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10月26日,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办,成都市人民政府承办的第十三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在成都圆满闭幕。266名参赛选手经过8天44场比赛的激烈角逐,最终决出了钢琴、声乐(美声)、声乐(民族)、古筝等4个项目比赛的前五名。本报专访了获奖的20名选手,请他们分享学艺经历、比赛心得
曹照照:突破自我,圆梦金钟
第十三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古筝比赛第一名曹照照
对曹照照而言,金钟奖的舞台既熟悉而又充满挑战。这是她第三次参加金钟奖,不仅获得了此次金钟奖古筝比赛第一名,更在三次挑战金钟奖的过程中不断突破自我。
第一次参加金钟奖,曹照照还是一名高一学生,虽然在复赛止步,但这样的全国音乐赛事让她眼界大开,打开了她学习音乐和古筝演奏更为广阔的视野。第二次参赛是4年前的第十一届中国音乐金钟奖,这一次她进入决赛并获得第七名。如今摘得古筝比赛的桂冠,曹照照体会到了一种梦想成真的感觉。
3次参加金钟奖,不仅时间跨度很大,曹照照觉得自己在每次比赛中也收获了不同感受。从技术与音乐的层面来看,自己的演奏技术在一点一滴的长期练习中不断进步,每次参赛时的技术都会较上一次更为成熟、全面;从对音乐的理解、处理以及表现上,经历了深度与个性厚积薄发的过程;从心态层面来看,高中时的自己是冲动稚嫩的,现在更看重是否把每一首作品的风格以及要传达的内涵表达得更好。这一次,曹照照也领悟到自己的博士导师王中山所说的:“音乐要首先悦己,而后悦人。”随着时间和比赛的磨练,曹照照觉得,作为演奏者,心态成熟很重要。金钟奖是一个非常好的锻炼、学习、提高和进步的舞台,这次圆梦也是对自己多年古筝学习的总结。她希望能通过这次的比赛成绩激励自己,也希望让更多的人喜欢自己表达的音乐。
本届金钟奖古筝比赛的决赛阶段,首次要求进入十二强的选手演奏一首金钟奖指定的委约作品,由交响乐团协奏。这让曹照照既兴奋又感到有挑战。她选择弹奏的委约作品是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郝维亚为古筝与乐队创作的《万里无云》。
曹照照表示,这部原创作品,以意象化的表达方式描绘了“万里无云”的意境,同时这也是一部可以让选手在决赛中全方位展示自己的作品。曹照照介绍,上一届金钟奖比赛也采用了交响乐团协奏,但所选曲目是选手之前都学过甚至演出过的,这次演绎全新创作的作品,更加考验选手对全新一手文本创作材料的解读和诠释能力。
“本届金钟奖的曲目,包含了传统乐曲、现代作品,还有委约作曲家创作的新作品,可以说是对选手演奏水平最全面的综合性考评。”几次参赛经验也让曹照照懂得,在平时勤奋练琴之余,还要分配时间多锻炼、提高身体素质,这样有助于在大型比赛中轻松应对,在比赛中也能更专注于音乐表现。
两次金钟奖比赛的交响乐团协奏环节,曹照照都有幸与指挥家林大叶和深圳交响乐团合作。在她看来,林大叶对选手在新作品上的一些个性化要求会给予最大限度的配合和理解,体现了极高的专业素养。与交响乐队合作对演奏者有很多要求,曹照照的心得是,演奏者首先要解决好基本的速度、节奏问题,其次要清楚各个段落独奏与乐队的关系。
从考入中国音乐学院附中,到现在在中国音乐学院读博士一年级,15年的古筝专业学习一步步地完善了曹照照对音乐的审美、对风格的把握,也让她深刻明白一个道理:好音乐需要时间与阅历去沉淀。
作为古筝演奏者,传承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在这次金钟奖半决赛中,曹照照演奏了传统筝曲《雨溅梨花》。为了演奏好这首作品,她特意向潮乐名家林吉衡先生学习。老一辈的艺术家对传统音乐的极度认真,对音韵风格的严谨把握,对每一个乐句、每一个音的细致处理,将传统音乐与当代演奏方式的巧妙结合,都让她受益匪浅。如果觉得一个音不够好、不够正,林吉衡先生会让学生反复尝试,最终达到他觉得满意的效果。这样漫长的学习和练习过程,曹照照回看觉得非常值得。只有有了传统音乐的底蕴,古筝演奏才能更好地去表达各种风格的作品。
这次学习经历,也让曹照照进一步坚定了传统音乐一定要深入民间学习的想法。通过不停聆听来强化听觉和记忆,将其掌握、消化、吸收成为自己演奏技能的一部分,才能变成对传统音乐信手拈来、得心应手的演奏状态。“韵味是古筝的根,创新是古筝的枝叶,我们要做的是在民族音乐宝藏里扎根,与时俱进,让更多的人听到、听懂、欣赏、热爱中华民族的声音。”
李寒:发现不足,与自己比赛
第十三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古筝比赛第二名李寒
“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没有忘掉你的容颜”,歌曲《传奇》的歌词,恰如其分地写出了第十三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古筝比赛获奖者李寒与古筝难解的缘分。小时候在家里看电视,第一次看到有人演奏古筝,她一下子就被这件乐器所吸引,雷厉风行的妈妈当即带着她来到山东筝派传承人韩秀英老师家买琴、拜师。在古筝演奏家、教育家、博士生导师、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副主任吉炜教授指导下,9岁的李寒经过一年的准备,以专业课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小,之后,她一路保送至中央音乐学院本科、硕士研究生,走上古筝的专业学习道路。“从吉老师第一次为我戴上指甲,至今已经16年了。”
今年,是李寒第三次参加金钟奖。“临阵换曲”是她这次参赛遇到的最大考验。10月初,离金钟奖开赛剩下不到半个月时间,她更换了3首参赛作品。在短时间和重压力的双重考验下更换曲目,对于选手来说是很大的挑战。李寒依然记得老师当时对于更换曲目说的话:“一个好的演奏者,他一定是足够全面并且能够随机应变的。这时候换曲目对你来说是个挑战,但如果能渡过这个关口,你又上了一个台阶。”老师的话与新曲目上更为细致具体的指导,对当时的李寒来说是一种醍醐灌顶的引领,让她充满了前进的动力。
参加金钟奖的经历,让李寒在曲目选择上积累了经验。首先是选择适合自己的作品,“曲目选择上要有自己的特色,同时也要演奏出自己的风格。”其次,曲目搭配上要有不同的风格,要展示一个全面的自己。最后是要选择自己有感悟、有感触的作品。音乐源于演奏者的内心、表达着演奏者内心的情感。
本届金钟奖古筝比赛决赛环节与之前最大的不同,是入围选手要在两首委约作品中任选一首,并与交响乐团合奏。李寒选择的是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郝维亚教授创作的《万里无云》。“在此之前,我听过郝老师创作的歌剧,每一次都觉得特别震撼。”在准备过程中有这样的小插曲:一直到最后上台前,针对这部作品,李寒和老师都没有将处理细节完全固化,“因为我们一直在改变,一直想要寻求一个最好的方式去呈现作曲家在作品中想表达的心理活动。走台的时候,郝老师也提了宝贵的意见和想法。”李寒说,遵从作曲家想要表达的音乐,然后同时呈现自己的理解,这是她想要在决赛舞台上做到的。
最终在舞台上的演奏,李寒觉得自己的情绪流淌、音乐处理是积累与临场发挥的结合。此外乐队给予的力量与激发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由于时间关系,每一位选手只有30分钟的合乐时间,如何更好地与乐队磨合互动则考验选手的应变能力。吃透与配合,是李寒比赛完后与乐队合作的最大感受——作为选手,要吃透自己和乐队的节奏、力度、双方主次变化的转换点,而不仅仅是弹好自己的曲子;配合是指学会与乐队共同成长,在指挥和乐手的共同推动力中,让自己真正沉浸在音乐中。
一路走来,师长、父母、亲友的支持是李寒前进的最大动力。比赛阶段,她的老师吉炜教授在专业上给予她细致指导,心理上一直为她鼓劲儿打气。决赛阶段,老师还亲自为她送来上场演出的“战衣”。父母无私的爱则为比赛期间的李寒减轻了不少压力,妈妈细心操持着生活的点滴,爸爸知道女儿习惯遇到某件事情会看一本书来消化情绪,特意在赛前给她买了一本名为《不惧前行 不忘初心》的书。看到这本书,李寒觉得自己一下就释然了。最后在舞台上的一瞬间,她觉得自己的内心被身边满满的爱包裹着,很多感受在这一瞬间突然涌出,化作动力涌向了自己的指尖。金钟奖结束后,李寒最大的感受不仅是收获奖项,更重要的是通过金钟奖的准备与赛程,发现自己的不足,从新的起点开始,重新出发。每一位参与金钟奖的选手,既是和其他选手比赛,也是和自己比赛,如何发挥出最好的自己最为重要。
作为青年一代的古筝演奏者,李寒觉得自己应该努力在传统与创新之间搭起一座桥梁,让古筝的传统得到传承,同时又要创新,让古筝艺术获得不断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去学习前辈们地道的演奏技法,学习体会地方音乐的韵味,回归到古筝艺术最本质的东西,带着其中得到的启发,才能更好走向未来、走向发展。
王钰:忘掉成绩,继续学习
第十三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古筝比赛第三名王钰
在刚刚结束的第十三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的比赛中,来自中央音乐学院的大二学生王钰,获得古筝比赛的第三名。
2001年出生的王钰是河南开封人。幼儿园时期,妈妈想让她学习一门乐器,于是带着她到当地的音乐一条街挑选。也许是缘分使然,她们走进的第一家店就是卖古筝的乐器店。王钰还记得当时店里有一个小女孩用古筝演奏《世上只有妈妈好》,她觉得古筝的声音真好听,就决定了学古筝。妈妈想要带她多转转,但王钰坚持选择古筝,她和古筝的缘分就这样开始了。
“妈妈是一个很认真的人,从我开始学习古筝,她就要求我每天必须练琴。”2009年10月,年仅8岁的她在第三届“小演奏家”杯全国少儿古筝大赛上获得特等奖。比赛期间有一个古筝大师班,中央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周望就在活动现场。当晚,王钰在大师班中演奏了《渔舟唱晚》《西江月》。周望在听了她的演奏后与王钰的妈妈沟通,觉得王钰是一个在古筝方面有天赋的孩子,可以考虑往专业方向培养。从这一年开始,妈妈带着她往返于北京、河南之间上课。“2011年春节前的最后一节课,周老师建议我可以报考附小试试,结果我就顺利地考上了附小。”2011年秋天,王钰进入中央音乐学院附小,2014年升入附中,2020年升入本科,始终跟随周望学习。
2017年,读高二的王钰第一次参加金钟奖比赛,止步半决赛。今年,王钰再次参加金钟奖比赛,她给自己定的目标是进入决赛。“在公布入围决赛的名单时,后台很多工作人员和其他参赛选手都对我表示祝贺。但我知道自己年龄还比较小,来参加金钟奖完全是抱着学习的态度,对成绩没有考虑太多。只要能够进入决赛,能在决赛中展示自己,目标就达到了。”
获得古筝组的第三名,王钰对自己的表现很满意,“能够获得金钟奖,一直是我的梦想。”除了好成绩,她觉得自己此次参赛的另一个收获是了解了如何和交响乐团一起演奏。此前王钰只有两次和乐团合作的经历,这次决赛分在三天里举行,担任协奏的是指挥家林大叶执棒的深圳交响乐团。王钰抽签抽到了第二天,但第一天选手们与交响乐团合乐时候,王钰就去现场观摩了,“我想要看看其他选手和乐团合乐的流程是什么样子,他们是怎样和指挥沟通的,在这些方面我都比较欠缺。平时我在北京,对北京的几支交响乐团还比较熟悉,对深交比较陌生。我也想提前了解一下指挥的风格,感受他打拍子的律动。”
古筝作为一件独奏乐器,平时与打击乐或钢琴合作较多,并且是由其他乐器配合古筝进行演奏。“在这样的合作中,我们更多是跟随自己的情绪来演奏,自己临场决定渐快或渐慢,但和乐队合作就一定要听乐队的。”王钰觉得,这其中最不同的就是节奏,“合乐的时候,林大叶老师特意告诉我,演奏时要比正常的拍子晚一点。这一句话就点醒了我,对我决赛的演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拿到好成绩,王钰只给自己放了一个晚上的假。在比赛结束第二天,她就开始准备乐谱,练习学校期中考试要演奏的曲目。在成都比赛期间,王钰把全部心思都放在了准备比赛上。现在她每天都会抽出时间,看金钟奖各轮比赛、所有参赛选手的演奏视频,“每人的演奏我都能从中看到优点,大家身上都有值得我去学习的地方。获得金钟奖,是对我过去努力的回报,也是对我的鼓励。我才上大二,目前的主要任务还是珍惜学习机会,好好学习。有幸与古筝结缘,筝途漫漫。我要忘掉成绩,一切归零。”
张佳康:这是最棒的毕业礼物
第十三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古筝比赛第四名张佳康
在第十三届中国音乐金钟奖比赛中,来自中央音乐学院古筝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张佳康获得了古筝比赛第四名,成为新一届的“金钟之星”。
张佳康来自陕西省汉中市,从小受父母熏陶,5岁开始学习古筝。2008年,她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小,师从李萌教授,先后保送升入中央音乐学院本科和硕士研究生,始终跟随李萌学习。在校期间,她多次参演李萌教授古筝师生音乐会,在北京、南昌、兰州、重庆、郑州等地演出,并作为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学生代表出访国外,随北京现代室内乐团参演北京现代音乐节、北京国际室内乐音乐节、北京青年艺术节、上海当代音乐周等大型艺术节活动,多次受邀演奏中央音乐学院“中国ConTempo作曲比赛”的获奖作品。
今年,是张佳康首次参加金钟奖比赛。“这是目前国内最具专业性的音乐类奖项,我心里是非常渴望参加金钟奖的。但参加金钟奖的比赛需要积累大量作品,此前我一直没有做好参赛准备。进入研三后,时间相对充裕,终于可以花心思筹备金钟奖比赛了。”在今年中央音乐学院的内部选拔时,张佳康的成绩排在第四名,前三名直接获得进入成都阶段比赛的资格,张佳康又参加了在浙江音乐学院举行的全国选拔赛。通过选拔赛,她最终获得到成都参赛的名额。
首次参加金钟奖,张佳康的心态有些矛盾,“母校培养我多年,作为中央学院选送的选手,在演奏上我还是自信的。”但在练琴时,张佳康又常常觉得自己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变得很容易怀疑自己。在导师的帮助下,张佳康调整心态,不强求自己一定要取得什么样的成绩,把心思放在决赛要演奏的7首作品上。“这7首作品涵盖面比较广,对技术要求高,同时也要求选手能够把握好各种风格,也能对新作品有自己的理解。到了成都我很兴奋,有一种终于要上台展示的感觉。”
进入决赛,张佳康依然告诉自己,不要去想成绩,只想着决赛的两首作品怎么样才能展现得更好。最后一轮比赛,选手们可以自选一首独奏作品,另外演奏一首本届金钟奖指定的委约作品:作曲家郝维亚创作的《万里无云》或作曲家王建民创作的《阳光·大地》。张佳康选择了《万里无云》,在结束演出顺序的抽签后,组委会专门举行了一场简短的见面会,让作曲家本人向选手们介绍一下新作品。“当时,郝老师简短地介绍了他创作这首作品的理念,在谱面上写着‘尽可能用古筝化的手法演奏’。他在创作时给演奏者留下了很多自由发挥的空间,他鼓励我们‘想怎么弹都行,怎么弹都对’。最后,每一位选手的演奏都具有各自的风格,不同的轻重、长短,各具特色,都值得去好好品味。我很喜欢演奏新作品,如同在白纸上作画,可以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融入到作品中去。”张佳康说。
比赛期间,李萌虽然身在北京,但始终关心张佳康在成都的比赛。怕影响她,李萌就和在成都陪伴张佳康的家人们进行沟通,事无巨细地询问她的情况。张佳康很感谢老师对她的教导和关心,也很感谢父母对她的支持,“我还要感谢身边很多朋友们,古筝的搬运很困难,平时上课、演出、比赛,周围的朋友都给予我很大的帮助和支持。”
获奖后,张佳康在自己的朋友圈中写道:“比赛圆满落幕,新的征程即将开启。舞台上的历练带给了我对音乐、对演奏更加深入的思考。我希望通过演奏去和自己的心灵沟通,去和音乐作品的灵魂交流,但是这样的境界真难啊。如何才能在演奏中摆脱各方面杂念和负担的桎梏,真正将自己与音乐融为一体?我想这将是我的毕生追求。”
眼下,正在读研三的张佳康想法很简单,先把毕业论文和毕业音乐会准备好,多投一些简历,为毕业后的就业作打算,“能在研三拿到金钟奖,这应该是最棒的毕业礼物。”
李寒月:金钟奖是一个新起点
第十三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古筝比赛第五名李寒月
“小时候比较调皮,家长就希望我学习古筝,让我安静下来。”李寒月说,从开始学习古筝,妈妈的要求就是每天至少练习一个小时。只要有比赛,妈妈就会带着李寒月去参加,希望通过比赛,检验学习成果;同时通过比赛,也使李寒月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练琴。逐渐,从市里的第一名到安徽省第一名,李寒月萌生了想要走专业的想法。
2008年,小学六年级的李寒月考入南京艺术学院附中,师从邓传莉老师。2014年,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上海音乐学院本科,师从古筝演奏家、教育家祁瑶教授。2018年,李寒月考入上音研究生部,继续跟随祁教授学习古筝。
2017年,在第十一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古筝比赛中,李寒月顺利入围半决赛。在那之后,她没有停下参赛的步伐,每年都希望通过参加比赛,让自己适应比赛,以赛代练,让自己在体力、心理,以及作品储备上,能够禁得住比赛的考验。2019年7月,李寒月获第三届“盛世华筝”古筝音乐节上海赛区青年专业组金奖及职业重奏组金奖;2019年8月荣获首届澳门何占豪古筝作品大赛职业青年组第二名;2021年7月获第三届南洋国际音乐大赛(华乐组)古筝演奏家组金奖。
今年,是李寒月第二次参加金钟奖比赛。“第二次参赛,就显得从容了很多,提前一天到成都,修整了一下,也把琴重新调好,等待第一轮的抽签。我认为努力是在台下,到了比赛现场,无论抽到几号都可以。”半决赛阶段,李寒月选择《柳青娘》(重六调)《时代》《如是》三首作品。《柳青娘》(重六调)乐曲的头板曲调浑厚、端庄、深情,通过曲速三变以及拷拍、三板的节奏变化,又使它带有某种轻松的节奏感。此外,还可以在三板后接奏“采花”“梳妆”。各段速度、气氛不同,是一首学习重六调必弹的、技巧全面的曲子。她选择演奏的是花草派的版本,演奏时的花样更多,对左手的技巧要求比较高。同时,她选用钢丝弦,声音更具有潮州味道;《时代》是上一届金钟奖古筝组金钟之星邓翊群创作的,具有浓厚的上海韵味。“上海音乐学院培养我多年,我希望可以在总决赛阶段的比赛中,选一首能够代表上海风格的作品。”
最后一轮比赛是与交响乐团共同完成曲目的演奏。“上音有‘未来演奏家’计划,我与学校的交响乐团也合作过。相比于声乐,乐器演奏好很多。大家与乐团合作的经验都不多,就是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里尽快适应。”在李寒月看来,这次比赛最后一轮就是放平心态,听乐队的节奏和旋律,完全按照谱面要求去完成。在演奏中,有一处快板,需要她和乐队同时演奏,通过和指挥的沟通也让她非常完美地完成了原本最让她紧张的一个演奏部分。
决赛李寒月演奏的新作品是《阳光·大地》,“这个作品比较长,对于演奏者的记忆力是一个考验。同时,演奏新作品也很考验选手对于新作品的理解,要按照自己的理解将作品的结构进行划分,通过自己的处理让大家能听懂这个作品。”决赛的另一个作品,李寒月选择了青年作曲家、上海音乐学院青年教师李磊博士创作的《醉莲赋》。这是一个清新、淡雅的作品,整首作品中左手的参与度极高,几乎贯穿整个作品,这是在现代作品中比较少见的一种写法。“我选择这个作品,是为了更好地展现古筝左手的韵味。”
今年的金钟奖,对李寒月来说,不仅收获了好成绩,也学到了很多东西。“通过金钟奖的平台,我能够看到不同音乐学院、不同省份选拔上来的选手,比赛之外,这更像是一场大型交流会。在后台,我们选手之间也会交流,这些经验都是很宝贵的。在决赛中,有6位选手演奏新作品《阳光·大地》。作品中有很大的部分需要演奏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去演奏,我也认真听了另外5位选手的演奏,感受他们对这首作品不一样的理解。能够获得金钟奖是我学习古筝以来的一个的梦想,现在是一个新的起点,未来的道路更需要我不断学习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