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狂》,相传为阮籍所作。阮籍借酒佯狂,音乐形象生动,寓意深刻。该曲深受历代琴家甚至外国琴友的喜爱,其诸多打谱版本亦是个性纷呈。特此举办“酒狂”主题雅集,以送别深爱此曲的国际琴友Werner离杭赴京,同时也为学有所成的大小琴友们提供一次上台展示的机会。以“二度创作”为副标题,一来是由于《酒狂》一曲本就有各版本的特殊性,二来是某日同Werner聊天提到YouTube上也有同一首曲子各人演奏不尽相同的现象,便想通过一场畅所欲言的雅集,聊聊大家心中各自的“哈姆雷特”。此一念头幸得八方好友共鸣,便邀请子鸣箫社社长朱建刚老师、上海音乐学院中国古代音乐史硕士张雨薇,以及浙江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史硕士黄子倩分别来演绎并讲解洞箫、昆曲和词调音乐,共襄一场音乐盛宴。
由琴社琴友纯手工书写雅集节目单,非常感谢帮忙写节目单的几位琴友!
现存最早的古琴曲谱《碣石调·幽兰》,为唐人手抄卷子,使用早期文字谱的记写方式,序中提及该谱传自南朝梁末丘明。周亨城老师此次演奏的是自己打谱并以自然律定弦的版本,特演绎此最早的曲谱以抛砖引玉。
刚刚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上山东艺术学院的李佳宜同学将雅集引入“酒狂”主题。
随后弹奏的另一首琴曲《广陵散》,阵阵杀气与其他琴曲风格迥异,激昂慷慨的旋律令观众一番叫绝。据传,《酒狂》作者阮籍的好友、同为竹林七贤的嵇康最善弹此曲。
弹奏《平沙落雁》的吴昊同学来自敦煌,敦煌作为丝绸之路上的交通要道,是我国古时对外交流的重要枢纽。此次雅集恰巧有来自荷兰、德国、俄罗斯及哈萨克斯坦等国的古琴爱好者,科技的发展使得他们的到来不必再翻越山川,跋涉大漠,而对文化互通的热忱却丝毫不减千百年前的古人。
林书羽小朋友演奏的《沧海龙吟》描绘的是夜雨江涛,犹如苍龙出云入海。其弹奏的另一首琴曲《龙朔操》取材于西汉昭君出塞本事,小小年纪有力地奏出了汉城宫阙,孤烟大漠的画面。
子鸣箫社社长朱建刚老师为我们吹奏了一曲佛教题材音乐《一瓣心香》并为大家做了关于洞箫的简介。洞箫,是汉民族非常古老的乐器,音色清幽凄婉,拽人心弦。
来自荷兰的Werner弹奏了另一节奏版本的《酒狂》以及传统琴曲《关山月》,说起荷兰,与琴社也是有缘,著有《琴道》一书的汉学家高罗佩就曾随“新浙派奠基人”、“重振浙派第一人”的徐元白先生习琴。
何爱群同学一曲《醉渔唱晚》叙述了陆龟蒙与皮日休泛舟之景。提到陆龟蒙,《霓裳中序第一》的词作者姜夔便对其诗风颇为喜爱,且词风受其影响甚深,概因二人终老布衣的身世遭际颇为相似之缘故,可慨可叹。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已经攻读于津音乐学院的王雅萱同学时隔一年回到熟悉的六峰演奏厅再奏《捣衣》,捣衣图卷似乎也再次随乐曲徐徐展开。近日热播的电影《长安三万里》中有言“只要诗在,长安就在”,而将“诗”替换为“曲”也是如此,这便是传承。
来自上海音乐学院中国古代音乐史专业的张雨薇演唱了昆曲《牡丹亭》的片段并进行了细致的讲解。嘉靖年间,魏良辅将明初兴起的昆山腔改良为细腻婉转“水磨调”,这种“依字行腔”的音乐形式,极尽汉语语音之韵味。同一时期,西方音乐的多声部形式也正在蓬勃发展。相同的时间,不同的空间,一横一纵,中西音乐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路。
尚熙清小朋友的《酒狂》再次回归到本次雅集的主题,随后周亨城老师仔细讲解了《酒狂》打谱的不同版本,并鼓励大家勇于二度创作。周老师以文学上“将诗点破句读即成词”为例,提出音乐上也可适当点破句读,在乐句中做相对自由的个人创作,以不同的顿挫展现不同的个人想象。
由黄子倩老师演唱、朱建刚老师吹箫、周亨城老师抚琴的一曲琴箫伴奏版《霓裳中序第一》为大家展示了唐宋时期的音乐风格。该曲是1186年南宋词人姜夔据唐朝旧谱填词的一首词调音乐,以俗字谱记谱。此版本选用近代音乐学家杨荫浏先生的译谱,其中古琴指法则由周亨城老师亲自编配而成。
此次雅集难得汇聚了世界各地的琴友,“相见时难别亦难”,位于敦煌西南七十千米的古阳关是千年前古人离汉的必经关隘,寄托了无数远行人与送行人的别情离绪。周亨城老师及朱建刚老师一曲琴箫合奏的《阳关三叠》三送故人,惜别依依。今宵宴罢,各赴参商,曲已终但情长存。
后附听者图及合照
图/黄子倩
文/周亨城 张雨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