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6日,为期两年的国家大剧院第七期青年作曲家计划在终评音乐会中圆满落幕。
音乐会由指挥家吴怀世与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精彩呈现,评审现场共有五位中外评委,另有两位中国评委、两位海外评委在线上实时聆听演奏、参看乐谱,为每部作品给出了评分。当晚的音乐会携手央视网进行海内外直播,也是大剧院进行科技赋能、为青年音乐人才搭建有影响力的国际传播平台的创新实践。国家大剧院音乐厂牌NCPA Classics将出版发行本场音乐会实况录音,为青年作曲家们纪录这份难忘的记忆。
终评音乐会中,本期青年作曲家计划“三强”诞生:
《冰玉堂——在历史的暗明中穿梭》
周嘉颖,上海音乐学院
《思南·黄梅随想》
刘豫徽,中央音乐学院
《恸歌》
文子洋 ,中央音乐学院
此外,周嘉颖《冰玉堂——在历史的暗明中穿梭》获得了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的演奏家们票选出的“乐手最喜爱作品”,这部作品将获得在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乐季中再次出演的机会。
青作计划以其开放包容的精神、态度让作曲家们由心而发的创作成为可能,当晚演出的五首作品题材多元,风格各异,但又因为中国弓弦乐器的特有的音色和气质,让中国声音贯穿始终。
青年作曲家文子洋创作的《恸歌》有感于自春秋以来中国传统文化中以“悲音为美、悲音为乐”的艺术创作审美倾向,强调了二胡音乐中的悲情气韵。弓弦嘶鸣呜咽之间,闪耀着人类不屈的灵魂。
青年作曲家李萌能创作的《太阳·敦煌》作品灵感来源于海子的长诗《太阳》。诗人在这部渴望飞翔的伟大诗篇中,在太阳爆裂般迸射的诗意之光里,他正是沿着敦煌、青藏高原、南亚次大陆、巴比伦、到达古埃及的尼罗河畔,从金字塔飞向太阳。这些诗化的意向给了作曲家灵感和音乐的想象力。
青年作曲家刘豫徽所作《思南·黄梅随想》主要是对黄梅戏中念白与唱腔元素的提炼与外延,并希望达到以下两种艺术效果:一是运用器乐化手段,强化黄梅戏念白“不瘟不火、抑扬顿挫”的语言张力;二是运用交响化手段,诠释黄梅戏唱腔“柔而不腻、秀而不纤”的艺术本色。
青年作曲家李霓霞所作《瑰梦》力图通过胡琴乐器强烈的音色质感,表达二胡独具的声音表现力,同时通过熟悉的“音乐、 音色、素材”在不同音乐阶段的出现、消失、重叠、组合与分离,来表达乐器的角色功能和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美。
青年作曲家周嘉莹从“冰玉堂”这一特有建筑获取灵感。冰玉堂筹建于新中国成立前,在今天已成为一段历史。历史流转于时间尽头消逝,留下无法磨灭的精神。该作品以流行于广东珠江三角洲的粤剧唱段、龙舟说唱曲艺作为一种“口吻”,诗意阐述冰玉堂的风霜。
此外,高白、毕友恒、李仓枭、祝云琦四位青年独奏家当晚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通过青作计划的舞台,这些青年演奏家们在诠释新作品的同时,也通过参与展演,与不同的指挥家、职业乐团的合作得到了新的历练,青作计划在收获创作新声的同时,也见证了中国青年独奏家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