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0日晚,在上海音乐学院贺绿汀音乐厅内,“怀古吟新”古琴室内乐新作品音乐会成功举行。
本场音乐会共上演8首新创作的古琴室内乐作品,由戴晓莲教授策划,陆笑姿老师带领“泠然音生”古琴团队担任演奏,同时特邀了古琴演奏家成红雨老师、德国钢琴家Rainer Granzin以及青年歌唱家徐伟钦老师。
音乐会包含独奏、重奏,不同乐器、不同音乐风格的巧妙组合,给观众带来了耳目一新的视听体验。
《望月怀远》——古琴、竹笛与人声 冯书雅作曲
古琴:方静宇 竹笛:刘之欣 人声:徐伟钦
音乐会第一首曲目《望月怀远》是冯书雅以唐代诗人张九龄的诗作《望月怀远》为歌词和意象,在2023年9月29日中秋佳节创作的琴歌作品。作品以琴箫合奏铺展开“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之旷远意境,以人声演唱抒发“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之深切思情。
《楚歌铿锵》——古琴、低音单簧管与钢琴 吴粤北作曲
古琴:项宇 低音单簧管:彭伟宸 钢琴:贺添毅
本首作品在保持1425年(明代)《神奇秘谱》所载《楚歌》相对完整形态的基础上,从崭新的角度诠释“四面楚歌”的故事内涵,而非追忆那个秦朝末年曾经力拔山河的西楚霸王兵败垓下、乌江自刎的悲惨往事。其所讲述的是楚歌天下、一鸣惊人,续写新时代传奇的中国故事。
本作品按中国古代文人演绎琴曲的惯例设计了八个富有寓意的乐段连续演奏,它们分别是:1.迷雾坠晴川,2.龟蛇锁大江,3.围城自淡定,4.驰援出奇兵,5.众志铸铁穹,6.天使随鹤归,7.长夜闻楚歌,8.一唱众相和。
《流泉畅》——古琴与钢琴 成红雨、 Rainer Granzin【德国】作曲
古琴:成红雨 钢琴:Rainer Granzin【德国】
这首具有即兴爵士风格的合奏作品诞生于足不出户的新冠疫情期间。此曲中,古琴充分运用最为典型的绰、注作为主要构建binary rhythmic(二元韵律)的指法,以有力的往复引出古琴主题,钢琴独奏部分将之前的速度加倍,更具驱动力,之后渐慢回落到古琴主题。全曲气息清新活泼,欢快流畅,自由洒脱。
《琴相和》——古琴与中提琴 唐建平作曲
古琴:刘希因 中提琴:林怡秀
《琴相和》这首乐曲是作曲家唐建平于2022年10月应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系委约创作的一首古琴与中提琴重奏曲。以古琴和中提琴这两个在文化上非同源的乐器组合,曲名带有对于这首二重奏在体裁个性化创意方面的暗喻。
曲意上亦有对于其命题在思想层面和精神内涵的表述。在作品的音乐写作上,注重发挥两个乐器不同的艺术特色的同时,更着力两件乐器在音乐中的互补与融合,使其具有曲韵和音声和鸣的音乐意境。
《月下独酌》古琴独奏 冯书雅作曲
古琴:董贝尔
《月下独酌》是冯书雅以李白的诗作《月下独酌》为意象创作的作品,融合了传统古琴演奏法和爵士音乐的元素,当代爵士乐自由不羁的精神与李白的个性是跨越时空的重叠,体现了李白与天地为友的寂寞和孤傲,在失意中依然旷达乐观、狂放不羁的豪放个性。
《竹风吟月》——古琴与大提琴 孔志轩作曲
古琴:吴文宜 大提琴:谢其桓
《竹风吟月》创作灵感来源于唐代诗人王维的名篇《竹里馆》,为大提琴与古琴而作。音乐的曲调综合了中国传统的三种七声调式音阶,根据诗歌中 “幽篁、琴、明月” 三个意象的关系进行发展,并以 “长啸” 为诗眼展开浪漫想象,将抽象的意境与具象的独白融为一体,表达诗人游离于禅诗意境与涌动心潮之间丰富的精神世界。这首乐曲受上海音乐学院学院戴晓莲教授委约,完成于2023年。
《听云》——古琴与弦乐四重奏 戴维一作曲
古琴:方静宇 小提琴:裴颉 范思岑 中提琴:杨双祎 大提琴:陈垚
仰望云天,看云卷云舒;徜徉云间,听云如花般开落;坐伴云起,品人间滋味。作品以四重奏作为声音的容器,纳琴之如诉,写照当代中国的文人精神。
《姽婳七弦》——古琴与低音提琴 朱一清作曲
古琴:陆笑姿 低音提琴:钱博文
古琴七弦,贝斯四弦。定弦总共包含七个音高。正所谓: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姽婳于幽静,婆娑乎人间。
上海音乐学院在继承古琴传统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新作品的尝试与探索,期间诞生了大量的优秀作品,我们将坚持不懈“怀古吟新”,留下属于这个时代的古琴声音,先守正,后创新,让这门古老的艺术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