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胡瑜·圣风室内乐团合作专辑《圣风专场音乐会》出版并全球数字发行
华音总编室 华音网 2023-06-08

情结,源自对历史的回想和文化的考量。

音乐既是一种艺术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胡瑜与胡琴结缘,也许,这种“情结”正是他日后担任民族乐团指导教师的根源吧。圣风室内乐团演绎的每一首作品都饱含着意蕴深长的文化气息和创新精神。

我校民乐系副主任、板胡专业副教授胡瑜与圣风室内乐团为乐迷们带来这张《圣风专场音乐会》专辑,由中央音乐学院北京环球音像出版有限公司出版并全球数字发行。该专辑系“中央音乐学院优秀教师学术成果资助出版项目”。

北京环球音像出版有限公司创立于1993年,隶属中央音乐学院,前身为北京环球音像出版社,现任社长为作曲家、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张帅教授。公司承央音优秀教师成果出版之重任,成功地打造了众多代表中国音乐界最高学术成就的音像作品。

自2022年始,北京环球音像在继续深耕实体唱片出版领域的同时,开辟了版权代理、全球数字发行、艺术家经纪与多品牌运营等新的战略领域,力行契合时代需求的传播理念,实现传统音像出版发行与数字出版发行同步,为中央音乐学院优秀教师学术成果的转化,开辟一个全新而强有力的平台,也为国内各大院校、机构、乐团及音乐家打造一个面向全世界交流的平台,以实体专辑+全球数字发行的方式,将高品质的音乐内容展现给全世界,传播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

演奏家胡瑜与北京环球⾳像决定在围绕⾳乐艺术作品产出⽅⾯展开深度合作。其系列作品作为北京环球⾳像转型后推出的专辑,备受瞩目!目前专辑已上线华为音乐、 TME 旗下 QQ ⾳乐 、酷狗⾳乐、酷我⾳乐、Apple Music、Spotify、Amazon Music、KKBox、My Music、Friday Music 、YouTube等全球各⼤音乐平台。欢迎前往以上平台搜索“圣风专场音乐会”聆听专辑!

胡瑜,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副主任,板胡专业副教授,中国民族管弦乐协会胡琴委员会常务理事。

1993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师从中国著名板胡教授李恒先生系统地学习板胡演奏技巧。1999年获得中央音乐学院的全额奖学金,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大学本科;除板胡之外,他还选择了二胡作为第二专业,随著名二胡演奏家严洁敏教授、薛克老师学习二胡演奏技术。2003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并被保送中央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2004年在“天天杯”民族器乐观摩赛中获表演奖,并于2007年在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厅成功举办个人板胡协奏曲音乐会。2007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并留校任教。

曾担任中国青年民族管弦乐团首席、澳门中乐团首席,也是中央音乐学院北京现代室内乐团、青年国乐团成员。首演了贾国平《清风静响》、李滨扬《呼吸2》、谢鹏《醉秦》、李博《关东诗篇》、杨勇《道情》、李博禅《嫁衣裳》、杨勇《九弦上》、向民《丝韵》(重奏版)、周娟《胡笳吟》、孙晶《悲欢之河》、李尚谦《风藏侠影》等独奏、重奏、协奏作品。编著了《板胡音阶练习》《板胡技术练习曲集》等教材。

作为指导老师,胡瑜曾带领中央音乐学院圣风室内乐团获得2012年“CCTV民族器乐电视大赛”组合类总冠军、2013年“第九届中国音乐金钟奖”民乐组合比赛金奖,带领中央音乐学院艺境室内乐团获得2014年“文华艺术院校奖·第五届全国青少年民族乐器演奏比赛”小型民乐室内乐比赛银奖,2019年“CCTV 中国器乐电视大赛”传统组合组第一名。作为中央音乐学院最优秀的民族室内乐团,“圣风”和“艺境”都入选了文化和旅游部举办的2017年“第六届全国青少年民族乐器教育教学成果展示活动”,并获得最高奖。

在专辑发⾏后,北京环球⾳像特派员张路坤专程采访了胡瑜老师,围绕专辑《圣风专场音乐会》的内容以及对当代⾳乐发展的现状等进⾏了深⼊交流。未来更多精彩内容也将在“⽀声”中陆续推出!

“支声(Heterophony)”是北京环球音像旗下艺术品牌,包括音乐家专访、讲座、直播、短视频等多个板块。

“支声”音乐家专访系列,力图从丰富活跃的基点出发与音乐家进行深度对话,用灵动的、有温度的文字记录思想的火花,通过心与心的交流,探寻音乐家的艺术理念,发掘和记录音乐背后的故事。

民族音乐

是中华民族从血液里带出来的对声音的理解

“胡琴演奏家胡瑜专访”

Interview with Hu Yu

胡瑜:HY

北京环球音像:BJHQYX

BJHQYX:胡老师可以跟大家介绍一下这张专辑吗?

HY:这张专辑是圣风室内乐团(以下简称“圣风”)于2013年和2019年,在中央音乐学院王府音乐厅分别举办的两场专场音乐会的合集。这个合集最大的特点在于,几乎所有的作品都是为“圣风”量身定做的,包括改编和编曲作品,也是依据乐团编制设定的。我们在排练过程中不断磨合、调整,以达到理想的效果。我希望这张专辑能让大家了解“圣风”在近几年的发展。

当然,自2012年至今,是民族室内乐突飞猛进的10年。在此期间,新形式的室内乐团、组合如雨后春笋。“圣风”的基础是不断提升的技术状态以及演奏能力,作曲家们也看到了这些变化,彼此相互促进。所以我希望这张专辑能够体现出这10年来,我们对民族室内乐的见解或探索。

BJHQYX:那么结合这张专辑中的曲目,您认为在演奏带有民族风格的室内乐作品时,演奏者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HY:当今的民族室内乐是民族音乐走向多向性、复杂性的一种探索。我认为中华民族,包括各少数民族有很多音乐元素可以取材。但在演奏这些作品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味道”。在对音乐的理解上,中华民族有着一脉相承的传统,对音乐的线条及旋律非常重视。我们在教学中,对旋律线条的处理手法精益求精。在排练和演奏的过程中,我们以作曲家一度创作的乐谱为依据进行二度创作,对乐谱进行仔细研究和探讨。如何从一度创作的乐谱中,挖掘出本身的韵味,这是最重要的。相同的曲子由不同的人演奏,可能是天壤之别,这就在于对谱面的理解、二度创作的精细程度及审美意识的差别。

BJHQYX:民族音乐的乐器有各自的独特性及其风格,在融合各种民族器乐的同时,如何保留它们自身的风格呢?

HY:我们的民族音乐、民族室内乐、民族管弦乐,在近几十年的发展中,都是在追求共性。但在室内乐领域,我认为不能泯灭了民族的个性和乐器本身具有的文化。“圣风”恰恰很有特点,因为它是完全由胡琴组成的室内乐团。在中低音补充和色彩的丰富上,加入了打击乐和阮。当今的胡琴发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共性,但是它的个性还是非常强烈的。所以说,在强调共性的同时,还要将每种乐器各自的风格、个性彰显出来。

因此,“圣风”的排练过程可能跟其它室内乐的形式要有所不同。首先,我们要对谱面进行非常仔细的分析和尝试,因为谱面中有些演奏技法、演奏手法以及演奏处理是无法展现的;其次,让大家在演奏法上统一,我们前期在乐句处理手法和弓法的安排上,可能需要花费三分之一的时间;最后,在不断地排练中,对每一个音进行处理,打磨。因为“圣风”是一个十几年的小团队,大家在演奏的技法、旋律的处理上达到一定的统一,这样才能比较完美地展现融合性,但又不失旋律本身的个性。

2012首届北京胡琴节开幕式(指挥:王甫建)

BJHQYX:那您觉得这个算是“圣风”的优势所在吗?

HY:我觉得“圣风”的优势有很多。第一个优势体现在我们学生的演奏技术能力上,因为在他们这个年龄段,手上的技术能力应该是最棒的,能够驾驭很多作品。这是让很多作曲家都感到非常欣慰的一件事情,有些他们写得比较难的作品,乐团的成员也可以完满地演奏。第二个优势是他们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在多年的教育中,已经打下了非常厚实的基础。同时,他们又具备创新和发展的精神,对新的东西是不拒绝的。当今作曲家在中西合璧的教学体系中,产生了新的创作的理念和技法,那当然需要有创新理念的演奏者来跟他们合作。第三个优势是“圣风”处于中央音乐学院这样一个教学环境中,得益于老师们的创新的支持,还有作曲家包括优秀的作曲系学生的支持,这种眼界的开阔绝对是独一无二。

BJHQYX:这就是能第一时间接触到最前沿的信息。那么,您之前也说,“圣风”是一个以弦乐为主的室内乐团,您通过与“圣风”的磨合,对胡琴音乐有什么新的理解和感悟呢?

HY:首先,我觉得胡琴音乐是中国人声音的一种衍生。因为以前的胡琴在戏曲音乐、民间说唱中,都具备了一种人声演化的功能,就像人们在唱着耳熟能详的戏曲说唱线性化的旋律。

作曲家在创作手法的创新方面,有自己不同的特点,给我们带来的作品的音乐语言是完全不同的。在演奏这些作品时,我发现胡琴的拓展性和可塑造性极强,可谓是千变万化。它不仅能表现像一般人听到二胡音乐作品就感觉是如泣如诉或很悲伤,听见板胡音乐就是很高亢,它能准确地表现任何一种情绪。我们会特意用阮来替换贝斯,作为乐队的中低音声部,让阮和弓弦乐器的声音更好地融合。因为我们知道,西洋乐器的共鸣和中国民族乐器的共鸣有一些区别,而各种民族乐器之间也有所差别,比如丝竹乐器那种小桥流水的音色和金石之声就是不同的,而阮能更好地与弓弦乐器融合在一起。

中央音乐学院民族管弦乐团美国加拿大访演

BJHQYX:胡琴在民间的各乐种之中都有很广泛应用,您觉得专业音乐创作和民间音乐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样的呢?

HY:现在就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胡琴音乐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到现在,40多年的发展真是突飞猛进,它接纳了很多西方的技法,甚至是无调性、多调性的,非常复杂的演奏技术,比如小提琴演奏的技法,现在二胡基本上也可以演奏了。但是这不是我最终的目的,最终的目的是音乐要展现我们的文化和人文气质,或者是我们中国人对文化的一种理解,对自身感情的一种表达。现在是个融合的时代,我们首先要树立一种发展的创新的理念;其次是要能够通过融古融今,来发掘我们新的符合时代气息的一种音乐,让大家能感受到民族音乐也是在不停地发展,也是与时俱进。

BJHQYX:那么您在和“圣风”排练的过程中,有没有什么难忘的故事,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

HY:作为“圣风”的指导老师,我是一直陪在“圣风”身边的,那难忘的事情很多。尤其是2012年“圣风”刚刚建立,是以CCTV民族系列电视大赛为契机,它有一个组合类比赛。当时的主任于红梅教授就想建立一个以高水平的弦乐演奏者为主的室内乐团,也为那些不能在这个最顶级大赛中获奖的学生搭建一个高水平的平台。我们当时在比赛前一个月的训练,至今我记忆犹新,每天从早上8点多,一直到晚上9点钟,一直在训练磨合。因为一个新的组合,新的声音在产生的时候,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不知道最终结果是什么。这一个月当中,同学们从彼此不熟悉,到最后就变成了一个家庭似的,一起吃饭,一起回宿舍睡觉,一起来排练,这种情感对我来说印象也特别深刻。还有就是到了2019年,“圣风”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学生们的主动性、创造性更显示出他们是新时代的年轻人。他们不仅能够演奏出非常技艺高难的音乐,同时在设计和组织方面也有很突出的表现。他们把“圣风”的事情,当做自己的事情用心去做,这都令我印象非常深刻。

BJHQYX:您认为学生这种多方面的发展,比如说设计节目单或者是策划音乐会之类的,对自己专业的精进是否有帮助呢?

HY:他们从事这些活动就是对自己专业的一种了解。比如说,你需要介绍专业发展现状,那你对它的历史、现在都要有一定的了解,这其实对自己就是一个进步。在组织、统筹活动的时候,又对你是另外一种促进。因为踏上工作岗位以后,不仅从事演奏,也许还有教学,或是组织。那教学中肯定有组织,老师要组织学生,组织活动。再比如,设计节目单,印制节目单,还有我们的微信微博的宣传,联系统筹音乐会,这些绝对都对能力是一种提高。

2018第三届北京胡琴节板胡专场音乐会

BJHQYX:我们也知道,您对乐团演奏的作品的原创度一直非常重视,这次专辑中的18首曲目都是当代音乐家的新作品,这些年在乐团原创曲目方面,您开展了哪些工作?

HY:“圣风”是一个学生乐团。虽然水平很高,但是他要受制于我们很大的学业的压力,所以我们尽力地在做自己的创新,这两场专场音乐会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每次专场音乐会,我们都会委约作曲家为我们创作新作品。第一次,在2013年的时候是12首全新的作品,在2015年的时候我们也有新作品上映,在2019年音乐会的时候也有五六首新作品来呈现。在我们整个乐队乐团的成长中,还改编过另外一些作品,在这些原创作品当中,我感觉到每一个作曲家都是个性独立的,在跟他们的合作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能了解他们对音乐的理解,了解他们内心对圣风乐团这样一种声音的理解,也了解他们创作手法。就像看不同的画家的作品,看不同书法家的作品,他们每个人的字体都是自我个性自由个性风格的一种彰显。

在原创曲目上,首先,我们会要求这个作曲家尽力尽量的按照自己的理解来创作。在跟作曲家沟通的过程中也不要求作曲家去附和当前的某种的音乐创作风格。我们要求是个性的,只有这样才能极大地丰富我们的演奏的意见和演奏能力。其次,就是我们在演奏的过程中会对原创曲目进行非常大的投入。因为每一个新作品,在二度创作过程中,我觉得是作品成败的最关键,可以说占到了要大于50%的这个程度。一部新作品能不能让人接受,他第一次演出或者最初的几次的演出,给人的印象是最为深,如果他是一首好作品,他也许一下子就能让人接受,但是如果你的演奏没有展现出作曲家作品的内容,或者他对音乐的理解。那么,对这个作品可以说是灾难性。所以我们会非常严谨的对待,我希望原创能给作曲家带来一种鼓舞,就是他们的作品,将得到一种非常大的尊重和严谨的态度来呈现。

与北京民族乐团合作(指挥:金野)

BJHQYX:这张专辑的曲目量还是很大的,那么乐团平时排练的时候是怎么安排这些时间呢?

HY:目前,我们如果没有专场音乐会,有演出的话会集中排练几天。每周我们会有1到2次的固定排练时间。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就是有经典作品的复习,还会有新作品试奏。

BJHQYX:那在乐团的未来发展上,您有哪些长远的规划呢?

HY:我认为乐团在形式上,还是不断地在变化。我们由最初的15人,到13年的12人,然后到19年我们开音乐会的时候是17人。那么我们的乐团的形式,会有小幅的调整,像阮的运用,弦乐各声部元素的比例是在不停地调整。乐团在之后呢,我希望他能够长期地存在下去,为这个咱们中央学院民乐系拉弦专业学生,能够在独奏的专业课和乐队课之间有一个非常好的衔接。因为重奏不仅你的个人的演奏能力要很高,也需要有跟其他的演奏者合作能力。

BJHQYX:室内乐团的课程和训练与民乐系的乐队合作课有什么区别呢?

HY:二者形式是不同的。乐队合作课可能是要70人以上的民族管弦乐团。室内乐课或者说这种小型的合奏课,在民乐系有很多,但是都是以选修课的形式。首先就是要锻炼学生们互相之间的一种配合;其次,在这个课程和训练当中,除了自己乐器,他们还能了解到其它的乐器演奏法的特点;最后,通过这样的训练,他们对民族音乐的理解能力肯定会越来越好。

BJHQYX:您对于现在民族音乐的传承有哪些展望呢?

HY:民族音乐是我们中华民族所有人内心声音的一种外化,从血液里带出来对声音的一种理解。在当下,我觉得民族音乐经过前几十年的发展,已经积累了专业化、系统化、科学化的基础。那么我们当今要做的就是让这种专业化、系统化能够承载我们更多的文化内容,真正变成中国人的主流的一种音乐文化,音乐语言,希望我们的民族音乐能代表中国人。

BJHQYX:板胡作为一件具有独特风格的中国传统乐器,在新时代如何更好地演绎传统作品?

HY:板胡来自民间,它的民间性或者原生性在当今怎么留存呢?我觉得板胡的原生性非常具有魅力和吸引力,作为从业者,我只要一听到板胡的声音,我整个内心可能就会跟着他唱起来。他代表的是中国人对声音的一种独特的理解。就像京胡,它是京剧的主要的伴奏乐器。那板胡,在西北地区梆子腔戏曲中的地位,就像京胡在京剧中的地位一样。他的个性就代表着各地人民的一种性格。比如说在陕西,它是一种风格,在河南是一种风格,在东北他是另外一种人性的抒发。每一个地域的板胡都有自己独特的魅力,所以我觉得它的原生性不能被消灭掉。总之,我们要尊重板胡的原生性,从它的原生性中挖掘素材,同时与世界音乐、世界民族音乐进行融合。世界的各民族音乐是有共性的,而如何从共性中挖掘出能够融合的点,是我们当前想做的事情。

BJHQYX:那么板胡的新作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该在什么地方呢?

HY:新作品也是立足于两个方面。一方面,在传统音乐中,我们已经有很大一部分作品是传统风格的,那么他的技术性和器乐化跟当今的发展有一定的脱节。新作品的创作取材于传统音乐,但器乐化程度更高。之前,他是依附于唱腔,从民间走来;当今的器乐化就是得益于我们的演奏技术,那器乐化程度更高就会让这件乐器他的水准更加突出。另一方面,与不同音乐的融合也会产生很多板胡没有尝试过新的演奏技术,甚至新的演奏形式。所以我想这个也是非常吸引人的一件事情。

BJHQYX:您认为这种民乐演奏家进行的编创和纯粹作曲家的创作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

HY:我认为两种都有它存在的意义,尤其是当我们民族音乐从民间走来的时候,大部分的作品都是由演奏家自己编创。现在我们演奏的一些经典的作品,甚至是绝大部分都是由知名的演奏家或者前辈他们编创的。就像我的老师李恒先生,他在从业的几十年中,也为板胡创造了一套教学体系,从小型的独奏曲,到中型的独奏曲,再到大型的协奏曲,创作了非常多适合板胡以及发展的板胡的作品。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作品,才有现在的技术可以不断地发展。

BJHQYX:那可以分享一下您的教学理念吗?

HY:我的教学理念是在因材施教之外,要挖掘学生的自主性。他在漫长的学习过程中我会很严谨地把关学生的演奏技术,一旦他进入大学或者研究生阶段最重要的就是自主性。

BJHQYX:那您觉得田野采风很有必要吗?

HY:田野采风是学生应该经常去做的一件事情,他们能感受生活是最主要的。通过采风收获的的一些旋律或者一些民歌,可以作为我们创作的素材。但是最关键的是感受当地的人文气息,他为什么会产生这些音乐或者说音乐相同的歌曲,在不同地域的流传为什么会有不同。那跟当地的风土人情都有关,你感受了以后就会知道,原来我演奏这个曲子要这样处理,是因为他们当地的人的性格是这样的。这也是一种人生阅历,音乐到最后还是人生阅历或审美的一种外化。

BJHQYX:琴童大概在什么年龄可以开始学习板胡呢?学习之前需要做什么准备呢?

HY:学习板胡,我觉得年龄不限,5岁、6岁就可以。可能年龄稍大一点更容易掌握,因为板胡的弦比较硬,不像二胡弦软而容易掌握。现在学习板胡的一般都会有一定的二胡基础。因为二胡作为启蒙,在学习过程中,首先要具备一定的节奏和听音的能力。

BJHQYX:您也有着学习二胡的经历,您认为广泛学习胡琴⻔类下的其他乐器,对板胡演奏有哪些帮助?

HY:就是不同风格的掌握,因为二胡音乐中有很多南、北方不同的派别或者不同的音乐语言。在学习的过程中,对板胡的演奏也会有帮助。二胡现在的曲目,对板胡的曲目也是一种丰富。我可以接受不同的曲目,而且二胡的曲目发展速度又是这么的快,对我们来说也是一种促进。我觉得学板胡或二胡的同学能够再学一样其它的乐器。尤其是板胡的学生学习二胡,而二胡的学生学习板胡演奏,两者结合都是促进。

BJHQYX:那么你觉得对板胡专业的普及化,应该做些什么事情?

HY:曾经在20世纪60、70年代,板胡是非常流行的,因为它的声音具有某种魔力或者某种磁性,能让人精神振奋。在20世纪70和80年代这个交界的时候,他确实没有群众突破,听众相对少一点。20世纪80年代,我的老师李恒先生就看到了这样的问题,意识到如果板胡不能与时俱进,很可能退出时代。所以他才会创作很多的板胡协奏曲。当今的板胡领域,主要是从业者不够多,也没有融入到乐队中。所以在近几年的这个教学或者研究中,我们也在不断地尝试让板胡,也有重奏、乐团的形式,甚至板胡参与到乐队中来。我相信再有几年的的探索,板胡可以成为以团体的形式存在,这样就会有更多的人去了解板胡。

BJHQYX:那您这次和北京环球音像的合作,有哪些令你印象深刻的事情呢?

HY:首先是张帅老师对这个专辑非常重视也很用心,我跟张帅老师非常熟,这次的合作就让我有机会学习到他对音乐的理解和在作曲上的一些理念。他对音乐的理解是非常多元融合的,他觉得民乐可以跟任何音乐形式连结,这也正是我们的一个共识。

其次,北京环球音像的工作人员对这个专辑很用心细致,在沟通中根据我提出的要求不厌其烦地修改,后续的工作包括专访、全球数字发行,都是我认为对民乐这个形式来说很好的推广方式。更重要的是原创形式的专辑在市面上应该很少,几乎不会有这样一个音像出版社,愿意为这些新作品或者这样一个创新的团体来出版和大力的宣传。这是专业院校老师和学生的一种探索,虽然它还不被外人所熟知,但真的很有必要向外去推广,这个意义是比较重大的。

BJHQYX:您心中的生活美学和生活态度是什么样子?

HY:我的工作就是我的爱好。我非常幸运能够在音乐学院当老师,也非常幸运能够遇见圣风乐团。在这个近十几年陪伴圣风的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我很享受这个过程。

我当前的状态是感恩能够从事到民族音乐教学中,或者参与到其的发展,这真的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从事到一个比较有特点的事业中,我们的责任感就会油然而生。看到学生们的成长,看到他们在毕业后能够觉得在学校里学到的东西有用,我非常欣慰。当教师成为我的爱好,这无疑是人生当中的一件幸事。

FROM:国音网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