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届全国大学生古琴音乐会由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主办,中国政法大学正大琴社承办,全国高校古琴社团联盟协办,旨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古琴从热度向深度发展,引领当代高校古琴社团发展。受疫情影响,于2022年5月至6月线上开展,共有48所高校的古琴社团参会。
讲座
讲座环节邀请到了90岁高龄的陈长林先生和85岁高龄的孙贵生先生,借助网络平台为青年学子答疑解惑,讲述琴学。
6月26日14时,陈长林先生在腾讯会议室为青年学子和琴友带来讲座,在前期收集问题的基础上,陈先生主要从打谱、琴律、科技、未来展望四个方面进行讲述,分享了对“打谱的原则”“学习琴律的意义”“利用计算机技术处理古琴谱的探索”“本职工作和业余古琴研究”等问题的思考,并解答听众提出的问题。听众表示深受触动,陈先生堪为青年学子的人生楷模、学术榜样。
腾讯视频回放:
bilibili视频回放:
6月30日,在前期录制的基础上,孙贵生先生的讲座视频如期上线,孙先生从坐姿、指法切入,强调了正确演奏古琴,正确理解古琴艺术的重要性,通过分析《阳关三叠》《渔歌》等古琴曲的结构,借助乐理知识讲解,向听众讲述了中国古代音乐的高超成就,并提示理解古人的作曲逻辑是正确打谱的前提。最后,孙先生弹奏了《阳关三叠》作为示范。
腾讯视频回放:
bilibili视频回放:
社团发展论坛
5月21日14时,社团发展论坛开幕,由中国政法大学正大琴社刘晨璐主持。论坛旨在促进各高校古琴社团之间的经验交流,对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建设性的解决方案。首先发言的是全国大学生古琴音乐会发起方北京师范大学松风琴社的前任社长刘宏伟,作为多届全国大学生古琴音乐会的组织者和见证者,刘宏伟认为高校古琴活动应当以社团为单位而不是突出个人,过度强调优秀个人的作用可能会阻碍社团的良性发展,同时介绍了尝试建立地区间乃至全国性的高校琴社的“生态系统”的愿景。
随后,来自各高校的9位社团负责人就“疫情期间如何开展社团活动”“管理社团存在的问题”等话题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清华大学学生古琴社刘育希介绍了疫情后社团活动的恢复情况,如邀请校内的青年学者进行讲座分享、利用线上平台直播、更换音乐会场地等经验,她认为疫情下的社团活动也可以丰富多彩、保证质量。北京师范大学松风琴社宋钰佳介绍了线上琴课、线上《琴史》读书会、线上小打卡等活动方式,展现出在场地受限和管控政策下的社团活动新样态。深圳大学古琴协会万铠诚分享了他对师徒结伴式传习模式和现代传习模式的认识以及社团管理的思考。华中科技大学喻桐古琴社喻琸然和天津城建大学煦园琴社戚佳艺和与会者讨论了社团管理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黑龙江外国语学院云和琴社亢斯瑶、倪晓庆,中南民族大学泠风古琴社岳杨,哈尔滨学院国学社岳建豪进行了发言。
主旨发言之后是自由讨论环节,中国政法大学正大琴社路若菡介绍了线上讲座有利于邀请外地嘉宾、多校区对社团活动的不利影响等内容。南开大学瑚琏琴社许天翊介绍了对社团事务分配等问题的经验。中国政法大学正大琴社程鹏源认为古琴作为小众爱好,不可能也不需要在校内获得极高的关注度,可以适当降低期待值。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生正则古琴协会于泽泰、南京大学古琴社耿忠璇等40余名参会者就提高社团活力、编纂社史、社团教学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音乐会
5月21日晚,来自12家高校社团的音乐会曲目视频如约上线,以线上录播的形式力图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本次曲目的排序依据谱本年代的先后顺序,较多展现了早期琴曲“声多韵少”的风貌。同时希望提醒演奏者和听众关注平时不常见的曲目。
详细信息见推送:
音乐会|第十二届全国大学生古琴音乐会
bilibili收看途径:
琴学论坛
5月22日14时,琴学论坛开幕,本届琴学论坛环节为首次尝试,希望引起各高校的古琴爱好者关注琴学的多个面向,促进学术化交流,引领古琴从热度向深度发展。来自不同高校社团的13位同学为我们介绍了他们的思考,由中国政法大学正大琴社程鹏源、深圳大学古琴协会万铠诚主持。
论坛录屏以合集形式上传至bilibili账号“中国政法大学正大琴社”:
扬州大学古琴学社徐靖松做了题为“浅谈广陵琴派之琴僧系统”的分享,他认为宋元时期虽有著名琴僧,但在思想层面影响不足,古琴从思想层面真正接纳佛教要推迟到《自远堂琴谱》。深圳大学古琴协会叶芊颖做了题为“清代琴人程允基及其琴学思想研究”的分享,从其生平、著作、“儒者琴”的理念等方面详细介绍了清代琴人程允基。哈尔滨学院国学社郑滨洋做了题为“从《巴蜀琴艺考略》谈川派古琴艺术的几个问题”的分享,分析了“川派”“蜀派”“川之虞山”等概念,指出裴铁侠不是裴介卿。
清华大学学生古琴社贝承熙做了题为“《梅花三弄》曲意流别渊源考”的分享,梳理了“桓伊三弄”“文人伤春”“道人赏梅悟玄”三种曲意的流变。衢州学院古琴社朱诚杰做了题为“看‘卞赵如兰特藏’之古琴资料”的分享,提示我们关注香港中文大学公开的卞赵如兰女士录制、收藏的音频、视频等新材料。中国政法大学正大琴社程鹏源做了题为“琴曲主旨分类新说——以‘人和社会的关系’为中心”的分享,认为应当从人和社会的关系角度理解琴曲的主旨。
深圳大学古琴协会万铠诚做了题为“嵇康‘名教观’再审视——以《琴赋》为中心”的分享,指出嵇康理解的琴德的重要方面表现在能够使人之思想和情感经琴音感发而显露出来,同时服务于其理想政治状态的礼乐亦应具有疏导人之情感的作用,在这一意义上以琴德为代表的音乐之理同“礼乐之情”的实质具有一致性。南开大学瑚琏琴社李璟轩做了题为“攻讦还是戏谑?——《为青谿琴社讨查氏檄》文意新解”的分享,指出收录于《今虞琴刊》最后一篇的此文是朋友之间的戏谑之作,展现了老一辈琴家之间融洽和乐的关系。
/////////
北京师范大学松风琴社柯棋瀚做了题为“实用琴律学”的分享,介绍了调弦法的原理、纯律等问题。四川大学古琴社童博文做了题为“古琴中的声学”的分享,介绍了古琴的发声、传播方面的知识以及利用频谱分析软件对比分析录音的方法。
浙江大学学生古琴研究会刘奕扬做了题为“《德音堂琴谱》编订诸问题考辨与收曲来源分析”的分享,阐述了对该谱的真实编纂者和编纂目的的新猜测。中国人民大学号钟古琴传习社彭程做了题为“文献深描与重构古琴音乐色彩 ——以文献所记“绝地天通”与传世古琴曲《神人畅》为例”的分享。武汉理工大学幽兰琴筝社杨权兴做了题为“张岱的琴学之道以及人生一路”的分享,介绍了张岱的人生经历和美学思想、琴学主张。
本届活动受疫情影响,首次探索线上模式,是无奈之举,客观上也是一种创新,总体来看获得了较好效果,达到了预期目的。
感谢各位师友的支持和关注!
中国政法大学正大琴社
中国政法大学正大琴社于2008年由徐千懿和李欣蔚等人创立,在人文学院的指导关怀下发展壮大,现下设事务部、活动部、笛箫部、文宣部、财务部五个部门。
正大琴社现有李虎群、刘震、肖磊三位指导老师,社团宗旨为“以琴博文,文质彬彬”,取自《论语·雍也》中“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和“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琴社的日常活动有琴班、雅集、讲座、读书会、出游踏青、参观琴坊等。从创社之初,琴社相继举办了十二场古琴音乐会。同时,琴社也注重进行校外交流,曾多次参加北京市大学生古琴音乐会、全国大学生古琴音乐会,并于2022年承办“第十二届全国大学生古琴音乐会”。
琴社为校内师生搭建一个了解古琴、接触传统、展示才艺、交流学习、博采众长的平台,曾多次获得校内“人文气质奖”,并多次被评为“金星社团”,更有优秀社员以古琴为主题在《人文报》和《学术法大》上发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