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精彩回顾 | 石刻捐赠仪式暨金蔚古琴作品音乐会
华音总编室 华音网 2023-05-12

2023年4月14日晚,明代石刻捐赠仪式暨金蔚古琴作品音乐会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南配殿举办。2022年1月,金蔚先生向北京大学图书馆捐赠了明代石碑《故母熊氏谢孺人誌》,让我们进一步走近与明代伟大戏剧家汤显祖自幼结识、少年同窗、青年志同道合、互为知音的明后期诗人、戏曲家谢廷谅。万历七年(1579),汤显祖特请谢廷谅为诗集《问棘邮草》作序。谢廷谅给汤显祖的处女作《紫箫记》以很大的支持,汤每写完一出,谢廷谅等便去谱曲演唱。如今,该石碑的捐赠不仅丰富了北京大学图书馆的馆藏资源,还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有力物证。在这次活动中,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陈均副教授将介绍这一石刻及其价值,古琴家金蔚先生亦将自己创作的音乐作品进行呈现。


捐赠仪式现场

晚会第一部分是捐赠仪式。图书馆副馆长别立谦在捐赠仪式上代表北大图书馆致辞,别馆长讲到:“去年春季,金蔚先生向北大图书馆无偿捐赠了一方江西出土的明代石刻,石刻撰文人是明代万历年间的才子进士谢廷谅。我们馆藏中有4万余种、8万余件拓片文献,被文史学界学者们誉为‘利用石刻文献的重镇’,但馆藏原石数量寥寥无几。金蔚先生的这次慷慨捐赠不但为我馆增添了一件珍贵的古代石刻藏品,也丰富了我馆的拓片文献收藏,足以起到嘉惠学林、泽被后人的作用。”

接下来,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陈均副教授介绍这一石刻及其价值。陈老师讲到:“在金蔚先生介绍这方石碑时,曾提出一个疑问:墓志的撰写者谢廷谅所署的官职与《明史》里的相关记载不同。为什么会这样呢?

墓志最后,谢廷谅的署名:

赐进士第北京刑部官制金溪乡仕族人谢廷谅 撰龙飞皇明万历二十四年柔兆岁八月上浣毂旦 孤哀子谢廷昌泣血立石

由此可知,这方墓志撰于万历二十四年或稍前,是谢廷谅应族人之请撰写的,墓志沿用通常的格式,叙述与赞颂了这位熊氏谢孺人的一生与功绩。如果放到现今的出土墓志的网络里,可以用以研究明代妇女及乡村社会。谢廷谅于万历二十三年中进士,正是撰写这篇墓志的不二人选。但是查阅《明史》,——在《明史》里,谢廷谅的传记附于其弟谢廷讃,云:

兄廷谅,字友可。万历二十三年进士。授南京刑部主事。

在这两处记载里,谢廷谅的官职不同,墓志里署的是“北京刑部官制”,而《明史》里写的是“南京刑部主事”。我们知道,明代实行两都制,在北京和南京都有一套中央行政机构,但是南京的机构大多都是闲职。

那么,当谢廷谅中进士后,究竟是担任什么官职呢?”

针对这个疑问,陈均老师提出自己的考证结果和这块碑石的价值。陈老师讲到:“其一、谢廷谅与汤显祖。如今,汤显祖是中国古典文学的象征之一,他的《牡丹亭》被当做文学经典。谢廷谅与汤显祖是少年好友,他们是同乡,汤显祖是临川人,谢廷谅是金溪人。汤显祖的第二本《问棘邮草》,据说就是写给谢廷谅的,而且由谢廷谅出资刊刻,也为之作序。汤显祖在南京为官时,谢廷谅当时还未中进士,经常到南京和汤显祖一起游玩,看戏,汤显祖最早写戏曲的尝试之作,《紫箫记》,就是在于谢廷谅的友情里展开的。此外还有一些传闻,暂且不表。这块石碑上,关于谢廷谅的信息,有助于研究者了解谢氏其人,进而对汤显祖进行一些可能会更深入的研究。

其二、谢廷谅的行人生涯。刚才说到石碑与明史上的差异,谢廷谅在万历二十三年中进士后,被授予的官职是行人。行人的职责是代替皇帝去各地传递圣旨,也就是皇帝的信使。这个官职等级较低,其使命在不同时代重要性也不同。谢廷谅担任了十年行人,后来转任南京刑部主事。所以《明史》与石碑上的不同,实际上应是《明史》的撰写者在组织材料时,省略了谢廷谅的行人生涯。现今存有谢廷谅的一部诗文集《薄游草》,主要叙述的便是他的行人生涯。

此外,还有一个疑问,就是谢廷谅的“北京刑部官制”,从这个名词来看,谢廷谅此时在北京刑部,但还没有没任命官职。从明代制度来看,虽然没有明确记载,但是我们可以推断,谢廷谅在中了进士之后,有一个实习的安排,此时正在北京刑部。

其三、谢廷谅的上疏与贬官。在《明史》的谢廷谅小传记里,主要提到他在南京刑部主事任上,曾上疏皇帝,指责权臣,当时影响想必很大,因此能在《明史》里附上一笔。此后被贬作四川顺昌知府,此后又弃官归乡。在谢廷谅的《薄游草》里,还有一次上疏,从当年的灾害来指责皇帝,从集中诗文来看,正是因为这次上疏,是他从行人转任南京刑部主事的缘由。谢氏的多次上疏与贬官,和汤显祖非常相似,这些也给了我们来探讨汤显祖谢廷谅这些明代文人以更多的实例以及可能。”

在陈均老师发表了对此碑石的相关研究之后,金蔚老师也与大家分享了这块碑石与北大结缘的过程,并讲到与北大图书馆的特殊的缘分。金老师说:“二十年前,我人生的第一次独奏音乐会就是在这里,我们现在所在的南配殿。到现在正好二十年,恍若隔世,今天又重新回到这里。今天有这样一个聚会,大家开心一下,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感谢大家对古琴的支持。”

接下来,北大图书馆副馆长别立谦老师为金蔚老师颁发捐赠证书,并进行合影留念。


音乐会精彩现场

晚会第二部分是金蔚作品欣赏音乐会,由张瓒老师主持。张老师讲到:“二十年前我第一次参加金蔚老师音乐会的情景还历历在目,就是在这个地方,北大图书馆南配殿,时间是2003年9月28日。孔子诞辰纪念日。音乐会的名字叫“金声玉振”,当时是金老师的独奏音乐会。二十年过去了,今天我们又相聚在这里,演奏者变成了金蔚老师的朋友和学生们,而演奏的曲目则是选自金蔚老师这二十多年来所积累的创作、打谱作品。

音乐会首先展示了王泰恒演奏弦歌《大学章句》,《孔圣经》又名大学章句 取自明代《三教同声》琴谱,由金蔚先生打谱。“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曲词源自《大学·经一章》。《大学章句》的吟唱让我仿佛置身于古代的学堂,聆听着学子们朗朗的读书声。

接下来,由卢一独奏《采真游》。此曲由金蔚先生根据《西麓堂琴统》打谱。据《西麓堂琴统》记载:“此曲世而寡传,予详谱法,乃仙家傲世之意,姑漫存之。”《庄子·天运》:“古之至人,假道于仁,托宿于义,以游逍遥之虚,食于苟简之田,立于不贷之圃。逍遥,无为也;苟简,易养也;不贷,无出也。古者谓是采真之游。”

随后,展示了金蔚老师的弦歌作品——由黄锦峰演奏弦歌《六羡歌》,不羡慕黄金罍、白玉杯的富贵,也不羡慕入朝为官的荣耀显赫;珍贵的是人间的真情厚谊,故乡人给过我的恩泽啊, 像滔滔江水,无比深厚,不可估量, 难以忘怀!词曲相配尽显淳朴、逍遥、太玄之意。

接着,李阳老师独奏《王母桃》,此曲分为“看庆云”“乐天真”“策步景”“游瑶池”“偷蟠桃”“撞董仙”“悦王母”“赐琼浆”“任逍遥”九段。是一首叙事感很强的曲目。在曲谱的结尾写道:“本是真仙侣,才为世所高,偶尔向天苑,三度窃蟠桃”

此曲反映汉武帝时,东方朔得天马而入瑶池,恰逢蟠桃熟,偷吃仙桃,被仙人董双成所捉,又以滑稽之语申辩,逗得王母免其罪,又赐仙酒佳肴,后长生不老,奉为寿星的故事。此曲音律跳动,明快活泼,表现东方朔偷桃的仙人趣事,又咏桃以图庆典。

随后,陈渝涛、许静雅琴箫合奏《春江晚眺》,此曲由金蔚先生据《西麓堂琴统》打谱。全曲六段,分别为“鼓枻安流”“维舟晚渡”“涵空望远”“长天澄碧”“落日流红”“垂波荡漾”。浙人张志和 ,号玄真子。谱中记载,玄真子垂纶去饵,自谓志不在鱼,放棹春江,作此曲,以喻其悠然自适之趣。

由陈渝涛独奏《羲之爱鹅》借琴声抒发文人雅士清逸出尘,潇洒率真的性情。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爱鹅成痴,《晋书》记载,山阴有道士好养鹅,羲之往观甚喜,求市未果,遂写黄庭经换之,笼鹅而归,大悦。

全曲七段。分别是“春山”“修竹”“兴往”“清波”“群鹅”“写经”与“笼归”。王羲之不只寄情于鹅,更以鹅为师,观其姿而悟书法奥妙。此曲以书法家的风雅趣事为题,借琴声抒发文人雅士清逸出尘,潇洒率真的性情。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雨霖铃》词中绘景自然,栩栩如生,情景交融,凄婉动人,配以从容而又缠绵悱恻的曲调,难舍难分的离情更甚于常。由琴家李凤霞弦歌《雨霖铃》以起承转合从容而又缠绵悱恻的曲调,展现难舍难分的离情。

随后,由温钰盈独奏《东渡》,此曲为金蔚老师自度曲,歌颂了古人东渡日本,促进了中国文化向日本的流传的故事。此曲定调奇特,颇有东瀛音乐的特点。

全曲六段,分别以云淡、神游、搏浪、花静、流芳、咏怀等段落赞扬先贤笃志不移,百折不挠,辛勤不懈地远赴海外传播中华文化的精神。传达了中日和平友好交流的愿望。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由古琴琴歌音乐家、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何怡演奏弦歌《定风波》,表现了词人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乐观旷达。

最后由陈均老师、李阳、陈渝涛演奏由金蔚先生谱曲的弦歌《寒夜》。“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清新,自然,无雕琢之感的琴音,一如品着淡雅的清茶,闻着幽幽的梅香,正与友人轻聊慢叙……


会后问答环节

在会后的问答环节,金蔚老师强调古琴艺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音乐方面的传统文化的代表,尽量得到原样的保存与传承,能够使其经典曲目经久流传。并从他生活经验出发,强调古琴打谱要符合美学原理,符合音乐效果,符合古人心境。并阐述自己创作《定风波》一曲的心路历程:揣摩词人心境、研究诗词格律……与会同学和老师对此表示肯定。从孔子时代到今天,古琴都是高雅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出一个民族在文化层面的审美标准。

古琴在北京大学的发展亦具有重要意义。如今古琴艺术在北大的发展现状可喜,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古琴艺术。此次音乐会,对古琴文化在北大的传播起到了一定作用。

石刻捐赠仪式暨金蔚古琴作品音乐会大合影

FROM:古琴传承计划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