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演出推荐 |【成都站开票】谛听琴心——古琴名家李孔元先生独奏音乐会
华音网 2025-10-15

2025 年 10 月 31 日,中国台湾琴家李孔元先生将于成都城市音乐厅举办“谛听琴心”丝絃古琴独奏音乐会。

今岁适逢琴坛耆宿唐中六先生九秩荣诞,复值蓉台琴缘卅年之庆。锦江汤汤,奏流水以延宾;玉垒蔼蔼,排云霓而待贤。

唐公中六,蜀之高士也。丙子(1995 年) 夏,公以拳拳之心,再启中国古琴艺术国际交流会,广邀海内外琴人共襄盛举。最终全世界与会琴人近四百位,济济一堂,盛事空前。孔元先生亦渡海来蓉,并两度应邀参加特邀音乐会,奉奏清音。公闻而叹赏,遂成高山流水之契。今当双庆之喜,先生再莅蓉城,抚丝桐以寄怀,一为公寿,一酬知音。此诚琴坛之佳话矣!

是夕尤可期者,公之长女、琵琶名家唐华女史亦将受邀登台,陈《昭君出塞》之幽情;先生则操缦相应,抚《秋塞吟》以和鸣。琴心琶语,长留清响;云天高谊,同照玉壶。

卅载琴缘,半世相知。悠悠古今,几人能够?惟愿诸君莫负良辰,亲聆雅奏,倘能闻声于耳,会意于心,则是与二位先生共知音矣,不亦快哉!

谛听琴心

李孔元先生古琴独奏音乐会

-时间-

2025年10月31日(周五)19:30

-地点-

成都城市音乐厅•室内乐厅

-票价-

VIP590/390/290/190元

扫码在线购票

*1.2米以下儿童谢绝入场

演出曲目

《梅花三弄》

《沧江夜雨》

《普庵咒》

《关山月》

《渔樵问答》

《昭君出塞》

(琵琶独奏)

-

《秋塞吟》

《阳春》

《洞庭秋思》

《阳关三叠》

《欸乃》

(曲目及演出顺序以演出当日为准)

演奏者介绍

李孔元,中国台湾琴人。现任台湾大学音乐学研究所兼任副教授,曾任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古琴专业委员会名誉理事;中国乐器学会古琴学术委员会副会长、常务理事;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理事。自1992年七月起,先生来往海峡两岸交流琴事,参与琴坛专业会议与演出,逾三十年。2008年从教育工作退休后,应各地琴友邀请,致力讲授古琴音乐传统审美与曲目操弹。操弹琴曲,谨守师承中“踵事增华,后出转精”的遗训,专注于前辈琴家的创造性思考与操琴手法的运用。风格简静平易,诠释精准,音节畅达,意韵萧疏,在琴坛乐友中,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特邀嘉宾

唐华,前中央歌舞团独奏演员、旅日琵琶演奏家,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她是早年把中国琵琶介绍到日本的琵琶演奏家,在日本她举办过大小数百场的音乐会、受到过日本NHK、朝日新闻社、日本教科文组织邀请介绍琵琶和举办琵琶独奏音乐会。1999年受台北市国立乐团邀请在台北国家音乐厅举办独奏音乐会。从2004年唐华开启了欧洲巡演音乐会到2024年20年间在德国和瑞士举办了30多场音乐会,现在唐华生活工作于成都、音乐活动往返于日本,德国。

曲目介绍

1《梅花三弄》

清 《春草堂琴谱》

容天圻先生 传授

本曲初见于明初的「神奇秘谱」。琴家旧传此曲即笛曲「桓伊三弄」,在唐代由颜师古改编为琴曲。明清两代收录此曲近三十种琴谱,绝大多数都将此曲理解为描述梅花之冰清玉洁的作品,并有「梅花引」「玉妃引」等别称。容天圻先生所传授的版本,系以刊行于清乾隆九年的「春草堂琴谱」为骨干,并参照溥雪斋先生的演奏版本作处理。此曲指法古朴,声多韵少,在结构上充分运用了古琴音色与音域对比的技法。尤其三次出现的泛音主题,不仅动听,更令人有冰清玉洁的联想,极富特色。全曲由月夜踏雪寻梅,目睹谿山夜月的慢板开始;中段的行板,描写梅花暗香浮动,迎风摇曳的神态;之后的快板,谱写风雪加骤,风荡梅花,凌风戛玉之态。入慢之后,风静雪霁,疏影横斜,月色空明,天地莹澈,一派宁静安详。曲中隐隐透露春天将至的喜悦,别有一种乾坤清宁的祥和之气。

2《沧江夜雨》

《诚一堂琴谱》(等合参)

李孔元先生 打谱

这一首初见于明代「梧冈琴谱」的曲调,在琴曲流传史上,从明初到近代,曾出现过「水龙吟」、「瑞龙吟」、「沧海龙吟」、「沧江夜雨」等不同名称。近代流传的版本,只有乐瑛先生根据师授手抄的「沧海龙吟」传谱演奏录音版本。经比对数种明、清传谱后,选取「诚一堂琴谱」为骨干,参酌「太古遗音伯牙心法」的泛音与尾声乐段,按「徽言秘旨」的速度结构标记重新打谱,部分乐句参用较早期的「梧冈琴谱」与「藏春坞琴谱」的相对乐句,以求其自然畅达,言之有物。「诚一堂琴谱」与「徽言秘旨」皆称此曲为「沧江夜雨」,今从之。乐曲起始的疏宕音型,显示阴云积郁、星月黯淡、夜雨迷蒙的形象。入调之后,虽然音节清朗,却隐隐约约有斜风飘飘、细雨绵绵之状。到速度转急的乐段,顿现江水陡涨、一泻千里的态势,一直延续到乐曲入慢。入慢之后的散板,音节顿挫沈郁,似闻「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的凄清况味。最后,在无可奈何的叹息声中,以黯然远引的泛音乐句结束全曲。

3《普庵咒》

胡莹堂先生所授理琴轩抄本

容天圻先生 传授

李孔元先生 整理

本曲流行于晚近,谱本出自彭祉卿先生家传理琴轩琴谱抄本,系民初各琴社普传之曲。相传系出于重庆双桂堂住持竹禅禅师。曲调与初见于明万历年间杨伦所编的「伯牙心法」等有词的「普庵咒」或「释谈章」都不同,但重用撮音的风格却极为近似,可能都是由佛门梵呗改编而来。本曲表现深山古刹,梵钟香远,禅唱清寂的意境,与传统有词的「普庵咒」并不相同。曲调畅达,乐风庄严,是近代流行甚广的名作,并经常被移植或改编,由其他乐器或乐队演奏。胡莹堂先生所传的抄本,系彭祉卿先生抄赠的原始版本,曲调较少改编过的民乐风格,琴乐的音韵运用十分丰富。曲调开始,模拟钟声的乐句即具超尘之致。禅院寂寂的形象,十分显豁。在曲调进入行板之后,则传达出僧侣禅唱的虔诚,和盛大法会的庄严。接着曲调渐次进行到绚烂的高音区,又转而下行到低音区,将庙会人潮由聚而散的过程,描摹得淋漓尽致。之后由入慢的泛音乐段,引导至暂时休止,稍后主题以较慢的速度再现,宁静地结束全曲,呈现了法筵已散,寺院复归清寂的圆满之境。

4《关山月》

《梅庵琴谱》(民国)

容天圻先生 传授

本曲初见于清嘉庆年间的「龙吟馆琴谱」,民国时期的「梅庵琴谱」问世后,此曲遂广泛流行于琴坛。原谱无词,操作速度急促,带有浓重的山东民间音乐风格。后经夏一峰与杨荫浏两位先生首开风气,将此曲配上李白的乐府诗「关山月」来演唱,诠释方式另辟蹊径,以体现诗意为准,遂脱离原始风格,当代琴人多半依此思路演绎。其词如下: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5《渔樵问答》

清 《琴学入门》

容天圻先生 传授

李孔元先生 整理

本曲初见于明朝嘉靖年间杏庄老人肖鸾所编的「杏庄太音续谱」。传说此曲出于南宋「紫霞洞琴谱」,其编者为著名词论家、琴家杨缵。明末书目中本谱尚见存,但如今已无可稽考!本曲旋律洒脱动听,意韵悠长,自「杏庄太音续谱」问世至今,一直风行不辍,历代琴人各有体会,故或增或删,时有变异。近代琴人演奏此曲惯用谱本颇不一致,吴景略先生之后,琴人大抵皆采用「琴学入门」谱。吴先生演奏此曲,意韵从容,悠然自得,素有“吴渔樵”之雅称,影响琴坛甚巨。 此曲在「杏庄太音续谱」题解云:「汉家事业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古今兴废,有若反掌。青山绿水,则固无恙。千载得失是非,尽付之渔樵一话而已。」旨欲透过渔夫、樵夫悠游林泉,表达对世事变化无常的精神超越与解脱。弹奏此曲,颇有天宽地阔,元气淋漓,酣畅恣肆之趣。曲调初始,高低错落的萧散音型,刻画云山缥缈之景。入拍之后,犹如信步山林,引吭高歌之态。继之渔舟掩映,樵采丁丁,错杂间出。曲末,渔樵相问,抚掌而笑,令人顿生洒然出尘、超然物外之意趣。

6《昭君出塞》(琵琶)

《昭君出塞》音乐伴随着阿炳的一生,音乐是他表达思想感情不可或缺的生活内容。阿炳在此曲中塑造了一位豪放、刚毅的女性,一反过去人们所想象的一歌一吟皆哀怨的昭君。乐曲的第二、三段,锣鼓节奏的渲染给音乐增添了喜庆和欢乐的色彩。

7《秋塞吟》

容天圻先生抄本遗谱

李孔元先生打谱演奏

古琴曲中,以昭君出塞为本所创作的琴曲,计有:初见于明代《神奇秘谱》的《龙朔操》(又名《昭君怨》)、《风宣玄品》的《昭君出塞》、《杏庄太音补遗》的《秋塞吟》三曲。但此《秋塞吟》仅只三段,并非流传至今日的《秋塞吟》。

近代流行的《秋塞吟》,初见于清代的《五知斋琴谱》,该曲又名《骚首问天》,稍晚的《自远堂琴谱》又有《水仙操》之称。在《天闻阁琴谱》中,又改称《搔首问天》。一曲能有三种不同的诠释,在琴曲中可谓稀有。

此曲的创作年代虽不可考,但清代的琴人一般对此曲都有「时腔,非古调也。」的认知,可见此曲当创作于晚明或清初,此后即盛行不衰,以迄当代。

这次演奏所用的谱本,系容天圻先生身后所遗留的点拍抄本。谱后容先生之题识曰:此曲查氏于民国十年自沈草农处借抄,二十一年由查氏校正寄胡莹翁师。今由莹师处转抄。六十一年九月天圻。

由此题识可知,此谱系出裴介卿先生,由沈草农先生传承,其后曾经查阜西先生整理。但此谱不曾著录于任何传统琴谱,且因容先生辞世已久,无从追查点拍者为谁。如由谱中的点拍与截板标示的气口观察,其节奏方整端正,较近似于胡莹堂先生的操琴风格。今按谱操弹,仅有极少数音符与节奏,按个人体会略做调整。此谱与传统谱本最大的差异,在于整曲使用「逗」、「撞」、「虚上」、「抓起」、「带起」、「往来」等虛音指法颇多,在琴曲中十分罕见,使全曲充满虚实掩映、婉转多姿的美妙音响,曲调线条酷似戏曲中旦角之唱腔,精准地刻画了昭君出塞时幽思悲怨的复杂情绪,在琴曲中可谓别开生面。

8《阳春》

明 《西麓堂琴统》

李孔元先生 打谱

此曲素称中正和平,冲合澹雅,不可铅华,为宫音之正调。此次演奏所依据的《西麓堂琴统》谱,与最早著录的《神奇秘谱》宫廷所收谱相较,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可能是一广泛流行于民间的古谱。依其结构与曲调观察,可能即为近代流行谱的祖本。曲调由优游安闲的引子开始,依据各段小标题,依次表现出春风和煦的「晴天锦绣」、「紫陌芳菲」,渐次进入「鸣鸟穿林」、「香尘拂袂」、「羌管落梅」、「金铃护月」等平和的主题乐段。入慢之后,再起速度略快的「游人鼓吹」、「鸥浴晴波」、「燕语雕梁」等活泼欢悦的乐段。最后在静谧的「秋千院落」中结束全曲。此曲曲风平和雍容,给人一种轻松愉悦地漫步于骀荡春风中的感受,颇具特色。

9《洞庭秋思》

李孔元先生据《西麓堂琴统》及

《松絃馆琴谱》 合参打谱演奏

本曲初见于「西麓堂琴统」,直到清代中叶的琴谱都还偶有发现,是一首流行近三百年的名作。据部分古琴音乐学者的考证,本曲极可能就是东汉蔡邕所作「秋思」的遗存。就本曲指法、风格与调式而言,谓其出于古远的年代,应可确信。一九五四年,查阜西先生为了寻找古谱旋宫转调的规律,方便发掘唐卷子「碣石调幽兰」文字谱,曾着手本曲的合参打谱,成为当代常见的操奏版本。

此曲虽是篇幅不长的小品,但旋宫转调的情况较复杂,越晚出的谱录徽分错误越多,简直难以成操。经比对明清六种以上的琴谱之后,取「松絃馆琴谱」为骨干,部份乐句及徽位则参酌「西麓堂琴统」,另行打谱。就本曲的调性而言,明代的琴谱都将本曲列为徵调琴曲,以正调为基本定絃,收音于四絃「林钟」,按唐代的絃序称为「徵」絃,故而称为「徵调琴曲」。通过按絃指法的操作,调式游移不定,在音阶的运用上较为复杂而且极富创意。

乐曲起首,在「无射」交叉「林钟」二均为主的阒寂乐风中,呈现一种幽深孤寂的意趣,令人顿生独立苍茫、万籁俱人有一扫阴霾、豁然开朗的感受。接着的「林钟宫」的主题曲调,大有天宽地阔、山清月明、木叶婆娑的逸趣。最后的泛音尾声,复归于清阒寂寥的主调,声韵疏迟地收在徵调主音上,静谧安详,余韵悠悠。

10《阳关三叠》

清 《琴学入门》

李孔元先生 打谱

「阳关三叠」一曲,初见于明初的「浙音释字琴谱」残谱,近代流行的「阳关三叠」,则著录于清同治年间,野鹤道人张静芗所编的「琴学入门」,系福建浦城祝桐君(凤喈)所传「与古斋」家藏祕谱,为闽派的传谱。全曲歌词,以「渭城曲」全诗为骨干,其余词句,与其他谱本各不相同。曲调则可上溯到明代的「发明琴谱」与「太古遗音」。尤其「太古遗音」与「琴学入门」,定调虽然不同,但通过按絃技法,两谱除泛音尾声之外,曲调几乎完全一致,可见此曲流行已久。按照传统,诠释琴歌以词为准处理曲情,全曲三叠,词意带有明确的情节递进,因此按三叠的词意,重新打谱,处理曲情。具体以速度、取音音色与走手音语法的变化,来体现曲情。第一段表现的是饯别会的场景,与对远行者的软语宽慰,曲风平和而诚挚。第二段表现的是,饯别宴上觥筹交错,酒酣耳热之下,伤别之情溢于言表。第三段,先是宴饮既毕,相顾无言的片刻宁静;继之以离别在即,不知何日再聚的激动,到离别后鱼雁往返的期待,段落虽短,曲风变化却丰富多彩,情感深刻。最后的散板泛音乐段,以迷离的速度与音色,呈现出不可确定的落寞孤寂,结束全曲。

11《欸乃》

清 《天闻阁琴谱》

管平湖先生节选本

李孔元先生 重订

「欸乃」又称「欸乃歌」、「渔歌」、「山水綠」,俗称「北渔歌」。曲调初见于明代抄本琴谱「西麓堂琴统」一书,为演绎柳宗元《渔翁》诗意而作的琴曲,以寄迹渔隐,志在烟霞为意,曲风飘逸澹远,曲调优美动听。

近代所流行的版本,为管平湖先生据清代《天闻阁琴谱》打谱的节选本。管先生特别注意到,曲中某些音型具有纤夫号子的特征,因此曲风及意境产生极大的变异,可视为管先生以原曲为素材的再创作。《天闻阁琴谱》所刊载的本曲,演奏手法及曲调迥异于传统琴谱。这次演出,系以管先生的节选本为准,参酌《自远堂琴谱》传统谱本的相应段落,对部分乐句予以增补与修正的修订本。乐曲起始的引子,塑造出烟波浩淼的意境。入调之后,动听的曲调呈现悠扬愉悦的情致,但由其调性中却隐隐可听出一股愤懑不平的沉郁之气。中段模拟纤夫调子的乐句出现后,曲调速度急遽加快,虽有「回看天际下中流」的酣畅淋漓,主题调性却也令人不由得产生「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联想。曲末入慢之后,令人悠然意远,悲天悯人的情怀不觉油然而生。

看曲末入慢之后,令人悠然意远,悲天悯人的情怀不觉油然而生。

FROM:古琴人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