“以诚”相授
——孙文明二胡艺术传承人培训班学习心得
杨亮,博士,副教授,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二胡教师,硕士研究生导师。黑龙江省音乐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音乐家协会二胡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黑龙江省胡琴专业委员会理事,黑龙江省音乐家协会二胡专业考级评委。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出版二胡专著三本,主持或参与课题多项。曾在全省舞台艺术教育成果调演评比中荣获教师组二胡演奏一等奖,并次获得哈尔滨师范大学年度教学优质奖,所教学生在省内外二胡比赛中均获得优异成绩。
一、缘起: 孙文明二胡艺术初印象
较早注意到孙文明先生的二胡作品是在《中国二胡名曲荟萃》(2001年)一书中,这是由上海音乐出版社编著并出版,汇集了自周少梅、刘天华先生起二胡成为一门独奏乐器并开始有了独奏曲至五十年代所创作的极具代表性的名家名曲、江南丝竹、广东音乐以及不同艺术流派创作整理的改编曲目,很多资料正如项祖英先生在序言中所言“其中有些资料是很不容易搞到的,首次发表,以飨学用者。”足见这本曲集的学术价值及在整个二胡艺术发展史中的重要地位,孙文明先生的《弹乐》《流波曲》《夜静箫声》等8首作品均被收录其中,虽然那时对于孙文明先生全然不了解,不过多首作品能被收入到这本曲集中,其在近代二胡艺术发展史中的地位可见一斑,这便是我对孙文明先生的最初印象。
孙文明先生的二胡作品最初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还是一次观看到中央音乐学院孙凰老师演奏的《弹乐》,此曲不用千斤且近似三弦、琵琶的音色效果使我非常震惊。二胡演奏技巧自刘天华先生起就在不断的改革创新,常有借鉴中西不同乐器演奏技巧来丰富二胡的艺术表现,然而不用千斤演奏还是第一次见到,其旋律进行的整体感觉也由拉弦乐器的“线条”式变成了弹拨乐器的“点状”式,完全颠覆了二胡原有的演奏方式及音响效果,令人耳目一新。从那时起我心里想有机会定要好好学习这首作品,同时也开始留意孙文明先生的其它作品,这时才发现其另一首作品《流波曲》很早就曾被蒋风之、安如砺、朱昌耀、宋飞、严洁敏、汝艺、马向华等诸多著名二胡演奏家演绎过,原是自己孤陋寡闻了。
2020年6月初,在微信群里偶然看到了孙以诚老师关于“孙文明二胡艺术传承人培训班面向全国招生”的消息,且授课形式为“钉钉”网络授课,足不出户,在家便可系统学习孙文明先生的作品,令我欣喜万分,于是毫不犹豫果断报名,开课前简单做了一些准备工作,通过初步了解,一系列问题也随之而来:孙文明二胡艺术主要有哪些特点?为何有些权威专家称其与刘天华、阿炳并驾齐驱?作为二胡传统曲目,“传统”二字具体体现在哪些技巧的运用?如何地道、深入的学习孙文明二胡作品?带着以上这些问题,开启了为期半年的孙文明二胡艺术学习历程。
二、学习:孙文明二胡作品演奏体会
通过对孙文明11首作品的初步学习,我的整体感受可以用三个字简单概括:新、奇、难。
新,主要指演奏技法的创新,在孙文明的11首作品中,几乎每一首作品都有其独具特色的演奏技法。如《流波曲》中的带顿弓,透波音、碰弦等技法,还有左手按弦时的虚实交替,用三指滑音以代替小指按弦的指法安排,右手在表现“痛苦回忆”时的虚弓演奏法。《春秋会》中关于3音的运用和处理,时而用外空弦,时而用内弦,时而强调重音,时而采用上倚音的装饰方法。《弹乐》的无千斤演奏方式,因有效弦长增长,指距加宽,两弦间距增大,内外弦的交替按指及指力的虚实调控,右手弹弓“弹后实”“弹后虚”“弹后拉”等不同用力的配合以模仿弹拨乐器的弹、挑音色。《人静心安》第三段中双弦演奏为确保八度音程的音准,手型、指肚、指力的平衡调控,有时甚至需要稍做横向按弦,第四段单马尾与双马尾的频繁快速交替转换。《夜静箫声》中通过左手轻按、右手“托丝”的演奏方式以模仿箫声。《杜十娘》中仅用食指配以不同的滑音方法来模仿评弹唱腔。《志愿军归国》中对于各种声效的模仿,如部队操练声、口号声、汽车鸣笛声、火车启动声,刹车声。《二琴光亮》中的泛琶音的演奏技法,以及为模仿“潮尔”在演奏双弦62时,左手的二、三、四指同时按弦所奏出四度音程的特殊演奏方法等等。
奇,主要指创作手法的奇特,最为突出的是定弦的多样化及无千斤的演奏方式。孙文明先生的作品整体定弦都要比现在的d1 a1定弦低五度左右,且几乎每首作品的定弦也都不尽相同。《四方曲》《流波曲》《春秋会》《杜十娘》均为五度定弦,其中《四方曲》《流波曲》均用 #F #C定弦,其他两首作品分别采用GD、FC定弦。《弹乐》《二琴光亮》均为无千斤五度定弦,但定弦分别为#C#G、DA。《夜静箫声》同为无千斤,然只用内弦演奏,内弦定E,外弦可为任意音高。《人静心安》《送听》为八度定弦,《送春》则是同度定弦,《志愿军归国》更是在有千斤和无千斤的交替转换过程中配以多次的换调转弦。双弓毛拉奏也是孙文明创作、演奏的奇特之处。在11首作品中,《人静心安》《送听》《二琴光亮》《志愿军归国》都用到了双弦拉奏,《人静心安》中用双弦主要是模仿口琴复音的吹奏效果;《送听》是孙文明受广东音乐与江南丝竹的小乐队演奏的启发,用外弦代表高胡,内弦代表其他乐器进而模仿小乐队的音响效果;《二琴光亮》是孙文明听蒙古族潮尔琴演出后获得的灵感,内外弦旋律以四五度音程进行,潮尔主音在两根弦中轮番转换,以求奏出“呼麦”的声音效果。
难,主要指模拟声效的难度,如《夜静箫声》中模拟洞箫的声音,为了能够演奏出箫声的效果,首先,二胡弓毛仅需少量松香,这是因为此曲的创作灵感就源于孙文明先生在一次练习中因弓毛松香耗尽发出奇异的声音而产生的。其次,左手轻按于弦上,右手采用“托丝”拉法,即“轻拉快走”,孙老师在授课过程中特别强调运弓时要“拿着劲”来拉,这些特殊的演奏手法恰恰和我们平时的演奏习惯截然相反,演奏难度可想而知。《杜十娘》中单指按弦模拟蒋月泉的评弹唱腔,练习中的第一个难点就是单指按弦的音准问题,文明琴的琴杆本身就比普通二胡琴杆要长,指距也随之加宽,较之常规二胡稍难掌控,而仅用食指按弦更是增加了指位音准的难度。第二个难点则是对于蒋月泉评弹唱腔的模仿,这里便涉及到了一个“器乐声腔化”的问题,若要拉好此曲,熟听和模唱是必不可少的功课。从演奏技巧方面而言,左手的滑音、换把也需采取不同的方式配合行腔走韵。《志愿军归国》可以说是声效最多也是最难模仿的一首作品,孙以诚老师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才最终破译此曲,乐谱中的每一种模拟声效都有明确的音高、时值相对应,学习者只要按谱演奏很快就能找到感觉。当然若想模拟得更为逼真,则需要熟练掌握各种演奏手法,如用食指指根关节内侧迅速下滑以模仿部队操练声,左手通过慢速拧琴轴将音高提升五度之后迅速拧回到原位音高用以模仿汽车鸣笛声,用三个手指和两个手指同时按弦并交替滑音且速度由慢渐快以模仿火车慢慢启动的声音等等。另外,有、无千斤的转换,以及在转换过程中内外弦五度、八度定弦的微调要求演奏者做到既快又准,这都需要有一定专业听力素养的演奏者方可完成。
三、收获:孙以诚老师其“艺”、其“人”
通过半年的学习,与孙老师课上课下的接触,对其艺术造诣及孙老师本人也有了更多的了解,这些了解恰成为我参加这次学习班的又一收获。从孙老师身上让我看到了老一辈艺术家对于我国传统民族民间艺术的热爱与执着,以及继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1、集胡琴、尺八研究、篆刻于一身的艺术家
古往今来,很多卓有成就的艺术家,在其专业领域已成为“大家”的同时还是一个“杂家”,即我们今天所谓的“一专多能”,或者说是“复合型人才”,孙以诚老师便属于此。在上课的过程中得知孙老师1963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附中,毕业后被分配到了浙江省歌舞团工作,是最早的二胡专业科班出身,在从事二胡表演与教学的五十余年中举办过一百多场不同类型的独奏音乐会。与此同时,孙老师还是一位中国尺八史研究专家,其文章《日本尺八与杭州护国仁王禅寺》于1999年发表于中央音乐学院学报,填补了中日文化交流中我国南宋时期与日本镰仓时期的研究空白,极具学术研究价值。曾开办尺八学习班,请日本尺八演奏家来杭州讲学,被称为“中国当代尺八艺术倡导复兴与发展推动的第一人”。此外,孙老师还是一位篆刻家,其代表作《中国二胡名曲印》将篆刻与二胡联系在一起,正所谓艺术是相通的,孙老师在课上也曾讲到对于二胡和篆刻一些共通的心得体会,在《孙文明二胡曲》一书中可以看到孙老师篆刻的孙文明二胡曲印章照片。从孙老师在尺八和篆刻方面的研究成果,足见其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以及对于传统艺术文化的无限热爱与执着。
2、研制“文明琴”,深究“文明曲”
“文明琴”的研制是孙以诚老师研究孙文明二胡艺术的又一重要贡献,孙老师曾向我们讲授他在研究孙文明的过程中,根据记载得知孙文明当年使用的是铜管二胡,为了能够原汁原味的还原孙文明二胡艺术,于是依据孙文明当年使用过的铜琴规格进行复原仿制,最终研制出了可以用一把胡琴演奏孙文明全部11首作品的“文明琴”。文明琴集合了雷琴、小提琴、马头琴的优点,除琴杆是铜管外,其总体长度要比常规二胡长五公分,因而把位宽、音域广、音量大成为其独有特色,此琴于2018年4月6日由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实用新型专利证书”。孙以诚老师通过多年演奏和研究文明琴,发现无千斤二胡表现力更为丰富,如若继续深入研究必有广阔发展前景,为此,2018年编写了《文明琴无千斤演奏曲集42首》,2020年9月又在原曲集的基础上编写了《文明琴无千斤演奏曲集160首》,内容涵盖民歌、流行歌曲、影视歌曲、戏曲曲艺乐段、外国歌曲等十大类型,对于文明琴的深入学习、推广普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孙以诚老师是从2003年开始研究孙文明二胡艺术的,还专程到上海向孙文明的亲传弟子、上海音乐学院吴之珉教授学习孙文明作品,为了能够更加深入全面的了解孙文明,孙老师做了大量的实地调查采访:亲自拜访了孙文明的女儿潘音月;走访了孙文明的故乡浙江上虞和孙文明的成名地上海奉贤,与当地文化馆、音协了解孙文明生前往事,搜集第一手资料。在钻研孙文明二胡曲的过程中,涉及到京剧、昆曲、广东音乐、苏州评弹、江南丝竹、高淳说唱等戏曲及民间小调,孙老师都要进行深入研究,查找资料线索、采访相关人物、拜访名家等,力求每一首作品都能找到他的创作源泉,以便更好的解读诠释作品。如在研究《杜十娘》时,孙老师特地买来蒋月泉的光碟反复聆听,向评弹大家请教唱腔韵味,品读《蒋月泉传》;在破译《送春》时,一方面查找资料了解高淳当地的民间说唱“送春”,一方面从高淳地方文化研究会会长魏云龙先生那里得来高淳民间艺人演唱的《送春》录音,还搜集到现今高淳民间艺人在春节期间表演高淳说唱的视频资料,有了以上资料的支撑,使得《送春》的记谱有迹可循且更加清晰明确。孙老师在传授孙文明作品的过程中一直强调要以孙文明二胡录音为主,需得反复聆听,尽量贴近原音来演奏,才能做到原汁原味的传承。
3、开设公益“文明学堂”,宣传推广“文明经典”
孙老师向我们介绍,自2015年他就开始了孙文明二胡艺术的宣传推广工作,包括举办孙文明二胡艺术讲演会、在微信上建立“孙文明二胡艺术交流群”、举办“孙文明二胡曲高级研修班”、出版专著《民间音乐家孙文明二胡曲》、应邀到浙江音乐学院讲授孙文明二胡作品,当然也包括我们刚刚结业的“孙文明二胡艺术传承人培训班”。在学习孙文明二胡艺术的学员队伍中,既有20多岁的年轻人,也有90岁高龄的耄耋老人,既有喜欢孙文明二胡作品的业余爱好者,也有专门研究和演奏孙文明二胡艺术的专业教师、学生,无论年龄大小、专业还是业余,只要是想了解学习孙文明二胡艺术,孙老师都是热情欢迎,将其所学全部传授给学生们。作为一个年逾古稀的老人,本可闲适的安度晚年,孙老师却不遗余力,开设公益“文明学堂”,宣传推广孙文明先生的经典作品,这种无私的奉献精神无不令人感动,正所谓“润物细无声”,孙以诚老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默默的感染着他的学生们,他的学生们也在孙老师的感召下继续传承,目前已经有很多学生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传授孙文明作品,我想不久的将来孙文明的11首作品也会向华彦钧、刘天华先生的作品一样频繁出现在各种音乐会的舞台上,成为家喻户晓的经典之作。
四、小结
林心铭先生在其《忆民间二胡演奏家、作曲家孙文明》一文中曾写到,“孙文明的作品及演奏,是二胡演奏艺术中的奇葩”。通过半年的学习确实感同身受,自孙文明创作11首作品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然而今天演奏先生的作品起来仍然感觉新颖别致,我想这才是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魅力所在。孙文明先生的作品体现出了其对于声音的极度敏感及超强的模仿和创造能力。在他的音乐中让我深深感受到一个质朴敦厚而又不乏幽默的民间盲艺人对待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以及对于社会的感恩与回馈,这也是本次学习中除作品技术层面以外的体会与感悟。半年的学习告一段落,之前的诸多疑问也都伴随着孙文明作品的学习一一有了答案,感谢本次培训班主办单位浙江长三角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孙文明二胡艺术研究所,感恩孙以诚老师半年来的倾囊相授和辛苦付出,接下来我会将所学慢慢回顾、理解、吸收,并传授给我的学生们,在教学相长中继续学习和深化。
杨 亮
2020年12月18日于哈尔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