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琴弦上的时光对话——听两版《秦风》有感
石岩 华音网 2025-11-14

金伟教授是“秦派二胡”的代表人物,以创作、演奏“秦派二胡”作品著称。而演奏由他自己创作的《秦风》,更是原汁原味,信手拈来,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最近,笔者听到了金伟教授在今年新录制的《秦风》录音,仔细听完竟有了不同以往的感受,便又找出金伟教授在1985年录制的《秦风》进行一番对比,有了新的感触。故写此文与大家分享。

听金伟教授演奏的这两个版本的《秦风》, 从演奏技艺到艺术处理我们都感受到岁月与时代变迁所造就的不同。

首先,最直观的变化是乐曲速度。1985年版的总时长为5分02秒,2025年版的则为6分12秒。对于一首五分钟左右的中小型作品,整体的乐曲速度慢了不少。

第二,相较于1985年版,2025年版的演奏整体多了棱角分明的音头与一唱三叹的音乐留白。 例如乐曲35小节这一句,1985年版流畅连贯平稳,而在2025年版里,金伟教授在每一拍的第一个音都刻意地加重了音头,40小节的异音同指演奏技法,音和音之间有了更多留白。

第三,是音色的细微变化。如果说1985年版金伟教授追求的是圆润细腻的音色,那么2025年版则是苍劲峻屹的笔锋。以上三点是笔者对比两个版本之后的直观感受。

在声音的表象之下,两个版本《秦风》的不同之处实则是跨越时代与背景的不同艺术理解与音乐思考。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金伟教授以优异成绩毕业留校任教,彼时已创作出《湘江欢歌》《思乡》《秦风》等作品,可谓年轻有为,意气风发。改革开放伊始,万物复苏,整个社会弥漫着一种告别过去、开创未来的集体乐观。这种昂扬向上的“时代精气神”,不可避免地内化于艺术家的创作与演奏中。而在今天,历经四十载淬炼,金伟的演奏早已不局限于对风土人情的具象刻画;而那曾为构建“秦风”意象而必不可少的“一砖一瓦”,如今也在他苍劲的琴音中彻底消融,升华为一种深沉的历史感与沧桑感。《秦风》从一幅精致的“工笔画卷”,蜕变为一首淋漓的“写意诗篇”。他不再执着于一砖一瓦的具象描绘,而是将半生积淀的历史感与沧桑感,化入苍劲的笔触与虚灵的留白之中,直抵秦地风骨的精神内核,进入了历史与哲思的层面,技巧已臻化境,不再为炫技,而为表意。时光流转,金伟教授仿佛从时代的亲历者,故事中的人物变为了超越时代的讲述者,思考者。

我又想到了金伟教授在《<秦风>创作札记》对这首作品的艺术定位:“淳朴、深沉、厚重,处理上要“土”中求美,“土”就是土的掉渣,要闻到秦地黄土的芳香,要看到残缺的秦砖汉瓦;美就要粗中求美,“野”中求美,是大漠孤烟的美,而不是小桥流水的美。这也是全曲风格的定位。”

FROM:秦派二胡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