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小金钟专业组二胡演奏新星王洛雯在闭幕音乐会上演奏《第五二胡狂想曲——赞歌》纪晨/摄
8月25日至29日期间,2024中国音乐小金钟——全国二胡展演在江苏省常州市举行。本次小金钟二胡展演分为专业组和业余组(儿童组、少年A组、少年B组)。经过两轮展演,最终产生中国音乐小金钟二胡演奏新星13名、新秀18名、新人33名,优秀指导教师13名,14支代表队获评优秀展演组织单位。
此次二胡小金钟旨在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集中展示我国二胡教育、演奏的最新成果,为广大青少年二胡演奏者提供一个学习、交流、展示、成才的平台,推动青少年人文素质、审美情趣的提高,促进我国二胡演奏和教学水平,发掘和培养青少年优秀演奏人才。专业组评委、二胡演奏家胡志平对此感到欣喜:“看到这些小选手们,让我看到了中国的二胡事业后继有人。”专业组评委、二胡演奏家、作曲家朱昌耀也表示:“我相信,这次参加专业组展演的很多选手,用不了多久就能出现在金钟奖的舞台上,并且其中不乏未来二胡领域中的演奏家。”
“小金钟”与金钟奖全面接轨
全体二胡演奏家、中国音乐小金钟二胡新星齐奏《赛马》
二胡是金钟奖的常设比赛项目,“小金钟”的二胡展演,无论是选手质量、展演作品还是评委规格,都对标金钟奖,与金钟奖全面接轨。
首先,在选手方面,专业组面向的是国内音乐学院、艺术院校,年龄在18周岁以下的二胡表演专业附小、附中学生。可以说,能够参加“小金钟”二胡展演专业组的选手们,都具备未来角逐金钟奖的实力。在首轮展演之后,朱昌耀表示:“进入到常州展演的45名专业组选手中,只有五六位选手与其他选手在演奏能力上有些许差距,剩下近40位选手之间的差距极小。甚至可以说这40位选手中,很多虽然还在附中,但演奏实力已经达到了本科阶段教学大纲对于学生的要求了。”因此从展演第一轮开始,就显现出了强竞争的展演生态,不仅考验选手对于作品风格、内涵的把握,更考验选手的现场发挥能力。
另外,专业组的高规格还体现在曲目难度上。第一轮展演中,选手们要从刘天华、阿炳、孙文明三位演奏家的作品中,选择一首作品进行展示,以考核选手对于传统作品的继承。第二首作品,选手可以自选一首中国作品(并配1名伴奏人员),考核的是选手对于当代新作品的解读以及协奏能力。进入到第二轮,演奏难度再升级。首先要在《光明行》(叶小钢曲)、《第六二胡协奏曲“山河颂”》第三乐章“颂”(关迺忠曲)、《第五二胡狂响曲——赞歌》(王建民曲)、《阿曼尼莎》(王丹红曲)、《巾帼》(王云飞曲)、《楚颂》(李博禅曲)六首作品中,自选一首演奏。这些曲目不仅是当代二胡作品中的佳作,在作品内涵上也多为爱国主义题材,并且其中不乏中国音乐金钟奖二胡比赛决赛的委约作品。想要把作品演绎得到位,选手不仅要手上有技术,还要心中有大爱。第二轮的第二首展演曲目,选手要在《葡萄熟了》《椰岛风情》《江南春色》《豫乡行》《陕北抒怀》《草原新牧民》等16首不同地域的作品中自选两首,展演当天通过抽签,在两首中选出一首上台展演,以此考核选手对不同地区音乐风格的理解、把握。四首曲目各有侧重点,实现对专业组选手全面、综合能力的考核。
此外,考虑到专业组学生年龄小,体力、耐力以及演奏能力上还有待提升,组委会对作品进行了节选,专业组评委会主任、二胡演奏家宋飞介绍:“专业组的展演中,很多大作品原曲时长将近20分钟。展演前,作曲家、演奏家对作品进行了节选,将必选曲目的时长控制在8分钟左右。时长的缩短,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作品的演奏难度。”
专业组评委的高规格,也是“小金钟”与金钟奖全面接轨的另一个表现。作曲家王建民、胡琴演奏家宋飞担任评委会主任,二胡演奏家邓建栋、朱昌耀、刘光宇、孙凰、陈军、陈春园、呼延梅文、胡志平、唐峰组成评委团,他们几乎都是金钟奖二胡比赛的评委。邓建栋表示,此次小金钟展演,他的打分标准与金钟奖的标准是一致的,“以最高标准对选手们的表现进行打分。”他相信,通过高标准选拔出来的二胡演奏新星,一定是参加此次展演的选手中,最为全面的演奏者。
专业组更重作品深层表达
在选手实力接近、演奏技术都很强的情况下,评委更注重选手对于作品情感的表达,曲目内核成为决胜的关键。朱昌耀认为,对于新作品,专业组的选手都能较为深刻地表现出作品内涵;但对于传统作品的理解还有待提高。“现代作品中,音准、速度、节奏比较容易量化。但传统作品更注重韵味和感觉,考验演奏者对传统作品的深度了解,需要时间、经历的积累。”邓建栋认为,对于附小、附中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年龄比较小,人生的经历并不丰富,能够体会到的情感也有限,因此对于作品情感的理解和传达,一定是有欠缺的。但音色、音准对于专业音乐院校学生来说是最基础、也是最应该把控好的部分。就展演情况来看,依然有部分专业组选手呈现出基本功不够扎实的情况,需要日后进行更严格的训练。与朱昌耀观点一致,邓建栋也认为选手对于传统作品和地域性作品的理解还有待提高。他建议学生,可以按照南北地域,各选择一个戏曲门类去了解、学习。戏曲综合了当地各种艺术门类的表现手法,学习戏曲可以让二胡演奏者更好地理解和表达音乐,让演奏更有深度和广度。武汉音乐学院原院长、教授胡志平深知音乐学院中课程安排的紧密度,他更倾向于学生在学习每一首新作品时,以作品为媒,更全面地了解作品内涵、格调、品质,以此了解不同地域、不同文化。
相比演奏家更注重选手的演奏技术,作曲家王建民更看重选手对作品的理解能力、完成度,以及与协奏之间的关系。1988年,王建民创作《第一二胡狂想曲》时,作品的演奏难度令当时很多二胡演奏者望而却步。但现在,这种难度级别的作品,三大院校(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附小、附中的学生基本都能演奏下来。在闭幕式上,获得专业组二胡演奏新星的王洛雯,带来王建民创作的《第五二胡狂想曲——赞歌》。王洛雯是中央音乐学院附中的学生,她说,为了能够演奏好这部作品,她在网络上看了很多作曲家本人对于这部作品的解读资料,也看了很多演奏家演奏的版本,“我会对比不同演奏家演奏的版本,从中选择我最喜欢的片段,在我脑海里整合成我最喜欢的版本,然后尝试让自己的演奏尽量接近脑海中的版本。”
闭幕式上,王洛雯的演奏让台下很多老师、家长和小选手们惊叹,“这个小姑娘的演奏带有叙事感,很走心。”她与钢琴演奏者之间的配合也是相互支撑的。王洛雯的成长,与小金钟有着密切的关系。2018年,在第一届中国音乐小金钟——全国二胡展演上,王洛雯就获得了儿童组的演奏新星,也正是当年的小金钟展演,引领她逐渐走上了专业道路。王洛雯回忆,当年在抽签仪式上,评委们曾提到,每一位小选手都是民族音乐的发扬者、传承者,“我当时虽然听不懂,但内心隐隐感觉到,原来拉琴不仅仅是我自己的事情,这件事好像很伟大,就开始有了一点点使命感。”也正是当时她心中燃起的这份小小的使命感,成为了她日后努力练琴的动力,也指引她走入了中央音乐学院的大门。谈及她下一个目标是否是金钟奖的金钟之星时,王洛雯谦虚地说:“作为学生,我的主要目标依然是学习,要掌握更多技术和综合知识,未来才能真正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承者。”
业余组打好基础最重要
此次业余组的展演,根据年龄分成了少年A组、少年B组、儿童组。儿童组选手年龄要求在9岁以下,少年A组面向9岁到13岁之间的青少年,少年B组的年龄范围在13岁到16岁之间。相比专业组展现出来的高水准,业余组则呈现出不同年龄、不同地域教育上的差异化。业余组评委,沈阳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赵夺良关注到,一些小选手呈现出基本功薄弱的情况,“基本演奏技术一定要和基础音乐知识同步学习。”他举例,“音的时值长,要放长弓段;时值短,则弓段短。不管是哪种节奏型,都有重音、轻音的不同。强调哪里就要在哪里加弓速。其实拉琴和我们日常讲话一样,要有抑扬顿挫,要有强有弱,这就是老师们常常说的颗粒感。”同时,演奏时的坐姿也很重要,坐姿不仅影响观感,更直接关乎到演奏质量。“坐姿不够标准,动作容易变形。尤其随着逐渐学习,演奏难度增加,只有坐得标准才更有利于发力。”
根据小选手集中呈现的问题,评委们在两轮公布成绩时一一指出并作了讲解,希望能够给家长和老师一些启发。首先是一些小选手在背谱演奏时有错音,这说明平时在练习时读谱不够严谨。对于能参加“小金钟”的选手来说,作品一定经过了长时间的打磨,有错音也说明指导教师不够严谨,没有及时发现问题。另外,一些选手的定弦还不够准确,评委建议指导教师使用音准合格的钢琴进行校音。如果在低年龄段没有培养出对固定音高的识别能力,后期很影响小选手的长远发展。
业余学琴不等于学习可以不规范。业余组评委、北京师范大学器乐学科主任卜晓妹也表示,尤其对于业余组的选手来说,不要过早追求作品的难度,把大量宝贵的练琴时间花费在对困难片段的打磨中。还是应该循序渐进,先打好基础,强化基本功,逐渐找到对乐器的掌控感,培养听觉上的感知力,以及如何运用乐器表达内心情感。像此次展演中,获得专业组二胡演奏新星的曹俊辉,最初就是在少年宫学习二胡,逐渐产生兴趣后,走向专业道路,考入上海音乐学院附中。此次获得少年B组二胡演奏新星的林恬西今年14岁,上半年刚刚通过考试,9月初进入到上海音乐学院附中,从此走上专业演奏的道路。卜晓妹认为,只要规范学习,对音乐葆有敬畏、严谨之心,未来一切皆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