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主题:
《中国少数民族弓弦乐器——马头琴与我》
授课时间:
2023.12.15 (周五) 14:00
授课地点:
教学楼801教室
主讲人
❖
齐·宝力高
齐·宝力高,现代马头琴艺术大师,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奏员,杰出的演奏家和作曲家、教育家。他为马头琴的改革、传承和发展作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
他连续数次改进了马头琴的制作工艺和演奏技巧、创作了百余部经典马头琴曲、创建了世界上第一支马头琴乐团、统一了马头琴演奏法,他带着钟爱的马头琴走遍亚、非、欧、美等地,让悠扬的琴声穿越民族和地域的界限,带着和平的呼唤传遍世界的角落。在他的努力推动下,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先后建立起两所公立的马头琴艺术专业教育院校,使中华民族艺术瑰宝马头琴音乐的传承走上了正规化的高等艺术教育之路。他一生培养了众多的弟子与再传弟子,至今,80岁高龄的齐·宝力高仍奋斗在马头琴艺术传承与传播的第一线。
❖
讲座内容
❖
《中国少数民族弓弦乐器
——马头琴与我》
马头琴音乐是来自草原的天籁之音,悠扬、凄婉、粗犷、深沉……为人们内心所向往,而现年80岁的齐·宝力高自14岁开始接触马头琴,便深深热爱上它,用一生追随、拥抱着它,历经艰辛磨难,为马头琴的改革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本场讲座,齐·宝力高老师将用生动朴素的语言,为大家讲述马头琴的近代发展史,以及他本人在学习艺术、投身马头琴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重重考验与突破。
声情并茂是齐宝力高老师讲座的最大特点,现场他还会一边讲一边唱一边为大家演奏他的经典马头琴作品,讲述每一首作品背后的故事……
❖
课程负责人
❖
王中山
王中山,中国当代著名古筝演奏家、教育家,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古筝学会会长,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国音乐家协会社会音乐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古筝专业委员会会长。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中宣部“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古筝主课课程负责人,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北京市“长城学者”,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中国弹拨乐表演艺术”教学团队学科带头人,并获“中国杰出民乐演奏家”光荣称号。被誉为“筝坛圣手”、“中国古筝艺术领军人物。”
在古筝技法开拓方面,他运用轮指技法、并在中国筝上率先使用左手内戴四个义甲的形式进行演奏;在古筝创作方面,他为国家核心刊物撰写文章多篇,创作和改编许多古筝独奏、重奏、合奏乐曲;在古筝教学方面,培养出的部分优秀学生已成为国家级艺术院团的古筝演奏家和专家教授。他迄今保持着古筝演奏家有史以来举办独奏音乐会最多的纪录。
对于他的艺术成就,《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海内外报刊杂志都给予了采访和介绍。他的艺术作品已被选入《国乐精粹》、艺术成就也已被选入《中国当代音乐界名人大辞典》。
❖
宋飞
宋飞,胡琴表演艺术家、教育家、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中国音乐学院特聘教授,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民族弓弦乐学会会长,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
国务院有突出贡献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荣获国家表彰的“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北京市长城学者、“高创计划文艺界领军人才”和“四个一批”、“百千万人才”。曾获首届“ART”杯国际比赛二胡专业组一等奖、中国“金唱片”奖、杰出民乐演奏家等重大奖项。
宋飞曾随诸多国乐大师学习不同的民族乐器,是当代国乐中生代的代表人物。首演有80余部新作品,出版有近百张独奏专辑和二胡视频教材;和著作《二胡艺术论》及论文十余篇。代表性舞台表演创新作品有《弦索十三弄》、《如来梦》情景音乐会、中国音画乐舞《清明上河图》情景音乐会、二胡与民族管弦乐《逐梦》《宋词意境》和音乐剧《刘天华》等。秉持“遵传统、厚基础、重实践、促创新”为教育教学理念,开创了独具特色的二胡“双语”教学模式,形成“手-脑-心-身”一体化二胡教学法。开设有《胡琴站奏与舞台表演》《胡琴声部训练与重奏训练》等创新课程,培养出一批才华出众的金奖学生。策划举办了十余届“中国弓弦艺术节”,在胡琴艺术的表演、教学、科研等方面展开探索,引领中国弓弦艺术的发展。
❖
课程介绍
❖
《中国器乐表演艺术专题》是中国音乐学院 “国音博士大讲堂”学术品牌课程之一,是研究生院联合国乐系开设的音乐实践类课程。本课程集中国器乐表演美学、理论研究、创作实践、评论品鉴为一体,以中国器乐历史发展、风格特色、二度创作实践创新、理论发展探索为核心板块,汇聚国内顶级演奏家、作曲家和专家学者构成导师团队,对中国器乐的风格、流派等方面以及音乐语言特征、审美特质等多个维度展开研讨式教学,采用课堂教学与舞台实践为一体的创新培养模式和“讲座、研讨、工作坊”的形式,构建学生对中国器乐表演艺术的历史观、全局观、时空观、审美观、发展观等思维建设和深层理解。通过聚焦弹拨乐和弓弦乐的系统性研究,本课程将辐射中国器乐表演艺术的各个领域,并带动中国器乐表演艺术的全面传承与创新发展,成为培养中国器乐表演、创作和研究领域的复合型高级人才的孵化平台和可持续的课程体系。
❖
国音博士大讲堂
❖
“国音博士大讲堂”是中国音乐学院研究生院打造的特色学术品牌。该项目由学校“双一流”建设经费支持,作为中国音乐学院研究生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特色系列课程,于2022-2023年秋季学期正式启动。该项目充分结合理论研究与艺术实践的培养特色,针对不同层次和类型的研究生群体,目前分别面向学术型、专业学位型研究生先后开设了丰富多样的五门特色课程,即《中国乐派研究专题研讨》《当代音乐艺术评论专题研讨》《中外歌剧实践》《中国音乐史专题研讨:古琴艺术研究》《中国器乐表演艺术专题》一系列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创新型课程,为学校“双一流”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和“中国乐派”建设提供系统全面的理论依据,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高水平音乐学院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国音博士大讲堂”项目旨在打破学科之间和专业之间的壁垒,拓展学科交叉和融合的潜力,以前沿性、前瞻性、国际化的学术视野,开放式、研讨式的创新教学模式,汇集国内外顶级专家学者团队,不断提升研究生培养阶段的自主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和思辨能力,实现科学研究、教学实践、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多位一体,实现产学研循环促进生态,有效推动专业音乐人才培养的可持续性发展,构建覆盖音乐理论研究、音乐创作、艺术实践一体化人才培养系统,形成推动“中国乐派”建设与发展的不竭动力。
出品:中国音乐学院研究生院
来源:中国音乐学院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
设计:李育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