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重拾遗音,弦韵相传“江南孙氏二胡艺术”全国传承班弦音回望
奉贤区文化馆 华音网 2025-08-18

由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系、上海市奉贤区文化和旅游局联合主办,奉贤区文化馆(非遗保护中心)、孙文明二胡艺术中心承办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江南孙氏二胡艺术”全国传承班于2025年7月30日~8月5日在奉贤区言子书院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30名青年骨干、演奏家、教师及群文工作者等齐聚“流波故里”,共同拉开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系统性、专业化、全社会共同参与传承的新篇章。

跨越七十年的传承之路

孙文明(1928~1962),与刘天华、华彦钧并称“中国近代二胡艺术三大宗师”。他双目失明,却以无千斤、双弦双音、单指吟奏等独门绝技,创作了《流波曲》《弹乐》《志愿军归国》等11首传世之作,把二胡从“伴奏”推向“独奏”,被誉为“不可思议的琴音”。1952年,漂泊半生的孙文明在奉贤南桥定居,江南水韵与市井烟火成为他取之不竭的创作源泉;1959年,他受聘于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系,成为最早一批受聘于专业院校任教的民间音乐家;1961年其诸多作品的珍贵录音,被后世称为绝响。

2021年,“江南孙氏二胡艺术”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2024年,上海音乐学院首创“孙文明二胡艺术传承”本科方向,首次将非遗代表性项目整体纳入学历教育体系;2025年,上海音乐学院与奉贤区“校地共建”,面向全国推出首期传承班,标志着这一民间瑰宝正式进入“学院-社会”双轮驱动、活态传承的3.0时代。

高朋满座的弦音致敬

7月30日开班仪式上,来自上海音乐学院的青年二胡演奏家们的胡琴四重奏《弹乐》,《孙文明二胡曲全集》《天弦琴梦——民间音乐家孙文明传》的赠书及《漂泊人生留绝响—杰出的民间音乐家孙文明史料汇编》启动仪式都承载着“技”与“道”并重的期许,自此,一场漫溯历史、重拾遗音的传承之路扬帆起航。

汝艺(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江南孙氏二胡艺术”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宋飞(中国音协副主席、哈尔滨音乐学院院长)、孙凰(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博导)、陆锦花(上海评弹团一级演员)、朱婧(上音首位二胡专业孙文明方向博士)等名家集中授课。在一周的授课过程中,导师们围绕器制调校、“听-感-思”三位一体感知历史音声、评弹、戏曲、丝竹的跨艺互文等命题,对学员们倾囊相授。

田野与舞台的双向奔赴

8月1日组织学员们探踪寻音至青溪老街,千年水道与马头墙间,学员脚踏“流波”故里,追忆“文明”旧声。粉墙黛瓦之间,那是孙文明曾以二胡谋生的旧时风景;琴声与橹声相和,循声而来的是“江南孙氏二胡艺术”的又一次焕然生机。采风活动以孙文明塑像合影收尾,让古老乐思在公共空间被再度激活,昭示着“孙氏二胡”在新时代继续流波不息。


8月5日晚,传承班结业典礼暨成果展演音乐会在九棵树(上海)未来艺术中心星光剧场精彩呈现,导师们携手30名青年学员,依次奏响《四方曲》《人静安心》《杜十娘》《弹乐》《夜静箫声》《流波曲》《送听》等孙文明经典二胡曲。传统“无千斤”“八度定弦”“弹弓”等绝技与四重奏、双琴呼麦等当代表达交相辉映,彰显民间—学院—社会三元活态传承新范式,为非遗走向未来写下铿锵注脚。

从开班仪式到成果展演音乐会,短短一周,这场汇集群贤的音乐盛宴浓缩了从民间口传、学院体系化到当代活态呈现的完整传承,也标志着“江南孙氏二胡艺术”正式踏上专业化、国际化、社会化的传承新程。重拾遗音,弦韵相传,那曾照亮江南的琴音,正被新一代接棒,让孙文明音乐特质成为世界读懂中国音乐精神的新窗口,让江南弦韵在更广阔的天地生根开花。弦歌不辍、薪火相传,在一代又一代的二胡技艺接续传承中,“江南孙氏二胡艺术”的独有基因也将进一步融入当代的创作,让民乐在传统血脉的给养中持续焕发出时代的活力。

FROM:上海奉贤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