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郭一涟 著《音乐意义的形而下体现并及听本体的可靠性研究》
华音总编室 华音网 2022-02-21

《音乐意义的形而下体现并及听本体的可靠性研究》

郭一涟 著

图书简介

本书以音乐意义的形而下体现为基础,依次展开涉及音乐本体问题、聆听方式问题、音响结构力问题与听感官事实问题的研究,用碎片缝合、裂隙弥合与论域复合式的表述,依托方法论之道,尝试在形而下的听行为与形而上的听本体之间构建能以通达的路径。

序言 | 韩锺恩

2015年3月31日,随我攻读学位的音乐美学方向博士候选人郭一涟,将申请学位提交论文:《音乐意义的形而下体现并及听本体的可靠性研究》(The Concrete Embodiment of Musical Meaning and a Study on a Reliability of the Noumennon of Listening)交付于我,由我撰写学位论文指导意见。

跟孙月一样,郭一涟也是我一直从本科五年级毕业论文、硕士研究生两年、博士研究生三年直接指导过来的学生。而且,她所在的2005级这个班,也是我自2004年7月离职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调入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工作之后,亲自主持招收的第一批本科学生。

以下实录我所撰写的指导意见——

该学位论文基于国内音乐美学学科有关音乐意义的成熟研究,针对音乐意义的形而下体现并围绕听本体问题展开研究。

音乐意义问题是音乐哲学与音乐美学学科的尖端前沿问题,近年来,随着相关研究的逐渐推进有所敞开,该文选择的两个核心问题,一定意义上说,正是抓住了问题的两端:将听感官事实作为不可回避的实体始端,将听本体作为必须确证的实在终端。通过音乐形式及其风格的演变、聆听方式与聆听类型的历史叙事、听感官事实的感性表述以及学科语言问题的讨论,提出听行为与听本体之所以可靠的结论。

作为系列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该文在意义的形而上显现与意义的形而中生成研究之后,适时启动意义的形而下体现研究,尤其值得肯定的是,论文能够及时介入形而下与形而上区间去进行有益的探索,以理论方式充分展示形而下实体与形而上本体之间的结构张力,这无论对学术问题的有机衔接,还是对学科论域的规模构建,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论文对先验问题的关注,尤其对感性经验的表述以及音乐美学学科语言的重视,同样具有一定的学术扩充与学科增长意义。在方法策略上,该文采取连锁方式,即以哲学问题环链美学问题,以美学问题环链艺术问题,进而对音乐作品的音响结构力与音响经验事实进行相对应的研究,其所取得的成效值得关注和推广。

总体而言:该论文是在本学科相关成熟研究的基础上的接续性研究,不仅其本身价值显而易见,而且具有一定的原创意义。

建议论文作者通过后续研究,进一步对听感官事实如何连通意义、作品实体与意义实在的关系、本能与本体、经验与先验等音乐美学扩充问题进行更加集中深入的研究,以提升音乐美学理论水准、推进音乐美学学科建设。

具体而言:选题有积极意义,取材比较详实,前述有一定的覆盖性,提问明确并具学科意识,立意独特,结构严谨但缺乏内在张力,概念清晰且前后连贯,推论力度尚可进一步强化,修辞得当,写作规范达到较高水平。

郭一涟的学习起点很高,本科毕业暨学士学位论文:《回响,悠远的徜徉——以施尼特凯〈中提琴协奏曲〉为例析中提琴音色之特质》即在国内核心期刊《中国音乐学》2011年第2期上得以发表。这篇论文可以说,是比较好地体现出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钱仁康先生等前辈学者立下的学术理念与作业规矩,即通过作品来引发相关理论问题的深入讨论。

进入硕士研究生学习与研究阶段之后,我们就一直在讨论,如何把问题引向深入。为此,我也是不断在提醒她如何在学术问题愈益明确的前提下,进一步提升研究规格,以合乎作为硕士研究生应有的水准,以至于有一次她的作业范式依然如同本科那个样子,我就对她说过一句狠话:现在已经到了研究生这个阶段了,我要知道你告诉我这些别人迟早都可以知道的东西干什么?

原先拟议中的硕士学位论文是:《从音响到意义——马勒交响曲慢速终曲的音乐学写作》,对此,她自己的提问是:声音客体除了声音本身,是否还具有声音之外的可被感知的意义存在?若有,意义乃自行置入音响中并与之共时显现;若无,则声音之外的种种便仅只是审美主体感于乐发于心的意识活动。为此,我给她的建议是:如何通过感性描写的作业去牵扯音乐作品存在方式问题,并从中钩沉出声音在音乐作品范畴中的存在方式。后因她通过硕博连读考试直接进入博士研究生学习阶段,硕士学位论文就此作罢。

于是,就有了后来博士学位论文的命题:音乐意义的形而下体现并及听本体的可靠性研究。毫无疑问,音乐意义的形而下体现,简而言之,即音响结构形态与相应的感性直觉经验,至于听本体问题的介入,无非表明其研究重心在后者感性直觉经验。问题的要点,显然是:在认定感性经验确凿可靠的前提下,如何切入其中并溯流探源,从多样化的感性经验表象回溯其恒定元点。以至于在2014年5月5日通过的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中,明确了这样的研究路径:通过听感官事实聚合音乐感性直觉经验,并对其作为感性表象元点与推论原作依据的充分有效性进行考掘,进一步触及:临响本体的确凿可靠性如何凸显?从现实存在出发经由历史存在并参照意向存在之后能否钩沉本有存在?

后来,囿于多方面原因,论文的写作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没有完全到位,途中,多多少少也有一些反复。未尽之处,当然希望她在后续研究中逐一去加以落实。在这里,想说的是,郭一涟的写作常常是一种有赖于灵感驱动的写作。之前,在她尚未成熟时,我曾经就提醒她小资情调多了一点。言下之意,如何把这种类文艺小青年的做派合式转换到学术性写作的位置上来,则是一个需要认真考虑并在写作中不断加以调整的方向。

这样说,潜在者即是她会冷不丁地给出一些意外且令人惊奇的修辞,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她常常会在一些别人难以企及的地方受到某种力量的感动。其中的一种修辞,仅仅是她的自我修辞,比如:用擤鼻涕、郁闷、撞墙、一直处在羞愧与自责中反复等等托词,来表示自己努力写作又不堪写作重负的焦虑心情。几乎每一次她给我来信都要用这样的修辞来形容自己的状况,现在看来,如果真要把这些文字摞起来的话,都快堆成一篇小说了。

而别一种修辞,则是有着深度哲理的修辞,有时候,简直是可以拍案叫绝的叙事,比如:一个一再把“在路上”作为修辞的叙事——

1)《所望之实底,未见之确据——从音乐存在方式谈及音乐作品之原作》:在音乐中拥有绝对自由的我们,正走在一条无限接近终点的路上;

2)《请,自律地“悟”——施尼特凯〈第一大协奏曲〉(1977)的音乐学写作与反思》:似乎有那么一个中心,人们在推倒层层障碍后不断地设法接近,却发现自己始终在路上;

3)《“惟有主的道是永存的”——勃拉姆斯〈德语安魂曲〉的音乐宗教性指认》:在感性体验中,我知有道存在,而我,将会一直在尝试表述的路上;

4)《自彼岸复归,由现时回望——关于音乐本体问题之综述与思考》:古人所走之路,我们今天仍可以行,此路非彼路,只是依然在路上。

我后来跟她说,海德格尔一生都在探寻与追询哲学的真谛,他也常常用“路”来标示自己的进程,比如在他的写作中,为“路”给出的三个修辞:《在通向语言的途中》《林中路》《路标》。进一步,我问她:那你是不是想接下去用这“在路上”作为第四条路呢?

其实,我跟郭一涟以及所有的学生都明白,这条路不好走——

它究竟是一条无穷的路?

还是一次不尽的走?

难道是永无止境地走在永无完工之日?

果然是行者不断进步本身已然占据的那整一个世界并生成一种由衷的成就感?

2013年7月14日,郭一涟从以色列死海给我寄来一张耶路撒冷哭墙的明信片,后来我问她,你到了哭墙有没有哭?她说哭不出来,但依然感悟到:也就是到了耶路撒冷哭墙之后,才知道,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有一面哭墙,只是,在还没有见到它的时候,不肯给自己一个哭的机会罢了。

是这样,人之所以在路上时而朦胧以至于沉睡、时而苏醒以至于清醒,就因为总是在等待被唤醒的那一刻……

值此郭一涟博士学位论文即将付梓出版之际,仅写下这些文字作序。

中国音乐美学学会名誉会长 韩锺恩

2021年4月29日

目/录

内文预览

作者简介

郭一涟

郭一涟,浙江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副教授,上海音乐学院艺术学博士。2005年起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2015年获博士学位,师从韩锺恩教授。现主要从事音乐美学、音乐哲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扫描二维码,购买此书

FRO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