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中国音网】蝶式筝的「乐改」历史音档全纪录
华音网 2024-05-14

编者按:

在上世纪民族乐器改革浪潮中,我国古筝教育家、演奏家何宝泉先生创制了一种新型筝,形似蝴蝶,称“蝶式筝”。通过改变音位排列的方法,这种创制使得五声音阶与十二半音音阶同时存在于中国古筝上,为古筝融入多种合奏提供了自由度。

在与何宝泉先生家人(孙文妍教授、何小栋先生,均为著名古筝演奏家和教育家)的合作中,中国音网典藏了一系列蝶式筝早期音响档案,包括1980年5月上海音乐学院组织召开的《蝶式筝全国代表座谈会》录音,1980年11月文化部科技局主办的《蝶式筝鉴定会》录音,以及一套《1980年蝶式筝实验演奏录音》(金星三先生演奏)等。

本篇推文中,我们邀请了孙文妍教授对蝶式筝的研发、推广,以及音档所记录的历史事件进行了口述回忆。配以相关的第一手素材(如研讨会历史照片),本文旨在以音档为中心建构多种语境,还原蝶式筝在创制之初的观念和过程。后续,中国音网团队将带来更多相关音档,为读者呈现“乐改人”的心路历程。

––中国音网团队

何宝泉(1939 – 2014)

古筝教育家、演奏家、古筝改革家

何宝泉先生出生于中国天津,12岁开始学习古筝,启蒙老师为王殿玉先生,后师承山东筝派大师张为昭与赵玉斋、河南筝派大师曹东扶、客家筝派大师罗九香,蒙古筝派大师札木苏,以及王省吾、王巽之、林毛根等名家,还曾在内蒙古艺校学习与传习期间,整理出了内蒙古民间音乐家扎木苏先生的《扎木苏筝曲集》。1961年从沈阳音乐学院毕业后,何先生历任天津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古筝专业教师和教授。

在上海音乐学院期间,何先生与爱人孙文妍教授共同组建了我国第一个古筝合奏乐团——上海音乐学院筝乐团,并曾共同编写与出版了四套《中国古筝教程》、两套《少儿古筝教程》与《幼儿古筝教程》,三本上海音乐学院《古筝考级曲集》,编著出版了《潮州筝曲集》、《中国古筝考级50首名曲演释》。1999年,何宝泉、孙文妍二人合作出版了十二讲为一套的《中国古筝教程》影像制品。两位合作录制的《蕉窗夜雨》(雨果唱片,1996)和《神仙舞曲》(新加坡山立出版社)是中国古筝唱片中的经典之作。1995年,何宝泉被评为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并担任硕士研究生导师,直至退休。

“蝶式筝”的诞生

口述:孙文妍

(除特别标明外,文中照片由孙文妍教授、何小栋先生提供)

新中国成立后,上海的文化部门将在民间活动的丝竹乐队中的十余位成员组成了专业的民族乐队,后逐渐扩充为“上海民族乐团”。在同一时期,中国其他各省市也相继出现了专业演奏民族乐器的大、小乐队或乐团。

随着西方音乐不断渗入,在东西方音乐比较和交流的过程中,民乐队的乐器配置及演奏形式都出现了逐步向西方管弦乐队靠拢的趋势。在这种情形下,民乐队的各声部乐器为了适应民乐队的演奏需要,都纷纷加入了乐器改革的浪潮。

古筝界的佼佼者何宝泉先生也不例外。从1963年起,何先生开始构想古筝改革的各种方案。后住在天津音乐学院教职工大院中,弹三弦老师王振先老师的一句“你可以把两个筝的筝头一左一右地合在一起”,启发了何先生用音位排列的方法去解决古筝不便弹半音和快速转调的难题。

经过一年左右的时间,何先生通过在硬纸板上描绘出的音位图上进行反复弹奏试验、以及在乐器厂的协助下,研制出了“新筝”(1964年)。这是第一台用音位排列法来解决中国古筝快速转调问题的改制筝。他将设计原理、实物照片、乐谱及相关数据寄给了在北京文化部的王湘先生,得到了王湘鼓励与支持的复信。后来,因众所周知的大事件的到来,此项改革便被迫封尘下来。

1977年,何先生调入上海音乐学院工作,在丁善德副院长的认可和支持下,继续“新筝”的改革工作。经过两年左右的努力,由他设计和监制、上海音乐学院乐器厂的潘照福师傅负责制造的“新筝”终于在上海音乐学院诞生了。我记得当时他去乐器厂,还把家里的煤气炉拿去了,可能因为有部件需要烘烤。


何宝泉先生研制的第一版“蝶式筝”特写

“新筝”既保留了传统筝曲的五声音阶的定弦和演奏习惯,又具有方便弹奏十二音列旋律与快速转调的功能。上音的录音师吴天池先生就提出,在当前的中国筝里,这台新筝的性能与其他筝相比较,则无敌(上海话类似“蝴蝶”)于天下。同时,又因其形似蝴蝶,他便提出将新筝改名为“蝶式筝”。由此,新筝被命名为“蝶式筝”。与传统的古筝相比,蝶式筝除能独奏外,还加适合在民族乐队的合奏与伴奏中使用。

(扫描二维码可听,点击浮窗方便继续阅读)

A06 音阶、半音阶

源自:1980年蝶式筝实验演奏录音

据我了解,当时对筝的改革方案基本有三种类型:其一是何宝泉老师采用的音位排列法改制。其二是通过调节弦的松紧来改变音高,比如通过悬钩把弦拉紧将音升高,再把它退回原来位置恢复原来音高。但这个方案存在物理疲劳的问题,即琴弦在频繁的松紧调节中,会造成音准的不稳定,因此难以成功。其三是,通过机器调节琴弦的长短来改变音高。它是在琴头的位置放一个机器装置(截弦器)来代替岳山。通过截弦器的升高和还原,来改变有效琴弦的长度,从而来调节音高。但问题是这个装置太重了,搬动很不方便。另外,它也没有解决古筝演奏半音音阶的问题。

所以,只有何宝泉改制的筝,它在不改变琴弦张力和长度的情况下,仅通过音位排列就能取得十二平均律的音高了。我觉得这个筝成功的最重要一个原因是,它在获得十二平均律音高与方便转调的功能后,还继续保留着中国筝传统的五声音阶和传统演奏法。因为这些优越性,这个改革方案最后得到了大家的认同。


1980年5月30日在上海音乐学院举办的“上海之春”全国各地代表召开的蝶式筝座谈会录音。此音响档案经编目后,部分内容呈现如:A01 发言人对蝶式筝的优劣势进行阐述;A02 筝改革的关键因素;A04 对筝改良原有风格的保持和紧迫性的探讨;A05 蝶式筝音色和外观造型方面的意见;B05 发言人从作曲角度对蝶式筝做出评价。

1980年11月17日至18日,文化部科技局在北京举行了全国文化产品改革成果的鉴定会。何宝泉携带着他设计的蝶式筝以及相关的文字、影视资料,与参与制作的潘照福和参与演奏的学生金星三一同前往参加了这次鉴定会。

申请参加鉴定的项目仅古筝一项就有17种方案。所以,当时古筝的改革方案集中在一个小组进行专项评审。一共有28位代表参与了古筝专项的鉴定,其中包括中国音协的代表、文化部科技局的副局长以及民族器乐的演奏家。在鉴定过程中,代表们通过一系列数据的测试,并对每个方案进行反复比对,最终古筝专项小组将何宝泉设计的“蝶式筝”方案上报给了国家科委。1981年,国家科委在全国文化科技成果评奖中,授予了何宝泉设计的“蝶式筝”“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科技成果二等奖”。这个奖项是中国自1949年以来民族器乐改革获得的第一个最高荣誉称号。

1980年蝶式筝鉴定会相关报道

北京鉴定会与会者合影

第一排左起:何宝泉、林石城、陈振铎、王湘、吴景略、(未识别)、曹正、焦杰

金星三(何宝泉老师学生)用蝶式筝演奏巴赫平均律

1980年11月18日 蝶式筝鉴定会 北京

扫描二维码可听

B02 《巴赫平均律V》

演奏者:金星三

源自:1980年蝶式筝实验演奏录音

扫描二维码可听

B06 协奏曲:哨所之春

源自:1980年蝶式筝实验演奏录音

注:《哨所之春》原为朝鲜人民共和国的一首伽倻琴与乐队的协奏曲,曲调欢乐明快,反映了哨兵们健康明朗的生活态度和精神面貌,此版本为移植到蝶式筝的演奏版本。演奏者金星三为延边自治州延吉市国家级伽倻琴传人,曾在上海音乐学院师从何宝泉老师学习古筝。在1980年全国蝶式筝的鉴定会上,金星三演奏此首曲目以展示蝶式筝的性能,获得了与会者一致好评。


文化部科技局蝶式筝鉴定会会议录音(一)(二)。此音响档案经编目后,部分内容呈现如:A02 王湘宣布鉴定大纲、鉴定领导小组和三个审查小组;A03 何宝泉“试制报告”(一);B01 何宝泉“试制报告”(二);B02 焦杰“使用报告”;B03 对于蝶式筝转调、按颤技巧问题进行现场讨论。

扫描二维码可听

B03对于蝶式筝转调、按颤技巧问题进行现场讨论

源自:文化部科技局蝶式筝鉴定会(二)

(部分讨论转文字)

“五声音阶,六个调,你这都可以压颤演奏吧?”

“可以。”

“好,咱们现在明确,传统五声,可以转六个调,转调以后可以压颤。”

“我补充一点,就是这个压颤,在短频的范围问题不大,假如说像传统的《浏阳河》,mi sol、小三度、大二度那样,那个钩可能会摘脱……”

“不会不会!”

“还有一个是在转换中间,那个钩会不会出杂音,我就是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那试验呗”

“试试,就是让他当场试验,有问题咱们现在当场立刻就……”

何宝泉老师(右1)向与会者介绍蝶式筝

何宝泉老师(左1)在鉴定会做蝶式筝技术报告

扫描二维码可听

B04 王湘“技术报告”

源自:文化部科技局蝶式筝鉴定会(二)

(部分讨论转文字)

“王湘同志,做技术报告”。

“……从设计的原则上来谈,蝶式筝是在保留传统古筝的特点,沿用传统古筝演奏技法的前提下进行改革的,这是他的主导思想。从设计上来讲,不采用机械的手段进行改革,主要是以十二平均率半音阶排列音位进行转调……技术上的设计,首先关于有效弦长,是对任何一件乐器设计成功与失败首要的前提……蝶式筝的有效弦长设计还是沿用古筝的传统弦长做参考,没有脱离古筝的基础。最低音弦长是 80 厘米,最高音是 17 厘米,其他各个音弦长是在17和 80 厘米之间,长度是根据音高逐渐变化的。”

“为了便于直观的理解,把各音的弦长改画成一个图表……在这个设计当中,显然,第八跟弦是短了一点,是吧?那么其他的,也多少有点不齐。当然要按道理,音响学的道理来说,应该构成一个曲线,很规则的曲线,应该是这样。当然我们不是按先设计画图再来制作筝,不是这样,而是就已经做好筝以后再来总结的,所以这个技术报告是在乐器制作以后对它的总结……”




同期参与评审的其他改制筝

会上陈振铎、曹正及蔡孑人等教授有感于怀,当场赋词,现抄于下(点击查看大图):



今天,蝶式筝的发展和传承

蝶式筝问世后不久,有数位作曲家为蝶式筝写了新作,何宝泉老师自己也移植了一些曲目,现在也有学生通过对蝶式筝的学习,移植了一些作品。这些曲目在旋律的发展,在和弦的运用上,都突破了五声音阶的限制,展现了新的色彩和功能。

乐器改革是时代的需要,为适应环境的变化和人们在不同时期对审美的需要,对传统筝的改进是必要的。但任何一种新生事物包括新的改革乐器,都不是完美的,它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蝶式筝也不例外。

自蝶式筝诞生至今,可能有这些因素影响着它的传承和发展:1)由于传统古筝是五度相生律共振,而蝶式筝为十二平均律的共振,两者在音色上稍有不同,也许会有听众去做对比,难免有"先入为主"效应。2)传统古筝21弦,而蝶式筝是49弦十二平均律的音位排列。在演奏的技术难度上蝶式筝比传统筝相对难一些。例如,在演奏十二音体系作品时,左右手在弹左右两侧的弦时,有时跨度会很大,需要用双手不同的指法,反复练习才能弹出好的效果。3)蝶式筝诞生于上海音乐学院,受到国家嘉奖,1981年4月文化部艺教司还特地由当时副院长朱忠堂传达在上音开设蝶式筝课程的通知。但因某些原因,几十年来一直是何宝泉老师个人在支撑着这个项目的延续。近几年,上音党委、民乐系及民盟支部的现任领导把蝶式筝的发展又重新提上了研究日程,我们对蝶式筝的发展前景充满希望和期待。4)年轻一代的古筝演奏家在蝶式筝的传承和发展方面也扮演了重要角色。例如,上海音乐学院院副教授陈慧主编的《蝶式筝原创曲集》于2023年出版,引发了业界对蝶式筝的再次关注。

FROM:中国音网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