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西方音乐史导学(新版)》重磅出版!
华音总编室 华音网 2022-02-23

音乐学习者人手一本的《西方音乐史导学》出新版了!

更新换代

《西方音乐史导学(新版)》

沈旋 梁晴 王丹丹 著

今日中国人对西方音乐的了解已有一定深度,尽管如此,西方音乐史的复杂性及动态性仍令人着迷,西方音乐史学界一直通过不断更新视角、更新问题、更新板块及时段划分、更新作品及其分析、更新判断评价来重新书写,由此可见我们重新编写这本《西方音乐史导学(新版)》的意义。

本书在《西方音乐史导学》(沈旋、梁晴、王丹丹编著,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的基础上进行了较大程度的修订重写,该书于2021年入选“首批上海高等教育精品教材”,有几点说明如下:

1.全书由沈旋老师进行整体策划及体例构思布局,基本思路是沈旋编著的《西方音乐史简编》的继续深化。每一部分前面有“音乐语言特征”的专门叙述,强调对各时期音乐重要特征的概括归纳,并以音乐例证说明,这是本教材的特色之一。

2.注重对代表性作品的介绍与分析,如马肖的《圣母弥撒》、帕勒斯特里纳的《马切罗斯教皇弥撒》、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等。音乐无疑是音乐史的中心,由它折射出时代、人物、风格、手法等不同方面。

3.以卡片式或辞典式思路罗列知识点。西方音乐历史内容纷繁复杂,由于本书初衷是提供给上海音乐学院非理论专业学生教学使用,故以易干记忆、归纳集中、客观准确为重,同时兼顾历史线索的上下文关系。

4.历史是流动的,一切还正在进行中。在20世纪音乐之后,本书第八部分聚焦21世纪近20年活跃的作曲家及新作品,虽然并不全面,但从中可以看到跨世纪衔接痕迹、历史发展趋势及当下微细动向,这为更好地把握未来提供一些参照。

5.在历史发展线索上,我们随机插入几个话题,以文字或表格的形式作为章节内容的延伸,如“远古的启示”“西方音乐织体发展示意图”等,观察那些穿越时空相互关联非常重要的话题,以此弥补直线叙述的局限,激起更多思考。

6.音乐历史上,东西方彼此并不缺乏关联与碰撞。作为一本由中国人撰写的面向中国受众的西方音乐史,我们力图体现中国立场和视角,于是,在延伸内容中专门放入“西方音乐作品中的‘中国’”“中西音乐历史发展阶段对照简表”“西方管弦乐队中的中国乐器”等。

7.本书加入适量谱例、图片和表格,图文并茂,希望提供多种形式信息。

8.在撰写过程中,编者尽可能参考国内外最新文献,并将相关重点文献列在书后。

9.本书按照西方音乐史发展进程分为八个部分。第一至第三部分,在王丹丹原有文稿基础上压缩、增减而成:第四和第五部分,由沈旋完成;第六至第八部分,由梁晴完成。全书由梁晴统稿成型。写作过程中我们听取了上海音乐学院相关授课老师及学生们的意见,请教上海音乐学院戴微教授有关中国音乐史的部分内容,责任编辑李绚老师为本书提出许多宝贵建议,在此深表感谢。

沈旋 梁晴

2021年6月

目 录

作 者 简 介

三位作者合影

王丹丹(左)、沈旋(中)、梁晴(右)

沈旋,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历任音乐学系副系主任、系主任,《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音乐分支副主编。1956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附中,1961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后留校任教至今,曾授课于上海音乐学院附中、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并多年在上海音乐学院研究室从事专职研究。主要研究领域:西方音乐史(通史、断代史)、歌剧、作曲家与作品。发表论文:《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分析》(1960)、《德彪西的音乐语言》(1980)、《鲜明的风格 新颖的手法——丁善德的创作特色》(1982)、《20世纪西方音乐代表作》(1985)等;出版专著:《印象主义音乐的创始人》(1989)、《伟大的管弦乐色彩大师》、《西方音乐史简编》(1999)、《西方歌剧辞典》(任主编,2011)等;译著有:《吉尼斯古典音乐大师》(2001)、《古典音乐——海顿、莫扎特与贝多芬的时代》(与孙国忠、伍维曦、孙红杰合译)等。

2001年,由她带领的“西方音乐史论教学研究”(集体)获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梁晴,音乐学博士,师从沈旋教授,现为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1988-2005年间在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攻读本科、硕士及博士学位,1995年留校任教至今。2013-2014年赴美进行访学交流。曾开设西方音乐通史、20世纪现代音乐、21世纪新音乐及观念、弦乐史等课程,主要涉及现代音乐、宗教音乐、中西音乐关系等研究课题,发表论文:《〈电子音诗〉:瓦列兹缔造的现代音诗》(2004)、《叠合与接近:梅西昂歌剧〈阿西西的圣方济各〉》(2008)、《朱世瑞:雕刻涅槃之音》(2011)、《梅西昂〈时间终结四重奏〉:节奏特征及其意义指向》(2012)、《德克尔:谁杀死了茶花女》(2014)、《一•音•多•声——梁雷〈记忆弦动〉解析》(2017)、《周文中可变调式之八卦》(2018)、《春彩地平线 松风天际响——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管弦乐》(2021)、《周文中<大提琴协奏曲>:一幅声音山水长卷》(2021)等。出版专著:《西方音乐史导学》(2006,与沈旋、王丹丹合著)、《塔拉斯金:何为真正的音乐史》(任副主编),参与2016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

王丹丹,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主任,教授,文学博士,西方音乐研究博士研究生导师;就读硕士研究生师从陶辛教授,就读博士研究生师从沈旋教授。

上海音乐家协会理事兼音乐理论分会副主任;

中国音乐家协会西方音乐学会理事;

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分析学会、音乐批评学会、音乐美学学会会员。

曾获2008年“上海市高校优秀青年教师”、2010年上海市教委“曙光学者”及2021年“上海市教育系统三八红旗手”称号;

出版著作和教材8部,代表性著作《西方音乐体裁及形式的演进》(与钱亦平教授合著)、《外国音乐简史》、《欧洲音乐简史》、《J.S.巴赫〈b小调弥撒〉音乐风格研究》、《西方音乐史习题集》、《青少年学西方音乐简史》等。

与钱亦平教授合作的专著《西方音乐体裁及形式的演进》获2004年“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科研成果优秀教材一等奖”、2007年“上海市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和2007年“第六届中国音乐金钟奖首届理论评论奖”,领衔的《西方音乐史》和《音乐学写作》课程分别获得2018年“上海市优质在线课程”和2019年“上海市高校本科重点课程”建设立项,领衔的《西方音乐史》课程获2020年“上海高等学校一流本科课程”称号。

主持与参与的课题有《上海城市音乐终身教育问题研究》《欧洲音乐形态结构的修辞学研究《曲式发展史纲要》(教育部课题)、《中国现当代作曲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研究》(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等。代表性学术论文《西方音乐体裁发展概要及体裁研究的意义》、《音乐与诗》《崇高心智的“言说”艺术——被低估的“音乐修辞学”》、《重复言说的艺术——变奏手法的修辞内涵》、《音乐会评论文的形态与境界》、《音乐语言的构建及表述——论广义音乐修辞》刊登于全国中文艺术类核心期刊《音乐艺术》《中国音乐学》等。

扫描二维码,购买此书

FRO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阅读