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1日晚,华灯初上,静谧气爽的清秋之夜,古色古香的香港南莲园池香海轩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松石清音”古琴音乐会。
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姚公白老师领衔的“松石清音”或以个人独奏,或联袂琴友、师生同台献演,自2008年秋天起,至今已办了15场。十多年来虽气候、世事变幻,但香海轩内始终高朋满座济济一堂,近年来更是一票难求。
昨晚的古琴音乐会,有不少听众特地从北京、浙江、云南等地远道而来,也有来自近在咫尺的大湾区,当然更多的是香港本地的知音。姚公白老师在音乐会开始时即感慨道:“真的太出意外了,这两天连续数场古琴音乐会,殿后的‘松石清音’竟然在开票三小时内售罄!为了答谢大家的支持,我们今晚也给大家一个惊喜──今晚音乐会的上半场将以宋、明古琴配优质丝弦弹奏。”
姚公白老师主持本场音乐会
姚老师自幼从其父姚丙炎先生习琴,那时古琴还没有钢丝弦,所以丝弦对他而言是再熟悉不过了。丝弦、钢弦孰优孰劣,绝不能用简单的二分法来下结论。须知传统是在漫漫岁月里不断传承不断开拓而成的。作为今天的琴人,不用卑己,更不要哗众,最重要的是抱持一颗平和之心。
昨晚浙派姚门第二代琴家姚公白老师带领三位姚门第三代琴家及笛箫演奏家,给大家献上了丝弦、钢弦各半场的古琴音乐会。姚老师等四位都不是职业琴人,各有不同专业,但他们皆热爱古琴艺术,除了姚门琴曲,也弹其他家派的经典曲目,而且钢弦、丝弦兼习。
好的老琴遇上高质素的丝弦,才能迸发出最好的琴乐效果,昨晚所用两张老琴就让人有惊喜。值得一提的是这两张琴在演奏会前不久刚完成了精细的修缮,其一,是不久前琴主在香港拍得的南宋琴,音质温润松透、古朴雅逸;其二,是数年前,琴主在伦敦拍得的“无名”明琴,为着名荷兰汉学家高罗佩(Robert Hans van Gulik)的旧藏,并被其誉为藏琴中的第一,音色恬静清越、苍劲明亮。两琴都张上匹配的高质丝弦,相得益彰,而且现场音响只是扩大音量,没有加任何修饰,原汁原味。
姚老师展示演奏会用琴之一——高罗佩旧藏“无名”明琴
音乐会上半场依次弹奏了五首传统古曲,首先是琴坛几乎无琴人不弹的《平沙落雁》,以琴箫合奏拉开了序幕,香港琴家张为群以温润雅逸的宋琴,伴以萧林兴吹奏自己特制的雅箫,传递了含蓄蕴藉的意趣;接着是姚丙炎先生经典诠释的《高山》,深圳琴家罗紫涵以扎实的基本功和娴熟的琴技,奏出巍峨延绵的群峦叠嶂;其后《潇湘水云》是一首经典传统大曲,这次杭州琴家蔡群慧弹奏的是极少听到的《神奇秘谱》本,同样选用了宋琴,表达了当年郭楚望沉郁的心绪与情怀;现定居香港的姚公白老师先后用明、宋二琴演绎了《忆故人》及姚门经典《乌夜啼》。传统古曲通过丝弦传出的琴韵,令听众仿佛置身清虚广厦,领略宁静致远的幽情。
张为群、萧林兴琴箫合奏:《平沙落雁》
罗紫涵:《高山》
蔡群慧:《潇湘水云》(《神奇秘谱》本)
姚公白:《乌夜啼》
优质丝弦是传统古琴艺术的精华之一,但绝不等于钢弦是糟粕。音乐会下半场是用钢弦弹奏,有传统古曲独奏、有琴箫伴奏自弹自唱的琴歌,也有琴箫合奏现代人创作的乐曲。下半场第一曲是应景的碧玉调《秋宵步月》,定弦以三、四弦同声,十分罕见。张为群的演绎闲雅舒徐,令人不期然想到韦应物笔下那位散步咏凉天未眠的幽人。罗紫涵和萧林兴琴箫合奏的《寒山僧踪》,虽为现代人所作,却带有浓浓古韵,有着“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禅境。蔡群慧独奏的经典琴曲《渔樵问答》,是渔夫与樵夫的对话,展现一片山林隐逸之乐。《慨古吟》以琴、箫伴歌,抒发历史兴亡、人事沧桑,抚今追惜,一切都成空的感慨。压轴是姚公白老师的《广陵散》,慷慨激昂,一气呵成,听众屏息静气直至最后一个音符结束。
张为群:《秋宵步月》
演奏者谢幕
整场音乐会既展示了丝弦与钢弦的特质,又有独奏、琴箫和弦歌多种形式,更有传统琴曲与移植的新曲,正好说明了古琴艺术在传承中的发展与开拓,也是古琴在历史发展中的真相。
演奏会花絮
姚老师、张老师、蔡群慧与浙江琴友合影
姚老师、张老师、石骅与北京、云南琴友合影
姚老师、罗紫涵、萧林兴与大湾区琴友合影
姚老师、 张老师与湖南琴友合影
姚老师、张老师与香港等地琴友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