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由哈尔滨音乐学院主办,宋飞胡琴艺术研究中心、科研处(艺术实践处)、民乐系联合承办,历时4天的“乐脉赓续 韵传华风——纪念刘天华先生诞辰130周年”系列活动圆满落幕。
此次活动以“弘扬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精髓,深入探索民族器乐教育发展路径”为主题,来自全国各专业音乐学院的代表团以及多家知名民族乐团在民族器乐领域享有盛誉的演奏家、指挥家、作曲家、教育家及理论家等艺术精英共聚“音乐之城”,通过十二场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展开深度交流与智慧碰撞,全方位展现刘天华艺术精神的当代回响。
活动自6月21日启幕,聚焦“刘天华道路”,在哈尔滨音乐学院宋飞院长主持下,著名二胡演奏家、武汉音乐学院原院长胡志平,中国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音乐史学家、哈尔滨音乐学院特聘教授修海林,以及文化学者、艺术评论家、中国音协原刘天华研究会秘书长方立平展开“名家三人谈”,从刘天华的人生经历、道路选择与艺术追求出发,深入探寻其“路标”意义。纪念活动以四场精品音乐会贯穿,鲜明体现了“有历史亦有当下,有传承亦有创新”的文化特质与哈尔滨音乐学院弘扬民族音乐的坚定追求。
21日“弓弦新韵——二胡新人新作音乐会”,聚焦乐坛新生力量与创新作品,由青年二胡演奏家担纲主演,演绎了多部充满时代气息的新锐创作,是对刘天华先生伟大功绩的深情致敬。
22日“国乐华章——哈尔滨音乐学院专场音乐会”通过民族管弦乐、室内乐等多种形式,充分展现了学院在民族音乐教学与表演领域的扎实功底与丰硕成果。乐队协奏曲《聆听刘天华》以独特的音乐语言向大师致敬,体现了在刘天华“中西融合”精神指引下的当代探索与艺术高度。
23日“专业音乐学院室内乐教学成果交流展音乐会”标志着全国十一所音乐学院在民族室内乐教学、创作与表演方面的独特风格,展示了中国民族室内乐蓬勃发展的繁荣态势和院校间交流互鉴的积极氛围。
24日压轴上演的“华风琴韵——纪念刘天华诞辰130周年名家名曲音乐会”作为系列活动的高潮与重磅收官之作,演绎刘天华先生创作的经典名曲和改编作品,旨在复现刘天华“传承-创新”的双重理想。活动期间,举办的三场大师课令人印象深刻。著名二胡演奏家、作曲家朱昌耀带来了“江南二胡艺术风格及代表曲目解析”公开课,哈尔滨音乐学院院长、著名胡琴艺术家宋飞教授则深度剖析“刘天华二胡曲的演奏诠释”,著名琵琶演奏家、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吴玉霞以“传承不守旧 创新不离根——民族器乐表演艺术探研”为题分享体悟真知。此外,“作曲家对话——民乐发展之我见”“刘天华道路的开拓实践与传承发展”和“专业音乐院校民族器乐人才培养经验交流”,以及在闭幕日举行的“陈军、宋飞名家对话会——刘天华电影、音乐剧分享”活动,通过高水平的对话与研讨,以传承之道持续激发传统音乐文化的活力,呈现出学术思想的光芒。
本次“乐脉赓续 韵传华风”活动,通过音乐会、大师课、学术研讨和教学汇报等多种形式,对刘天华先生的历史功绩进行了深入回顾,对其艺术道路的永恒价值与当代启示进行了深刻省思。同时,专业院团和学院的交流互动则充分展现了民族音乐新生力量的澎湃动力。哈音民族音乐在创作、表演、教学及理论研究等方面必将迎势而升,为当代民族音乐事业“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的繁荣盛景擘画蓝图。
>活动回顾<
6月21日
6月21日,由哈尔滨音乐学院主办,宋飞胡琴艺术研究中心与民乐系、科研处(艺术实践处)联合承办,音乐学系、作曲系、艺术学系协办的“乐脉赓续 韵传华风——隆重纪念刘天华先生诞辰130周年系列活动”精彩启幕。此次活动以“乐脉赓续,韵传华风”为主题,旨在深度挖掘刘天华先生留下的宝贵艺术遗产,探寻民族音乐传承与发展的新路径。活动通过学术研讨、教学分享与专场演出等多元形式,吸引了来自全国多地的学者、演奏家及民乐爱好者踊跃参与,成为一场兼具学术深度与艺术感染力的文化盛事,为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创新注入新活力。
首场活动——“刘天华道路”的当代启示,开启了一场关于民族音乐传承与发展的思想碰撞。胡志平(著名二胡演奏家、民族音乐理论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修海林(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有突出贡献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 )、方立平(文化学者、艺术评论家,中国音协原刘天华研究会秘书长 )三位权威专家齐聚一堂,主要通过“追问刘天华人生和事业、道路的选择、追求”,找到刘天华道路的“路标”;并结合当今“中华复兴”总目标展开深入讨论,揭示刘天华道路对当代民族音乐传承与发展的启示意义。研讨从音乐史学的角度,系统梳理了刘天华“兼收并蓄”的创作路径,强调当代民乐创作需要继承这种开放精神,在扎根传统的基础上,积极从多元音乐中汲取养分,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通过深入探讨“刘天华道路”及其当代价值,本次三人谈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增强文化自信自强,提供历史的镜鉴与思想的启迪,从而助力民族音乐在中华复兴的伟大征程中奏响更加辉煌的乐章。
下午,国家一级演奏员、江南二胡代表人物朱昌耀以“江南二胡艺术风格特色及代表曲目解析”为题带来了一场精彩的教学公开课。朱昌耀老师以《江南春色》《苏南小曲》《扬州小调》为例,深度剖析了江南二胡的艺术风格与演奏技巧,现场演示如何运用泛音模拟春水潺潺的灵动画面,通过揉弦描绘烟雨朦胧的江南景致。从运弓的轻重缓急到揉弦的细微变化,一一拆解江南二胡的艺术密码,让在场师生深刻体会到地域文化对艺术创作的滋养,以及传承中“形神兼备”的重要性。
随后,学院院长宋飞的“刘天华二胡曲的演奏诠释”教学公开课现场爆满。作为当代胡琴艺术的领军人物,宋飞将《月夜》《病中吟》等刘天华经典曲目作为范例深入解析。公开课中,宋飞院长传授了“传承刘天华作品是需守住民族性根基”这一概念,通过现场示范性教学,让现场观众体会到二胡的音色独特魅力、旋律中的独特韵味,及作品的情感内涵,是作品灵魂所在,强调赋予作品当代对话力,让经典“活”在当下舞台。这场公开课,既是对刘天华经典的深度致敬,更是对传统作品当代演绎的创新探索。
系列活动首场音乐会“弓弦新韵——二胡新人新作音乐会”由院长宋飞作为音乐会的导聆,向观众呈现青年民乐力量,展示自我的舞台。《台北风华》《晚秋》等10余首新作精彩亮相,涵盖地域风情、现代情感等丰富主题。
王辰威创作的《台北风华》,演奏者张雯迪凭借细腻运弓与情感诠释,让听众沉浸式感受曲目中所描述的风土人情;李博禅作品《晚秋》经宋飞及其学生谭欣移植演绎,借二胡滑音、揉弦传递秋日怅惘与哲思,钢琴伴奏原丁的加入,以和声层次拓宽情感维度;周湘林创作的《天马》中,叶春红运用快速跳弓、抛弓技法模拟骏马奔腾,展现二胡驾驭宏大题材的艺术潜力。此外,《飞花点翠》(瀛洲古调 刘天华整理改编 )是由导师宋飞和张咏音在博士课题《“刘天华道路”研究》过程中移植的一首琵琶作品,在传统曲调中融入当代演奏思维;音乐剧《刘天华》选段《轻揉慢捻了一百年》以演唱和二胡重奏形式呈现,通过张咏音的演唱、演奏,和二胡黄晓晴与钢琴伴奏原丁配合默契,传递对刘天华精神的传承与敬意。
这些作品或从江南丝竹、西北民歌等传统音乐中萃取灵感,或大胆融入爵士、流行音乐元素,既彰显青年创作者对二胡艺术边界的勇敢探索,也展现新一代演奏者扎实的技术功底与个性化艺术表达。舞台上,二胡与钢琴、打击乐等乐器的融合碰撞,打破“传统民乐”的固有标签,证明二胡艺术既能承载历史厚重,也能精准传递当代情绪,与年轻观众产生共鸣 。新人新作音乐会不仅是艺术成果的展示,更是民族音乐传承的“青春宣言”—— 新一代创作者与演奏者正以开放姿态,为二胡艺术注入时代血液,让这一古老乐器在创新中延续生命力,成为连接传统与未来的文化纽带。
从历史回溯到技巧拆解,从经典重塑到新人创新,首日的活动构建起一条清晰的“传承—理解—创新”链条。名家与新人携手,诠释着刘天华精神的当代价值:既要继承先辈“开放创新”的理念,扎根地域文化挖掘养分,更要鼓励青年一代勇敢探索多元表达,让民族音乐的弦音持续奏响时代强音。
6月22日
6月22日,“乐脉赓续 韵传华风——纪念刘天华先生诞辰130周年系列活动”第二天的活动,通过学术研讨、创作分享与专场演出等形式,深入挖掘刘天华的艺术遗产,探索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路径。活动当天吸引了全国多地学者、演奏家及民乐爱好者参与,成为一场融合学术深度与艺术感染力的文化盛会。
期间,在“民乐创作发展之我见”的交流活动中,三位在民乐创作领域卓有建树的当代作曲家——王云飞、白浩钰、张磊先生齐聚一堂,从不同角度剖析了民乐创作的技巧、理念以及面临的挑战,分享了各自在民乐创作中的实践经验与感悟。王云飞强调了传统与现代融合的重要性,将现代节奏形式运用到传统曲目中更符合当今音乐审美,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才能使民乐作品更具时代魅力;白浩钰则从自己第一次谱写民乐作品的经历出发,认为民乐作品需要技术和情感兼具,以《京韵悠悠》为例探讨了如何写出受大众欢迎的音乐;张磊结合自己的作品讲解期待美学,要写“想让大家听下去”的音乐,表示民族根脉和基因对作曲影响很大,语言环境对音乐的影响十分重要。现场气氛热烈,观众纷纷表示受益匪浅,对民乐创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专题研讨会“刘天华道路”的开拓实践与传承发展聚焦“刘天华道路”研究以及当代中国民族音乐发展与传承两大议题,深入探讨了刘天华在民族音乐领域的卓越贡献,分析了其音乐创作理念、演奏技巧以及对中国民族音乐体系构建的影响。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刘天华先生开创的“刘天华道路”是中国民族音乐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在当代中国民族音乐发展与传承的讨论中。专家们指出,随着时代的发展,民族音乐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与发展,是每一位音乐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他们呼吁加强民族音乐的教育普及,培养更多热爱民族音乐的听众,同时鼓励年轻一代音乐家在创作中大胆探索,将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相结合,推动中国民族音乐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当晚,专场音乐会“国乐华章——哈尔滨音乐学院专场音乐会”在哈尔滨音乐学院音乐厅隆重举行。音乐会由学院顶尖民乐团体联袂献演,以精湛技艺和创新表达,向刘天华先生“改进国乐”的精神致敬,展现了民族音乐薪火相传的蓬勃生机。
音乐会上半场以根植传统,锐意求新为主题,由学院院长宋飞教授领衔的“国风”民族弓弦乐团奏响序章。胡琴合奏《竞技的秧歌》以热烈的秧歌调与铿锵锣鼓点为根基,通过丰富的调性展开与技法创新,营造出欢腾的竞技场景。随后,民乐系主任姜克美教授担任艺术总监的华夏弹拨室内乐团演绎了《熬鲁古雅》,用灵动多变的弹拨乐音色,生动描绘了鄂温克族神秘的祭祀、欢舞与情歌,引领听众走进古老的森林部落。民族室内乐团在白浩钰新作《鹤鸣于野》的首演中,运用达斡尔族、蒙古族音乐元素,以细腻的重奏深情礼赞了丹顶鹤的文化象征意义,表达了对龙江扎龙湿地自然与人文的咏叹。3179管打乐团震撼的《天地人和》将上半场的气氛推向高潮,改编后的吹打乐以磅礴音响描绘万物生长的自然律动,展现了传统吹打乐的现代感染力。
音乐会下半场以致敬宗师,中西对话为主题。音乐会的核心与高潮,是指挥家刘沙执棒哈尔滨音乐学院青年民族乐团、中俄交响乐团联袂北京民族乐团,倾情呈现邹野创作的乐队协奏曲《聆听刘天华》。这部为纪念刘天华而作的鸿篇,创造性地以中国民族乐队与西洋管弦乐队构筑对话框架——二者互为主奏与协奏,形成“一体的两面”。作品深度挖掘刘天华经典名作《改进操》《良宵》《光明行》的音乐精髓,巧妙融合西洋交响结构与中国民间音乐元素,在丰富的声部交织与戏剧性的旋律延展中,既深刻诠释了刘天华先生毕生追求的“改进国乐”之魂,更以宏大的交响叙事和深邃的文化回响,在新时代的语境下完成了对大师精神的崇高礼赞与创新传承。
此次纪念刘天华诞辰130周年系列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搭建起一个学术交流、艺术展示与文化传承的广阔平台,让刘天华先生的音乐精神在新时代得以延续与发扬,不仅是对一位伟大音乐家的深情缅怀,更是一次对中国民族音乐传承与发展的有力推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喜爱并投身于中国民族音乐的伟大事业之中,在乐脉的赓续中,传承华风,书写中国民族音乐新的辉煌篇章。
6月23日
6月23日,“乐脉赓续 韵传华风——隆重纪念刘天华先生诞辰130周年系列活动”持续。从民族器乐理论研讨,到人才培养交流,再到专场音乐会的艺术呈现,亮点纷呈,全方位勾勒民族器乐传承与创新的时代轨迹,为观众献上一场民乐文化盛宴。
著名琵琶演奏家吴玉霞讲授“传承不守旧 创新不离根——民族器乐表演艺术探研”名家讲座。吴玉霞凭借深厚的艺术积淀,以 “匠人之手·艺者之心”“琴房舞台·进阶手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三大板块,串联起民族器乐从基础训练到舞台绽放的实践逻辑,并结合自身丰富演出经验,剖析技术打磨与艺术表达的融合路径,倡导在坚守传统中拥抱创新,为民乐从业者与爱好者,厘清传承与发展的脉络,带来极具启发性的专业分享。
“专业音乐院校民族器乐人才培养经验交流座谈会”专题研讨会同步开展。来自专业音乐院校的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围绕 “新时代民族器乐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教学实践与艺术创新融合路径” 等议题,各抒己见、深入探讨。从专业人才培养,到复合型人才培养,从课程体系优化,到实践平台搭建,从传承传统技法,到拓展多元风格,交流中凝聚共识,为民族器乐人才培养探寻更具活力与实效的方向。
和鸣·交辉——专业音乐院校室内乐教学成果交流展演音乐会在音乐厅精彩上演。10所音乐学院室内乐团携手,以10组特色组合、10个精品佳作,诠释民乐传承创新活力:西安音乐学院躬律打击乐团以节奏利落、音色丰富的《归响》震撼开场;四川音乐学院弦妙胡琴重奏组用《民歌印象》选段交织出浓郁的民歌韵味,勾勒乡土长卷;中央音乐学院“和颂笙乐团”以传统笙与加键笙配合,将经典《打虎上山》演绎出新声;浙江音乐学院翡翠筝团通过古筝重奏《绿·风之歌》,以群奏与打击乐配合,将自然诗意化作灵动音符;武汉音乐学院国韵组合凭借笛、笙、柳琴等多声部器乐,将《赤壁》的雄浑历史重现于舞台。
下半场,天津音乐学院“板话胡韵”重奏组合用高、中、低音板胡错落交织,搭配扬琴与打击乐,在《丰收道情》中渲染出丰收的欢腾;星海音乐学院粤乐南音广东音乐小组集结二弦、竹提胡等乐器,以《广东音乐集锦》传递岭南雅韵;沈阳音乐学院五弦室内乐团在《打令》中融入伽倻琴等特色乐器,展开民俗与现代音乐的对话;中国音乐学院“琵琶π”室内乐团通过技法创新的《夏》,生动勾勒夏日意趣。
最后,哈尔滨音乐学院金韵吹打乐团以唢呐、笙、竹笛与打击乐的激烈碰撞,用气势磅礴的《功夫》为音乐会画上震撼句号。
10所音乐学院各具特色的室内乐组合以精湛技艺与创新表达,全方位展示当代音乐院校民族室内乐的优秀教学成果。从理论深耕到实践展演,本次系列活动以多元形式,探路民族器乐传承创新,既是对刘天华先生 “改进国乐”精神的接续传承致敬,更以实际行动,奏响民族器乐传承发展的时代强音,为新时代民族器乐发展注入活力,书写民乐艺术赓续前行的崭新篇章。
6月24日
6月24日,由哈尔滨音乐学院主办,宋飞胡琴艺术研究中心与民乐系、科研处(艺术实践处)联合承办,音乐学系、作曲系、艺术学系协办的纪念刘天华诞辰130周年系列活动圆满落幕。
在名家对话会环节,"刘天华电影、音乐剧分享"在C204教室拉开帷幕。对话会邀请了两位在民乐领域颇具影响力的演奏家—宋飞、陈军,分享各自对刘天华音乐作品的实践与感悟。宋飞从音乐剧《刘天华》大胆将二胡与音乐剧融合讲解,以五幕故事,展现刘天华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为改进、发展国乐鞠躬尽瘁的历程,舞蹈、舞美与音乐、表演配合,带来沉浸式体验。陈军则解析了在电影《刘天华》里,导演用章回式叙事,借妻子、友人、学生视角,勾勒其波澜一生,二胡音乐贯穿始终,从《病中吟》的苦闷,到《光明行》的激昂,彰显其在时代变革下对民族音乐的坚守与革新。
党委书记关健致辞
"华风琴韵—纪念刘天华诞辰130周年名家名曲音乐会"在哈尔滨音乐学院音乐厅隆重举办,学院党委书记关健致闭幕辞。他指出,这是一场汇聚顶尖民乐大师与新秀的音乐盛宴,旨在缅怀中国近代民族音乐一代宗师刘天华先生,传承和弘扬他为中国民族音乐发展所做出的卓越贡献。
音乐会上半场精彩纷呈,徐鑫、张婉嫕、邓书宜、胡志平、葛詠、高扬、陈军、陈音、宋飞、朱昌耀和钢琴艺术指导刘令驹等名家新秀联袂登台,倾情演绎《歌舞引》《病中吟》《改进操》《独弦操》《烛影摇红》《空山鸟语》《虚籁》《闲居吟》等八首刘天华先生的二胡与琵琶经典力作,带领观众重温民乐大师的艺术精髓。
音乐会下半场由指挥家孙敬凯执棒哈尔滨音乐学院青年民族乐团,携手多位顶尖演奏家呈现恢弘篇章:邓建栋的二胡与乐队大型民族交响史诗《光明行》第五乐章“良宵”(罗麦朔曲)婉转悠扬,姜克美的板胡与乐队《红色畅想》(白浩钰曲)激情澎湃,吴玉霞的琵琶与乐队《云想·花想》(王丹红曲)唯美灵动,宋飞的二胡与乐队《天籁华吟》(关乃忠曲)深邃磅礴。最终,十余位演奏家同台献艺,以气势雄浑的二胡齐奏与乐队《光明行》(刘天华曲,彭修文改编)将音乐会推向高潮。激昂的乐音响彻全场,完美诠释了刘天华先生“唤醒国魂、振兴国乐”的宏伟志向,也为整场演出画上圆满句号。
刘天华先生作为中国近代民族音乐的奠基人之一,毕生致力于民族音乐的改革与创新,将西方音乐技法融入民族音乐创作中,开创了民族器乐演奏的新纪元。这场音乐会不仅是对刘天华先生的深切缅怀,更是对其艺术精神的生动诠释。通过艺术家们的精湛演绎,观众得以领略民族音乐的深厚底蕴与时代魅力,进一步激发了大众对传统音乐的热爱。
近年来,以刘天华生平事迹为蓝本的电影、音乐剧和百年巨匠纪录片《刘天华》相继问世,多维度地展现了他璀璨而短暂的艺术人生,让当代观众深入了解其伟大精神和不朽成就。本次系列活动既是对这位民乐先驱的深情致敬,也激励着我们继续在“刘天华道路”上砥砺前行,在传承与创新中续写民族音乐的璀璨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