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浙音第八届国乐艺术节系列活动——金钟回响·金钟奖赛后二胡教学研讨会及胡琴学术讲座在国乐厅成功举办。 浙江音乐学院国乐系主任王甫建教授,西安音乐学院民族乐器系主任呼延梅文教授,沈阳音乐学院赵夺良教授,中央音乐学院二胡专业博士、第十四届中国音乐金钟奖二胡比赛第一名获得者章海玥,以及浙音国乐系拉弦教研室全体教师集聚国乐厅,对第十四届中国音乐金钟奖二胡比赛举行赛后总结,并对国乐系今后二胡的教学发展进行研讨。
本次二胡教学研讨会是以第十四届中国音乐金钟奖比赛为载体,进行全方位的赛后教学研讨,与会专家老师和参赛选手们总结参赛经验,积极教学反思,为浙江音乐学院在二胡教学与民族器乐表演人才培养发展等方面提供新方法,新思路。
活动回顾
金钟回响·第十四届中国音乐金钟奖赛后二胡教学研讨会,由国乐系拉弦教研室主任何娜副教授主持,会上浙江音乐学院国乐系主任王甫建教授在致辞中对参加研讨会的专家老师同学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感谢,并对二胡艺术的发展和传播提出了新的期望,在胡琴教学研究方面提出了新的看法和思考,并借“金色绽放”之意,给予在座的各位同学期许和鼓励。
本次活动邀请了担任本届金钟奖二胡比赛评委的呼延梅文教授和赵夺良教授,两位专家在发言中指出,二胡学子们在平时练琴不仅要注重音准、音色等基本要素,同时也要加强对风格性作品的准确把握、了解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提升对不同曲风的把控能力,并对参加金钟奖等重大比赛中选手如何调节紧张的心理状态给出了中肯的建议,并表达了对浙江音乐学院国乐系二胡学科未来发展的美好期望。
第十四届金钟奖金奖得主章海玥向大家分享了在金钟奖备赛以及后期比赛的心路历程,并和在座的各位二胡专业同学分享了几点自己总结的备赛方法,并强调时间规划的重要性以及在练琴之余了解曲目创作背景等对把握曲风的益处。
各位浙音拉弦教研室教师对于教学以及教学模式的改进进行了研讨和建议。梁伟老师围绕传统作品的艺术魅力指出,对于传统作品的学习,不仅考验技艺,也重在传承;张咏音老师指出,作为二胡演奏者应建立理性之上的感性,对于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认知;汪淼老师讲述了二胡与板胡学习上的相互借鉴提升,强调了双向融合的重要性;孔艳艳老师也分享了自身参赛经历,勉励在座的同学们怀抱高要求和新希冀,也对二胡教学的改革提出想法;薛辰茜老师指出学习思维的重要性,强调关注手上功夫之外的理论拓展的重要作用;刘宇老师就浙音选手努力备赛的态度积极肯定,并表达了对浙音二胡专业发展的愿景和期许;黄紫沐老师强调二胡演奏应该加强对曲子的理解,从而提升演奏水平以及曲风掌握能力。浙江音乐学院的两位参赛选手裴文钰、时逸静也依次向大家分享了从备赛到参赛过程的心得和观赛感悟,对于专业道路的不断追求卓越有更新的展望。
会议最后,何娜老师对本次研讨会作了总结发言,对各位与会嘉宾老师们的精彩分享表示感谢,鼓励年轻学子们要具备过硬的基本功,厚积传统,汲取民俗民间养分,不断在舞台实践中创新探索。并强调二胡专业发展,学科建设,教材建设的重要性,希望常态化地与各大音乐院校加强交流合作,共商胡琴发展大计,培养更多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的演奏人才,充实国乐蓬勃发展力量,引领中国民乐新气象新未来。
两场讲座
本次活动举行了两场学术讲座。赵夺良教授的讲座主题为“有趣的《胡琴教学四步程序理论运用》”,从四个方面讲述了先进的实践训练方法,分别是基本演奏技术与基础音乐知识同步学习提升;风格性演奏技法与民间音乐、戏曲、民俗同步学习提升;高难度演奏技巧与音乐表现同步学习提升;作品意境创造与个人感怀同步学习提升。
赵夺良教授的讲座即严谨又生动活泼,将理论知识与他多年的舞台实践成果相结合。讲座的提问与互动环节,他通过演绎不同风格的乐曲片段让同学们分辨,使同学们更加深刻形象地领会了不同地域的不同音乐特点。也通过带领大家欣赏二胡协奏曲《单鼓的传说》,讲解满族音乐的特点;以及板胡作品《湘西音画》领略独特的湘西音乐曲式和旋律特色。让参加讲座的同学们大饱一场丰富多彩的胡琴盛宴,对未来研习多样性的风格作品留下深刻印象,讲座全面阐述了胡琴演奏教学理论在“技--艺--道”三个维度的升华。
呼延梅文教授在《陕西风格二胡演奏的技法特点分析》讲座中,介绍了“秦派”二胡的历史与发展及其独特魅力,介绍了鲁日融、迪达民等演奏家创作了陕西地域风格的乐曲及练习曲,对秦派二胡做出的优秀贡献。并对特殊的陕西风格二胡演奏技巧进行讲解分析,如:一指演奏多扩展;二指演奏常定位;三四指多下、回滑;同指异指常下行等技巧,让大家对于陕西风格作品的风格把握有了更全面的理解和认识。
呼延梅文教授的讲座结合现场教学的方式,为国乐系的学生讲解示范了在陕西风格作品演奏上的特殊处理,以《秦腔主题随想曲》、《兰花花叙事曲》两首代表性作品为例,特别强调苦音和欢音,搂弦揉弦滑音”等演奏技法的运用,逐音逐句地细致分析演示,理论与演奏相结合,展现作品中饱含的浓郁陕西戏曲风味,生动地表现了西北人民质朴豪爽的性格。让浙音的学子近距离地感受地道陕西风格的作品演奏,在座师生受益匪浅。
活动总结
在座的各位老师、同学们在活动中用心聆听、悉心学习、认真观摩、交流分享,共同为胡琴的传承和发扬努力。本次活动的成功举办,为参与者提供了难得的学习机会,体现了浙江音乐学院国乐系为中国胡琴事业发展献力的良好学术氛围。弦鸣薪传,袅袅余音,凝聚力量接续传递;弘毅尚德,博约精艺,大乐永和声生不息。在交流中进步,在聆听中收获,在充满期许的浙音路,回响凝结希望的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