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专访 | 对话裴金宝先生,“我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浸淫其中,孰轻孰重早已不计,但这些都是滋养我古琴生命中全面营养的元素。”
华音网 2025-10-13

在这个秋意渐深的夜晚,何不让自己暂别喧嚣,步入一场跨越千年的音律之旅?

11月21日(周五)19:30,“韵高千古 心旷神怡—中国古琴名家雅集” 即将奏响。这不仅是一场音乐会,更是一次沉浸式的吴地文化体验。

吴门琴派代表人物裴金宝先生与其女裴琴子、外孙裴思越的三代同台。裴金宝先生作为吴兆基先生的亲传弟子,是吴门琴韵“简劲清和”风格的传承者。他不仅琴艺精湛,更是著名的斫琴与修复大师,对古琴的理解已融入生命。聆听他的琴音,便是触摸最纯正的吴门风骨。

音乐会特邀天津音乐学院李凤云教授与王建欣教授助阵。两位大家的加入,将为吴门清音增添广陵派的深厚底蕴与琴箫合鸣的丰富色彩。王建欣教授的现场讲解,更能让您深入了解曲目背后的故事与文化。

人物专访:裴金宝 古琴演奏家、斫琴家、修复专家

想请您介绍“吴门琴韵”,风格特点是什么?

在江南温山软水的滋润下,苏州人的性格里多了几分温文尔雅,而吴侬软语和这个地方的音乐如孪生姐妹般样貌相近、气息相谐。

吴门开山宗师吴兰荪先生兼习岭南、虞山二派,其子吴兆基先生除完整继承其父琴风并经长期历练,形成了个人、地域特色鲜明的"简劲清和"琴风。

您出生于传统音乐家庭,最初是如何与古琴结缘,并决定拜在吴兆基先生门下的?吴老给您最重要的影响是什么?

年少时家庭给了我"吹拉弹唱吟"种种音乐爱好,及长,从中国传统典籍中发现古琴到逐步了解古琴并深深地喜欢古琴,又象从浩翰的天穹中发现北斗七星般地找到了吴兆基先生,跟先生学琴不仅仅是学操缦、学做人、更多的是知道什么是琴文化,爱上古琴,做好古琴已成为我终身所求。

您不仅是演奏家,还是斫琴家和修复专家。这三个身份在您心中分别占据怎样的位置?它们之间又是如何相互滋养的?

我自认为自己是一个古琴艺术实践者,除弹琴、斫琴、修琴外,唱谱、打谱、弦歌同样激情滿滿,我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浸淫其中,孰轻孰重早已不计,但这些都是滋养我古琴生命中全面营养的元素。

演出日程

11月21日 周五 19:30

韵高千古 心旷神怡—中国古琴名家雅集

吴门琴韵—裴金宝、裴琴子父女古琴音乐会

古琴:裴金宝 裴琴子 裴思越

特邀古琴:李凤云

特邀箫/讲解:王建欣

曲目

古琴独奏:

忆故人 梅花三弄 秋塞吟 南风畅

白雪 阳春 鸥鹭忘机 宋玉悲秋

弦歌:秋江夜泊 老阳关三叠

琴/箫合奏:良宵引 屈原问渡

购票二维码

*演出曲目、阵容请以现场为准

裴金宝,古琴

古琴演奏家、斫琴家、修复专家。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理事、中国琴会常务理事、中国乐器协会古琴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江苏省古琴学会副会长、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吴门琴社创始人之一。古琴师从吴兆基先生。

精研斫琴四十余年,除制作音声精良富有传统韵味的新琴外,仿古断纹琴在圈内广受好评。

裴琴子,古琴

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会员、中国乐器协会古琴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古琴文化艺术工作委员会理事、苏州吴门琴社副社长、吴江鲈乡琴社副社长、河北省古琴协会荣誉理事。

自小受父亲吴门琴家、斫琴家裴金宝先生熏陶,6岁习琴,8岁登台演奏,20岁开始教琴,擅弦歌。13年起随父学习斫琴技艺,17年始拜入蜀派大家曾成伟先生门下。融吴蜀琴音,演奏风格兼具两地特色。

裴思越,古琴

6岁起跟随母亲裴琴子、外公裴金宝习琴,并学习用苏州方言吟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启蒙经典读物。

李凤云,特邀古琴

天津音乐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师从陈重、李祥霆、许健、李允中诸先生;1987年拜广陵琴派大师张子谦先生为师,深得广陵琴派精髓。

出版CD《广陵琴韵》、《箫声琴韵》、《梅梢月》、《南风》,《琴韵》(黑胶唱片)以及DCD《李凤云王建欣琴箫埙音乐会》、《明韵》、《沧海龙吟》等个人专辑数张;出版专著《琴学法谱》打谱集,《东皋琴谱研究打谱》,教材《古琴三十课》。琴曲打谱《颐真》、《梅梢月》、《离骚》、《玄默》、《山中思友人》、《普安咒》等十余首;琴歌打谱八十余首;并发表多篇学术论文。举办音乐会、讲座和古琴进校园活动百余场。

王建欣,特邀箫

天津音乐学院教授、天津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理事。本科、硕士:笛箫;博士:中国古代音乐史(琴学)。曾多次应邀赴美国、俄罗斯、日本、韩国、波兰、葡萄牙、印度尼西亚、柬埔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举办音乐会和讲座。出版《笛箫初级曲集》、主编《音乐欣赏》(“十二五”国家重点教材)、主持翻译高罗佩《琴道》(获2015年度全国图书普及读物奖)。亦有多篇学术论文如《中日尺八比较研究》、《琴学述略》、《幽兰研究》、《胡笳类琴曲研究》等。

FROM:中山公园音乐堂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